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錢幣。清代錢幣版別相當多,並且有較為完備的規範制度,小平稱通寶,當五十稱重寶,當百稱元寶。材質也使用銅、鐵、鉛并行。錢文讀法沿襲明制,為直讀。銘文字體有楷、篆、瘦金等多種。然而嘉慶之後越加混亂,到咸豐年間達到頂峰,不僅幣樣層出,而且大小倒置,當百錢小於、輕於當五十錢,書體多變。混亂的幣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咸豐錢
圖中所示為咸豐錢的幾個版本:
咸豐通寶、
咸豐重寶、
咸豐元寶、以及當十小錢。咸豐大錢(以當五十到當千)多為傳世品,很少有銹而呈金黃色,大部分內穿呈X形,偽品常在這裡疏忽。除中原鑄幣,咸豐時期新疆也鑄錢,銅為
紫銅,稱
新疆紅錢。
收藏咸豐錢還應留意,提防幾十年前北京地區樂姓等人製作的偽古,他們仿咸豐元寶的新疆版錢,製作精細,從當百到當千成套流傳至今,顏色正熟舊,不仔細辨別極易上當。依照咸豐錢銘文質地、品相以及版別的不同,價格差異極大,高者可一枚人民幣上千元,低者每枚僅十元左右。保存時,若集錢較多,應造冊登記,並註明版別、收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