巴賽語

巴賽語

巴賽語(Basay、Basai,馬賽語)為台灣北部平埔族巴賽族所用的台灣南島語言,原在大台北地區,基隆市,新北市金山區、萬里區、瑞芳區、貢寮區等地使用。現今許多地名如Ki-taparri(金包里社/Cajpary)、Masu(萬里別稱)、Pourompon(大龍峒)、Ki-pataw(北投)、Ki-zing-an(唭哩岸)、Pari(八里)、Qiumaurri/Ki-maurri/Ki-lan(基隆),以及Bangka(艋舺)等地均為巴賽語音譯而成。

簡介


1897年台灣北部的巴賽族人(圭武卒社)。
1897年台灣北部的巴賽族人(圭武卒社)。
十七世紀前半葉台灣北部於西班牙統治時期駐台(1631年7月-1633年5月)西班牙神父艾斯基維(Jacinto Esquivel del Rosario)說:“...他們都使用一種通用語(lingua franca)即巴賽語(Bazay)。有些地方雖然有他們自己的語言,但都是以巴賽語作為第二語言...”,另駐台(1636年-1642年)傳教士胡安·洛杉磯(Juan de los Angeles)亦說:“...西班牙人統治的區域有一種共通的語言,叫做巴賽語(Basay),通行到產金的地區哆啰滿(Turoboan,花蓮新城)...”李壬癸院士研究認為在大台北地區的巴賽語於1937年才消失。於2009年2月21日世界母語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世界各地母語現況報告。在台灣部分,有24種語言有危機。其中巴賽語等七種語言,已被認定流失。

基本信息

使用國家及地區:台灣北部
區域:主要分佈在淡水河及新店溪以北、基隆河以西,西起自淡水、金山、基隆、東到貢寮三貂角,另含語言孤島宜蘭“社頭”(torubiawan,哆啰美遠)。有一部分族人隨噶瑪蘭族遷移至花蓮縣新城鄉(嘉里村)等地。
使用人數:0
語系:南島語系、台灣南島語言、排灣語群、東台灣南島語族、北部語群、巴賽語
文字:拉丁字母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無
管理機構:台灣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語言代碼

ISO 639-1:無
ISO 639-2:map
ISO 639-3:byq

巴賽語及淡水語採錄


巴賽語及淡水語的採錄大抵分四個時期:(1).西班牙統治時期(1626-1642)、(2).清康熙時期(1662-1722)、(3).日據時期(1895-1945)、(4).一九九零年代。從每時期的語料採錄可以觀察出巴賽語的語音演變進程之各式表達法。

西班牙統治時期

西班牙佔領台灣后,隨軍出征的道明會神父艾斯基維從基隆轉抵淡水,獲准入村傳教。期間約從1631年10月至1632年2月。艾斯奇維神父為了更方便傳教,編寫了“淡水語辭彙”(Vocabularino de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以及“淡水語教理書”(Doctrina cristiana en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二本書與兩篇報告。據西班牙阿維拉(Avila)道明會館的一份古文件註記,這二本書在20世紀初仍有西班牙神父見過。據信有可能因年久破損、故與別的古書混合裝訂而不知所蹤。至今這兩本書仍遺軼。

清康熙時期

1722年7月(清朝康熙61年6月)巡台御史黃叔璥於台海使槎錄番俗六考”卷六“北路諸羅番十”載有一首“澹(淡)水各社祭祀歌”。此時期的巴賽語歌曲之採錄用的是漢字記音,音素精準度較模糊。

日據時期

台灣日據時期台北帝國大學人類學教授淺井惠倫曾於1936年10月對新北市三貂社新社巴賽語發音人“潘氏腰”(75歲,潘耀璋校長之曾祖母)、及1936年12月淺井與其助理林氏對宜蘭縣社頭社(qaikilabiawan/壯圍鄉新社村,哆啰美遠(trobiawan))方言發音人“吳林氏伊排(ipay)”(69歲)等二人進行語音記錄之研究。同年日本人石坂庄作亦赴台北州(今新北市)貢寮鄉訪問巴賽族老嫗潘氏腰,並採錄三支巴賽語“祝年歌”等歌謠。接著於1937年3月1日“吳林氏伊排”(70歲)去世后,巴賽語哆啰美遠方言就先走入歷史了。不過,吳林氏留下了7張以巴賽語哆啰美遠方言之歌謠和傳說灌製成的唱片,由東京外國語大學收存保管。

一九九零年代

在1987年李壬癸院士對“曾潘蟯”(小時候住過貢寮新社,時年83歲)女士進行田野語音調查。再於1994年時,至宜蘭縣冬山鄉員山療養院訪談巴賽族後裔“潘盛”(時年90歲)女士,進行巴賽語之語音採錄確認工作。

音變與語言發展


自1990年代之後李壬癸院士的研究提出該語與噶瑪蘭語(Kebalan)似乎較為雷同。與噶瑪蘭語在辭彙,音韻,構詞,句法,語音等方面不但對應也極相近。

音變

從音變過程不但可以觀察出語種之間的連繫關係,亦可以看出語種在時間流程上之演化進程。巴賽語及噶瑪蘭語之語音關係、在音素方面,除了*p, *b, *m, *N, *w, *y, *i, *u 基本保持不變外,兩者亦有五種共同的音變。且其中兩種音變只存於巴賽語與噶瑪蘭語:(1).*j, *n 與 *N 的合併、(2).*k 的分裂為k 與q,屬於這兩種語言的共同創新音變。且巴賽語也保存了古南島語的一些語音如 bukəS>bukəs(頭髮)等。

語言復興

從1626到1642年、台灣北部西班牙統治地區,巴賽語跟至少與其他兩種語言並存:一種依據神父艾斯奇維的報告是“淡水語”(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另一種是在淡水河口北岸 Senar社(林仔)所使用的“塞納語”(Senar)(荷文:Sinack)。而據1644年“Qimaurri(Ki-mauri/基隆港地區巴賽族平埔社)的長老"丟哆啰"接受荷蘭人詢問概要”里的第17道提問說:“淡水的人跟 Quimaurri 的人講同一種語言嗎?”回答說:“是的”。台灣日據時期1936年(昭和11年)台北帝國大學人類學教授"淺井惠倫",採錄三貂社(St. Jago、又名山朝社,今天新北市貢寮區龍門村)當時還會講巴賽語的"潘氏腰"收集到1,000多個巴賽語(Basay)、及哆啰美遠(Trobiawan)方言之語詞。1991年由日本學者"土田滋"重新整理,中央研究院"李壬癸"院士帶回台灣給台北縣市凱達格蘭族協會做族語推廣。現為死語,不過試圖進行語言復興。

語音分區


除大台北地區,基隆市,新北市金山區、萬里區、瑞芳區、貢寮區等外,宜蘭縣"社頭"(trobiawan,哆啰美遠)族群亦歸屬為巴賽語群。而宜蘭縣"里腦"(linaw)族群用語亦歸為巴賽語相近之語系。

巴賽語字母


使用17個拉丁字母,一個二合字母/ng[ŋ]/,全部18字母。字母分為母音及輔音二大部分。母音4個(i、u、e/ə/oe、a),輔音14個(p、b→{v}、t、c、k→{q}、m、n、ng、s、z、l、r、w、y)、另加上2個輔音語音轉換字母({v}、{q})。因/ng/沒有用在單詞的開頭故無大寫。聲門塞音/ʔ[']/,或用撇號/'/符號、或則省略。其餘字母(d,f,g,h,j,o,q,v,x)用在增音、特殊表示,及外來語上。
byq大寫字母ABCEIKLMNPRSTUWYZ' (ʔ)
byq小寫字母abceiklmnngprstuwyz' (ʔ)

語音系統


巴賽語基本上有4個母音字母,14個輔音字母,1個聲門塞音符號。輔音分清濁,不分送氣與不送氣;有輕重音之語氣表現,但無類似閩南語的聲調。新北市貢寮區 babang(新社/B)及宜蘭縣trobiawan(哆啰美遠/T、社頭)二地區語音上有/b/→/{v}/及/k/→/{q}/之音變轉換。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后“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書寫字母。輔音/d/,/g/,/h/,/x/,及半閉母音/e/與/o/均作增音時使用。須注意中央母音/ə/用/e/表示,須與半閉前不圓唇母音/e/有所區別。/auw/可用/aw/替代,/ai/可用/ay/替代,/eu/與/eo/可用/iw/替代,/oi/可用/uy/替代。
輔音(子音)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雙唇音唇齒音
齒齦音
(舌尖音)
舌背音
(舌面音)
舌根音小舌音聲門音
塞音清音ptk→( q)( q)'/[ʔ]
濁音/d//g/
塞擦音清音c/( ts)
擦音清音s/h/
濁音b/[β]/→( v)( v)z/ʁ/[x]
鼻音濁音mnng/[ŋ]
邊擦音清音l/[ɬ]
濁音/l/ɮ/
閃音濁音r/[ɾ]
半母音/近音w/[u]y/[ɥ]/ j
母音(母音)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前母音
(前舌面)
央母音
(中舌面)
後母音
(后舌面)
閉(高)iu
半閉/e//o/
e/[ə]
開(低)a
雙母音
aw/auway/aiiw/eu/eouy/oi

與噶瑪蘭語等之語音對應


以下列出巴賽語、噶瑪蘭語,及原始南島語(PAN/古南島語)等之語音對應關係。

字詞結構


構詞法屬於黏著語類型。一個單詞是由一個詞根和多個詞綴,如前綴、中綴及後綴所組成,故而為多音節(multi-syllables)詞構。底下列出巴賽語、噶瑪蘭語及原始南島語(PAN/古南島語)之單字詞與中文對比。
1). 語音對應關係(1):
IPAptkqβzʁɬɮsɾs
巴賽語ptkhbzr/ll/l/crs
噶瑪蘭語ptkqbzx/Rl/dl/dsr/ls
PAN*p*t/C**k*k*b*Z*R*d*l*s*r*S
2). 語音對應關係(2):
IPAmnŋwyiuə/u/ia
巴賽語mnngwyiue/u/ia
噶瑪蘭語mnngwyiue/ia
PAN*m*n*ng*w*y*i*u*e*a
1). (基)數詞:
采十進位制,十以上用 〈10 + yau + (1→9)〉= 〈11→19〉形成進位計數。指人數量表示為〈nia+數詞〉、如 nialusa(2個人/2位)。或同於噶瑪蘭語的表示法〈kin+數詞〉、如 kinlusa(2個人/2位)。巴賽語 anem(6) 念 anəm 音。
基數12345678910111520501001,000
中文十一十五二十五十(一)百(一)千
巴賽語calusacuusəpatcimaanəmpituwacusiwalabatanlabatan yau calabatan yau cimalusabtincimabtinrasiburaran
噶瑪蘭語
ussiq
issa-
uzusauturuuspatulimaunemupituuwaruusiwaxabtinxabtin yau usiqxabtin yau rimauzusabtinulimabtinxasiburarazan
PAN*əsa*DuSa*təluH*Səpat*lima*ənəm*pitu*walu*Siwa*puluq*DaDaN
2). 普通單詞:
單詞kingcat(警察)源自中文之閩南語念法,taizin(大人/警察)源自日語之閩南語念法。
中文祖父祖母爸爸媽媽懷孕(計)數月亮漢人警察
巴賽語taubakibinaytamatinatianyakubilangbacibucanurancacanlanumrayarrateuk{um}anbusukkebucuce
kingcat
taizin
噶瑪蘭語lazatbaqibaitamatinamtianikubilangbalibulanuzanlazanzanumxayarxaxiwqmanm-busuqbusus
kingchat
taizin
PAN*Cau*baki*baHi*t-amaH*t-inaH*tiaN
*i-ku
*i-aku
*bilaŋ*bali*bulaN*quDaN*Zalan*DaNum*layaR*laRiw*kaʔən*ma-buSək*buSuS*taiZin

詞綴


詞綴分前綴、中綴,及後綴。前綴數量最多,中綴數量較少。加上不同的詞綴除使詞義轉變外,也會使詞性產生變化、如從名詞變為動詞等。詞綴的特性使南島語的詞語數量可以做延伸性的擴張,也使詞語做有規律性的詞義及詞性展延。

前綴

i-: stative, having to do with location
kar-: rapid motion; defective, not perfect
ki-, qi-: pluck, pidl, or locative-focus marker, nominalizer
kin-: number of humans (K)
li-: locative-focus marker, nominalizer
lu-: flat
luq(e)-: bumpy, rough (used with stative verbs)
m-, -m-, mu-, -u-, -um-: agent-focus
ma-, m-: stative, negative
mai-: negative
maq-: where from
mar-: sine kind of shape
mi-: discharge something from the body
mri-: settle down; to shrink, huddle up
mrim-: a division of (a numeral)
na-: agent-focus, perfective
nan-: two people (kinship); distributive numeral
ni-, n-, -in-, -n-: past, perfective, genitive case marker
nia-: number of humans (B)
pa-: causative (used with active verbs), future
pa- -an: agentive
pa-ti: personal marker for the dead
paq-, paqa-: causative (used with stative verbs)
paq-: get on (a boat)
pa-qi-: cause to become
pat-: make a change
pi-: put into, put away;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a body part; every (time)
sa-: have the event (natural phenomena); do, make, produce, have; secrete (body fluid); tool
sam-CV-: pretend
saqa-: ordinal (numeral)
si-: wear, own, possess
sia-: go towards (place/direction); go to the side (often euphemistic for urinating/defecating)
sim-: reciprocal
siqa-: (number of) times
smu-: finger
sna-: model of, copy of
su-: remove; move downwards, upside down, slanting
su-CV-: stink or smell of
ta-: negative
tan-: speak the language
u-: oblique case marker

中綴

-m-, -um-: agent-focus
-n-, -in-, -mi-: perfective

後綴

-a: irrealis agent-focus marker
-ai: locative-focus marker, future
-an: locative-focus marker, nominalizer
-au: patient-focus marker, future
-i: irrealis non-agent-focus imperative
註:相同用法中,“B”指巴賽語用詞、“K”指噶瑪蘭語借詞。

語法


巴賽語屬台灣南島語言,其語序大致上同西部南島語一樣為謂賓主結構(VOS)或謂主賓結構(VSO)。被歸為作格語言(作格陣線),也就是及物句的受詞和不及物句的主詞之格位標記相同,即受詞跟主詞作同樣的對待、使二者有“一致性”(agreement)的關係。在句法上,台灣南島語言最重要的特徵是焦點系統,而巴賽語亦然。所謂焦點系統,即使語詞如動詞在結構上附與焦點特性之詞綴(前綴、中綴、後綴),再配以格位標記置放於句中,而來突顯語句中動詞與主詞或其他名詞之間“一致性”的聯繫特徵、使語句對焦明白瞭然。再進一步使語詞在句中相對之關係落差拉大、而彰顯出其邏輯上的主語,或則所強調的謂語、賓語等語詞,亦使表達之目的聚焦突出清楚。

格位標記

如同其他的台灣及菲律賓等之南島語一樣,巴賽語存在著“格位標記”的架構。巴賽語格位標記列表如下:
(1).〖格位標記形態及語義說明〗
主格(nominative case):a, ta, (ti)。
斜格(oblique case):u, -an。
屬格(genitive case):nu, ni。
工具格(instrumental case): sa-(用)。
處所格(locative case):ta-(在…), -an(…地方),〈ta-… -an〉(在…那邊),
〈ni-… -an〉(在…那邊), li-/(li+地名+[an])/ki-/(ki+地名+[an])(ki/li 為表示為地名之意的前綴詞,而 an 為後綴詞指"…地方"之意)。
(2).〖巴賽語格位標記〗
格位主格斜格屬格工具格處所格
一般名詞a/taunusa-
〈ta-…-an〉
〈ni-… -an〉
ki-/(ki+地名+[an])
li-/(li+地名+[an])
人名 專有名詞(ti)-annisa-
〈ta-…-an〉
〈ni-… -an〉
ki-/(ki+地名+[an])
li-/(li+地名+[an])

焦點系統

焦點系統如下所列:
(1).〖焦點系統形態及語義說明〗
1.主事焦點(agent focus, AF)
2.非主事焦點(non-agent focus, NAF) 1.受事焦點(patient focus, PF)
2.處所焦點(locative focus, LF)
(2).〖巴賽語焦點系統〗
焦點形態一般式完成式未來式
主事焦點 (AF)-um-, m-na-mi--um- ... -a, m- ... -a
受事焦點 (PF)-ni--au
處所焦點 (LF)-anni- ... -an-ai
焦點系統主要分主事(agent)與非主事(non-agent)二大類焦點系統。主事焦點以動詞前綴 m-, mə(me)-, ma-、或則“前綴空缺字母”用符號 ф- 表示之,動詞中綴則以 -mi-, -um- 表示之。非主事焦點有①受事焦點、②處所焦點。而非主事焦點的受事及處所焦點合併為一,以動詞後綴 -an 等表示之。總結焦點系統有:①“主事焦點”,②“受事焦點”(處所焦點)二種。巴賽語目前還沒發現“指事焦點”〔工具焦點/受惠焦點〕的用法。

時貌系統

巴賽語有如下動貌詞結構、亦稱情貌詞,為助詞之一種。
巴賽語中文英文備註
1nahave been/is v-ing
表已完成或即將進行的動作/接在動詞后。
Selop na(已喝了)/Cakai na payaku.(我要回去了)
2ni-...過的...meaning past
表過去之意/可接動詞或名詞。可再接續助詞ka/pa,采詞頭/前綴格式。
ni-acap(拿過的東西)/ni-ka-siana(說過的事)/ni-pa-balai(給過的東西)

代詞

巴賽語代詞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等。且人稱代詞也兼具有格位標記之功能。
人稱代詞
表列人稱代詞分“附著格式”、“未來式”,及“一般格式”(非未來式)。而代詞附著格式前用連字號(-)註記。一般受事焦點(斜格)與處所焦點(處所格/位置格)可合併為一。如下所列。巴賽語似乎還存有指事(斜格)焦點/或許借用自噶瑪蘭語,在〈宜蘭社頭多羅美遠方言語料VII.撒謊的兒子〉有一句:Soqong sunisu, soqonga timaiku.(你是撒謊的孩子,(你)騙我)。台灣南島語除鄒語及巴宰語等之外,絕大多數無第3人稱(單複數)主格附著格式。
〈巴賽語人稱代詞〉
單複數單數複數
詞形附著格式未來式一般格式(非未來式)附著格式未來式一般格式(非未來式)
人稱/變格主格屬格主格主格屬格斜格位置格主格屬格主格主格屬格斜格位置格
第1人稱-iku-ku
pa-yaku
(pa-iku)
yaku
(iku)
maku
kuwanan
(timaiku)
yaku-an
ku-an
(timaikuan)
包含式-ita
(-ta)
-ita
pa-itamita
mita
(mata)
timaitatamaitan
排除式-imi
-mi
(-nyaq)
pa-imi
yami
(mimi)
yami
(manyaq)
timaimi
yami-an
(tamaimian)
第2人稱-isu-supa-isuisumisutimaisu
isu-an
su-an
(tamaisuan)
-imu-numipa-imumimumanumiimauanan
imu-an
(tamaimuan)
第3人稱-iapa
izipia
tiyau
mia
timaizipia
tiyau
tamaizipan
tiyauan
-iapa yaqaniyaumaiaqaniyautaqaniyauan

否定式

否定式詞構有如下數種,“否定詞”一般置於句子前頭、或動詞之前。kuwalau(沒有),亦讀為 kualau。
巴賽語否定詞
巴賽語中文英文備註
1mai沒有,不not, no允許付著格式。maita(咱不)/mai-mu(你們沒)
2maizina沒有no
3mai qniya不要don't need
4manai不要don't want後接動詞。Manai kuman sasake.(不要吃肉)
5maiya不去don't go後接動詞。Maiya sali ngonon.(不去山上)
6mayu還沒not yet後接動詞。Mayu kuman na.(還沒有吃)/Mayu kuman yaku.(我還沒吃)
7takat/taqa不要don't allow允許付著格式。taka-tiku(我不要)
8kuwalau沒有don't exist多用在完成式,可接 na(了)/可接名詞及動詞,Kualau tau.(沒人)/Kuwalau kuman.(沒有吃)
9hahoi不好/不吉not goodHahoi maku a tau.(我不吉利/諸事不順)
10cipan不知道don't know
11pusanta不能can't
12tauha不想don't want
13akuwan不要don'tAkuwan cuppe.(不要拆解)

例文


巴賽語歌謠採錄

1936年(昭和11年)石坂庄作與其店員"宗壬癸"前往台北州雙溪下游貢寮訪問巴賽族老嫗“潘氏腰”(時年75歲),並採錄三支巴賽語歌謠。並於同年7月1日由廣播電台廣播。其中一支“祝年歌”,歌詞如下:
原文:Chinabi tasaw-an, tasaw-an, Pashinkua! taraku gu(ku) wannakai!
中文:(今日新年,去玩吧!我子與我孫呀!)
原文:taraku, maiai, nachiaku sa batu, Ki-nneno maraisei, maraisannia,
中文:(廟堂以石砌成,柱上雕塑有龍,)
原文:wubai chinnabi, Ki-narausiyana, waitara a,owae, āohownihe,
中文:(堂皇富麗,無人不知,無人不拜,)
原文:āohowaiya, ēheiehe, eheyooho.
中文:(讓我等一起玩吧!)

淡水各社祭祀歌

1722年7月(清朝康熙61年6月)巡台御史黃叔璥始著台海使槎錄一書、其中“番俗六考”卷六“北路諸羅番十”載有一首“澹(淡)水各社祭祀歌”。歌詞如下。
原文:遲晚'日居'留什,遲晚'眉,街乃'密乃·濃,街乃'密乃·司買'單悶;
中文:(虔請祖公,虔請祖母,爾來·請爾酒,爾來·請爾飯共菜。)
拉丁:Subat baki-liuse, subat bai, ze-nay mi-nay·lang, ze-nay mi-nay·sumay tabun;
原文:打梢'打梢'朴迦'薩魯'塞莫,朴迦'薩魯'朱馬喈'嚼喈,麻查吱'斯麻老'麻薩拉。
中文:(庇佑年年好禾稼,自東自西好收成,捕鹿亦速擒獲)
拉丁:Tasaw-tasaw puzia-salu say-mo, puzia-salu zuma-se zie-se, ma-caci sumalaw ma-sala.

參考文獻


1.李壬癸,"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縣政府,1996年10月. ISBN 957-00-8252-6 (巴賽文)
2.林修澈,"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定-噶瑪蘭族的民族認定與身分認定",台北,台灣地區行政機構少數民族委員會,2001,pp.122-123.
3.陳志榮 著,"噶瑪蘭人的宗教變遷",平埔文化資訊網,2009-11-18.
4.Blust, R. (1999).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in E. Zeitoun & P.J.K Li (Ed.)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Taipei: Academia Sinica.(英文)
5.Paul Jen-kuei Li," Some Remarks on the DNA Study on Austronesian Origins",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2.1:237-239,2001.(英文)
6."大台北古地圖",2011查閱.
7.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以血型,基因的科學證據揭開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台灣本鋪:前衛出版社,2010年7月. ISBN 978-957-801-648-4
8.陳宗仁 助研究員,"1632年傳教士Jacinto Esquivel報告的解析—兼論西班牙佔領前期的台灣知識與其經營困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文獻第61卷第3期,2010年9月30日.
9.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Appendix B(英文)
10.Tonio Andrade,"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Gutenberg,Taipei,16 June 2005.(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