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村社區

七村社區

七村社區位於中山市坦洲鎮的徠東北部,坦南公路旁,東南與坦洲鎮同勝社區相鄰,東北與珠海市接壤,西北與坦洲鎮永一村、永二村交界,西南與坦洲村合勝社區相鄰。社區內街道寬闊,交通方便,工廠、企業、酒樓、餐廳、商店遍布大街小巷,學校、幼兒園、衛生站等公共福利設施也一應俱全。

區域劃分


轄區總面積9500多畝,共有常住人口約 5145 人,共轄21個居民小組,包括 永祥 小組、順利 小組、蕉圍 小組等。

經濟情況


七村社區
七村社區
九十年代初,該社區憑藉靠近城區的地理優勢,確立“築巢引鳳”招商引資,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工作思 路,放手發動群眾,多種渠道籌措資金,標準廠房 11 幢,簡易廠房 16200 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 71570 平方米。現有皮革、制衣、電子、刺繡、印刷、絲花、化工、鋁材等工業企業26家,較大的企業有 中山勵華制衣、中山華聲五金電子有限公司、中山愛知電子有限公司 等。2007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 1900 萬元,農村人均收入 14400 元。

社會建設


七村社區
七村社區
該社區在發展經濟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先後獲 中山市先進黨支部、中山市文明社區、中山市衛生 村、廣東省衛生村 榮譽稱號。於 2001 年通過了省、市衛生村的檢查驗收。 2006 年實現全員參加農村基本養老保險; 2006年實現全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住院醫療保險。

發展歷程


七村社區位於坦洲鎮東北部,坦南公路旁,離坦洲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東南與同勝村相鄰,東北與珠海市接讓,西北與永一、永二交界,西南與坦洲村合勝村相鄰。總面積9500多畝,(其中住宅、公建用地約500多畝),2010常住戶口1091多戶,人口5108人,常設村民小組21個,本村在坦洲鎮60—80年代屬高沙區,農業生產受潮水影響較大。60年代前以種水稻為主。70年代開始發展種植甘蔗,高峰時比例為甘蔗2500多畝,水稻5500多畝。80年代利用旱基種有少量香蕉,90年代隨著改變開放之風,工農業共同發展。
椐一些老人及歷史資料記載,七村在清光渚十一年(1885年)開始有人在此定居,先後築成南祥圍、下三圍,其餘都是大片灘途(我們在1988年在英圍隊建自來水挖井時,地下4米發現了紅樹林種子及蟹殘骸),92在永祥圍尾,挖進10米深時也發現類物質流出的水十分咸,進一步證明了我村在200多年前是大海灘途逐步由人圍墾而成的。特別是清朝末年和日本侵略中國時,人民為了逃避戰火。從順德江門等地逃荒到此定居,解放時本村人口不足1000人,清朝末年稱香山縣,民國時期坦洲稱中山縣下五區(含前山、才微)三洲鄉,七村屬三洲鄉管轄下的七堡、六堡。七堡最後兩屆保長是湯根、蔡根,六堡最後兩屆保長是林廣彬、吳德添。解放初七村歸同勝鄉管轄,六村歸永勝鄉管轄。(從52年土改到1960年)。
1952年開始搞土地改革,政府把地主土地無償分給農民耕種,農民主要向政府交納少量公糧(即稅金)剩餘全部歸自己,充分調動了農民積極性。糧食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由於各家各戶單幹,對自然災害主要是颱風,鹹水加上各戶勞動力差及疾病等,政府號召群眾自覺組成了互助合作組(即在農忙季節工換工辦法互相幫助)到56年同勝成立了同勝高級農業社,七村涌以永祥圍為社址成立了同星初級農業社,黎北勝任社長。
1958年大躍進成立三鄉人民公社,七村河為界,以下三至咸圍、果子至永一永二包括三鄉茅灣村稱鶴灣營,七村河東南面以順利至大利、英圍至同勝十四村等稱同勝營。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全面成立大飯堂,吃飯不要錢,提出十五年超英趕美等口號,為鼓舞士氣提出)。
三千八變:三千是每畝糧食超千斤,每人口糧一千斤,每人分配一千元。
八變是:1、農業實現機械化,2、茅寮變作磚屋化(樓上樓下),3、水稻大行變翻耕(一造變兩造),4、照明煤油燈變電燈,5、緣化荒山變果山,6、水網河涌變漁塘,7、農村變作花園樣,8、文明富足四無香。
提出這樣口號是違背了當時歷史條件及經濟基礎,所以有些人暗暗地講(因明講受批評甚至鬥爭遊街)要實現這些指標怕已骨頭打鼓了。失去了奮鬥信心,60年全面遭遇連續三年困難時期,加上人為的政策失誤,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糧食產量年年下降。為迅速恢復生產。60年下半年成立坦洲人民公社,恢復同勝鄉機構。為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劉少奇同志在59年當選國家主席后提出,在農村實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三自一包即:1、恢復自留地,2、恢復自由市場,3、各生產隊自負經營。一包就是包產到戶。四大自由是:1、買賣自由,2、勞動自由,3、自由組織(按實際情況自由組織生產隊),4、管理自由。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公社、大隊、生產隊)生產權力下放到生產隊。
因此,經群眾討論及公社批准,61年七村與同勝分開,成立七村大隊管理委員會。延續到1968年,69年至78年設七村大隊革命委員會。79-83年設七村村民委員會。84-86年設七村鄉人民政府。87年恢復七村村民委員會。1989年到1998年為推進農村改革,方便對外商聯繫接洽增設七村管理區,2002年設七村社區居委會。不管機構名稱如何,實質性沒有什麼變化,1、管轄地域無變,2、領導班子性質無變,3、經濟實質無變。但除著社會進步,法制加強經濟發展,推進了依法治村、民主治村,實行了兩公開、一監督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