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莫里斯·拉威爾的結果 展開
- 法國作曲家
- 拉威爾所著圖書
莫里斯·拉威爾
法國作曲家
徠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出生於比利牛斯西布恩小鎮,法國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
莫里斯·拉威爾追求表現樂思的自由,但他同時幾乎總是留在古典形式和嚴格的藝術規則的框框之內,同古典傳統始終保持牢固的聯繫。
莫里斯·拉威爾在1875年3月7日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Ciboure)一個工程師家庭,母親是巴斯克族血統,拉威爾生下后不久全家便遷居巴黎。拉威爾
拉威爾像
莫里斯·拉威爾
拉威爾的樂隊中常可看到作為整個作品的曲式結構的重要支柱的寬廣旋律,他的樂隊色彩也要確定得多,而且也更輝煌、華麗。
拉威爾的音樂的節奏多半不脫離節拍的約束,用斯特拉文斯基的話說,他像"瑞士的鐘錶匠"一樣精確。此外,拉威爾的作品也更有調性基礎,雖則他有時在其精緻而大膽的移調中,也像德彪西那樣近於無調可尋。但是,也有人認為,儘管拉威爾的一些手法表面上酷似德彪西,他的創作傾向卻更接近斯特拉文斯基、米約和薩蒂,他的後期作品是同德彪西背道而馳的。
拉威爾的創作並非立刻就能得到公眾的承認。1901-1903年間,他參加三次羅馬大獎比賽,一次次出人意外地落選了;由於評選委員會的宗派主義作怪,他在1905年第四次提出參加比賽的申請竟然遭到拒絕。為此,當時巴黎的藝術界和出版界都表示極大的憤慨,一些作曲家、作家、畫家以及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出來聲援,終於迫使音樂學院進行改組,由平素最能賞識和支持拉威爾的福萊出任院長。這時拉威爾在音樂界實際上已成為勝利者,聲名就此與日俱增。
莫里斯·拉威爾作品
1916年照片
其實,在1905年,拉威爾已有不少廣泛聞名的作品問世,其中有鋼琴曲《為已故小公主而寫的帕凡舞曲》(1899年)、《F大調弦樂四重奏》(1902-1903年)、鋼琴《小奏鳴曲》(1903-1905年)和鋼琴套曲《鏡子》(1905年)等。他在1901年寫出的鋼琴曲《水的嬉戲》(或譯《噴泉》),無疑是運用印象派鋼琴新技術以描寫"水"的第一首傑作,在現代鋼琴音樂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它卻比德彪西著名的《版畫集》中的《雨中花園》早兩年出現,比他的《水中倒影》還早四年寫出。此後,直到1914年,拉威爾的著名作品還有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1907年)、鋼琴二重奏《鵝媽媽》(1908年)、《華貴多情的圓舞曲》和舞劇《達夫尼斯與克洛哀》(1911年)等。在這一段時期中,拉威爾基本上順著他的早期風格而發展,他設計出的一些和弦語彙在個別作品中顯得相當複雜。
他在1915年寫出的《鋼琴三重奏》和在戰爭期間構思而在退伍后完成的鋼琴組曲《悼念庫泊蘭》,一般認為都是作者最富於深情的傑作。戰後他的創作,主要有舞蹈詩《圓舞曲》(1920年)、音樂會狂想曲《茨岡》(1924年),精微細緻且富有異國情調的《馬達加斯加歌曲集》(1926年)和一首被譽為當代最珍貴的藝術紀念碑的管弦樂曲《波萊羅舞曲》(1928年)等,他為莫索爾斯基的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所作的配器(1922年)也是舉世聞名的。他最後的作品是在1931年寫成的兩首鋼琴協奏曲。
拉威爾是一位著名的教師,在他為數不多的私人學生中,有羅朗-曼紐爾(A.Roland-Manuel,1891-1966)、英國著名作曲家沃安·威廉斯(R.VaughanWilliams,1872-1958)等。三十年代初,拉威爾就為嚴重的腦腫瘤所苦,幾乎無法創作,只是在1934年最後為影片《唐·吉訶德》寫過三首歌曲,到1937年間經過手術治療無效,終於在12月28日在巴黎辭世。
他七歲開始學鋼琴,進步很快,十四歲考人巴黎音樂學院鋼琴預科,兩年後升入貝里奧老師的鋼琴班並同佩薩爾學習和聲。在班上結識了與他同歲的西班牙學生瑞卡多·維涅,他深深羨慕維涅卓越的鋼琴演奏技巧,曾狂熱地苦練以求趕上,但由於常常被懶散的情緒支配,這種興之所至的熱情未能得到預期的效果。自此維涅成了他的終身好友,總是熱情地演奏他的新作。這時,拉威爾對作曲十分熱心,最早寫達的兩首鋼琴曲《古風小步舞曲》、《百聞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經顯示出他的個性。1897年,他又向蓋達爾日學對位,問福萊學作曲。
莫里斯·拉威爾
拉威爾總是孜孜不倦地為參加音樂學院每年舉行的比賽而努力。1901年,他決定參加羅馬獎的競賽。羅馬獎是法國政府為獎勵繪畫.雕塑、版畫、建築與音樂等藝術領域的優秀人才而設。通過考試,獲羅馬大獎者可到設在羅馬的梅迪奇莊園去進修三年。自1803年設音樂獎以來,柏遼茲、古話、比才、德彪西等音樂家都曾享受這一待遇。但在這一年的此賽中,拉威爾僅獲第二名。老師福萊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獎的,勸他第二年再作嘗試。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敗了。1903年再次落選,福萊大為震驚,與其他幾個對拉威爾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樂家共同提出抗議也沒有用。到了1905年,拉威爾已快超過羅馬獎競賽者的年齡限制,決定再作一次嘗試。此時,他已發表過《古風小步舞曲》、《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寫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戲》等作品。在考羅馬獎的那幾年,他又創作了《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小奏鳴曲》,已是個名揚全國甚至歐洲大陸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卻又一次名落孫山,在預選中就被淘汰。為此,全法國進步的音樂家紛紛表示反對,報紙和知識界也為他鳴不乎。羅曼·羅蘭撰文說,"我不是拉威爾的朋友,甚至可以說,我個人對拉威爾的難以捉摸、過於精雕細琢的藝術並不好感。但是正義驅使我說,拉威爾不僅僅是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學生,他已經是我國音樂學派不可多得的最傑出的青年大師之一。……拉威爾不是作為學生,而是作為一個身分已經證實的作曲家來參加比賽的。我佩服那些敢於裁判他的作曲家,他們又將由誰來裁判呢?”這一事件釀成一場社會風波,迫使音樂學院院長泰奧爾·杜布瓦辭職,由福萊接替他的職務。
莫里斯·拉威爾
莫里斯·拉威爾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波及到這位音樂家,他入伍當兵,在軍中任貨車駕 駛員。戰爭對他是一場可怕的經歷,他逐漸對帝國主義的嗜殺深惡痛絕,感到德、法兩國人民捲入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因而不顧輿論的指責,拒絕簽名支持一個旨在阻止法國演出德國音樂的組織。1917年他的母親去世,更使他陷入了嚴重的沮喪之中,健康急劇惡化,於這年夏天退役。
父親是個有瑞士血統的法國工程師,曾應聘去西班牙搞鐵路建設,在那裡認識了一位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姑娘馬麗·德勞特,與她結成夫婦。小拉威爾出生才幾個月,全家遷往巴黎。三年後,添了弟弟愛德華。父親愛好音樂,想培養兩個兒子成音樂家,結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這條道路。
1932年他遭到一場車禍,頭部受傷。不久,出現了偏癱的徵兆。曾嘗試休假治療,前往西班牙、靡洛哥旅行,仍無顯著好轉,自此喪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12月19日做腦手術無效,於28日凌晨在醫院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莫里斯·拉威爾的代表作品有歌劇《達芙妮與克羅埃》,芭蕾舞劇《鵝媽媽》,小提琴曲《茨岡》和管弦樂曲《波萊羅舞曲》。另外,他將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獨奏曲《圖畫展覽會》改編為同名管弦樂組曲,使得此曲廣為流傳。
波萊羅
莫里斯·拉威爾作品
拉威爾這個別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萊羅》。《波萊羅》由尼金斯卡編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於巴黎。場景是在一家煙霧迷漫的西班牙旅館里,魯賓什坦打扮成一個吉卜賽女郎,頭上插著梳子,圍著圍巾,站在檯子上跳舞,觀眾圍著她喝彩。跳得愈來愈紅火的舞蹈,引起了圍觀者的愈來愈狂熱的情緒。最後,他們把她抓起來,高高地舉到自己的頭上。《波萊羅》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許多舞蹈演員和舞劇編導的注目。愛爾蘭舞蹈演員多林(1904-)把它作為自己的獨舞保留節目,連續演出許多年;俄國舞蹈演員利法爾(1905-1986)演出的《波萊羅》,雖仍作為西班牙主題來處理,卻避而不跳傳統的西班牙舞。因為具有固定不變的旋律和節奏型的拉威爾此曲,和真正的波萊羅已很少共同之處。其舞台設計,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紅的天空,利法爾化妝成一個鬥牛士,剛從鬥牛場上勝利歸來,以滑稽的姿態逗引著一位傾慕他的婦女。他的敵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奪走了這個婦女,鬥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傷。歡度節日的人群繼續他們的狂歡,好象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舞台上漸漸擠滿了人,樂隊最後的“漸強”伴隨著鬥牛士的死去。
兒童組曲鵝媽媽
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鵝媽媽》組曲,原來是四手聯彈鋼琴組曲,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兒童組曲——採用兒童題材、為兒童創作、供兒童演奏的組曲。採用兒童題材——內容取材於法國作家貝洛(1628—1703)、奧努瓦夫人(約1650—1705)和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話;為兒童創作——這部組曲是1909年拉威爾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兩個孩子創作的,並把這部作品獻給了他們;供兒童演奏——1910年4月,這部組曲在巴黎獨立音樂協會的一次音樂會上初次演出時,擔任鋼琴四手聯彈的是六歲的韋爾熱爾和十歲的拉米。《鵝媽媽》作為一部地道的兒童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兒童了。但拉威爾告訴我們:“我寫這部組曲,目的是要喚起童年時代的詩意,因此手法就必須單純,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棄不用。”可見作曲家也是懷著一顆童心來創作的。1911年,拉威爾把《鵝媽媽》改編為管弦樂組曲,後來又加上了兩個樂章,改變了各樂章的次序,並用間奏曲把它們貫串起來,成為舞劇音樂。舞劇由拉威爾根據貝洛等的鵝媽媽故事編劇,讓娜·於加爾編舞,1912年1月首演於巴黎。這是一出別有情趣的兒童舞劇,拉威爾特地設計了一個小舞台,演出弗羅麗娜公主之夢的童話故事,顯得分外小巧玲瓏,稚態可掬。兩個扎著黃頭巾的黑孩子擔任司幕和換景。故事以睡美人為藍本,紡車之舞一場,
拉威爾作品集生活照
丑角的晨歌
《丑角的晨歌》作於1905年,最初是鋼琴組曲《鏡子》中的一首,1918年作者又將它改編成管弦樂曲。晨歌,是指一種帶歌曲的詩體,內容描述一位熱戀著的青年在黎明時分與情人依依惜別的情景。《悼念死去公主的帕凡舞曲》,作於1899年,原為鋼琴曲,1912年改編為管弦樂曲。這是西班牙宮廷中舉行哀悼儀式所用的舞曲,能令人想象一位公主去世時的沉痛氣氛。據拉威爾自己稱,他選用這個曲目,只不過是喜歡這一名稱的讀音而已,並非真藉此表露某種哀傷的情緒。這是萊納第一流的詮釋,在《西班牙狂想曲》中含有濃烈的芳香及氣氛,在《丑角的晨歌》中夾雜著情人惜別和憂傷,使人能像萊納那樣捕捉到這樣的聽覺美感,30年前的錄音,但音效仍然一流。這版CD,被《企鵝唱片指南》評為三星帶花名片。
左手鋼琴協奏曲
科拉爾鋼琴
馬澤爾指揮法國國家交響樂團
作品簡介:《左手鋼琴協奏曲》是拉威爾受約特地為獨臂的奧地利鋼琴家維特根施泰因而作。這部協奏曲具有爵士樂的效果。全曲只有一個連貫的單樂章,分成三個平衡的段落。第一部分是主題的呈示,鋼琴獨奏有一個雷鳴般的華彩段。第二部分是一段開始主題的爵士樂表達。第三部分是高潮樂段,在鋼琴華彩之後,以強調快板主題而告終。科拉爾這個版本,錄音極其出色,透明的管弦樂與華麗明亮的鋼琴音色一覽無遺,馬澤爾的指揮也頗敏銳。這版CD,被《企鵝唱片指南》評為三星帶花名片。
管弦樂:《西班牙狂想曲》《波萊羅舞曲》《圓舞曲》
舞劇:《達夫尼斯與克洛埃》
歌劇:《西班牙時刻》《孩子與魔術》
室內樂:《引子與快板》《F大調弦樂四重奏》《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三重奏》《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鳴曲》
鋼琴:《水之嬉戲》(《噴泉》)、《鵝媽媽組曲》《鏡子》《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古風小步舞曲》
協奏曲:《左手鋼琴協奏曲》《G大調鋼琴協奏曲》
人聲和鋼琴:《自然界的歷史》(二首希伯來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