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音樂之城的結果 展開

音樂之城

維也納別稱

音樂之城,也就是奧地利的維也納,奧地利首都、著名音樂城市、國際旅遊勝地,位於國境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坐落在維也納盆地中,藍色的多瑙河從市區靜靜流過,水秀山青,風景幽雅。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其相對,到處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登上阿爾卑斯山麓,維也納森林波浪起伏,盡收眼底。從多瑙河盆地可以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遼闊的平原猶如一幅特大的綠毯,碧波粼粼的多瑙河穿流其間。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

簡介


維也納是一座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這裡建立城堡,到1137年成為奧地利公園的首邑。13世紀末期,城內出現大批宏偉的哥特式建築,15世紀以後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隨著藝術的繁榮,維也納作為“音樂城市”聞名遐邇。

歷史


維也納城區佔地面積4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0萬,房屋順山勢而建,布局層次分明,各種風格的教堂錯落其間,使這座山青水碧的城市保持著濃厚的古老莊重色彩。維也納從內城向外城依次展開,分為3層。內城即老城,這裡街道狹窄,卵石鋪路,縱橫交錯,兩旁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塔聳立藍天,在高層建築不多的城區顯得格外醒目。圍繞內城的內環城線,寬達50米,路邊生長著各種樹木,兩旁有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內環城線與外環城線之間是城市的中間層,這兒是密集的商業區和住宅區,其間也有教堂、宮殿等建築。外環城路的南面和東面是工業區,西面是別墅區、公園區、宮殿等,一直延伸到森林的邊緣。城市北面,多瑙河緊貼內城而流,在多瑙河與多瑙河運河之間,有一片島狀地帶,這裡有公園、遊藝場、體育場、碼頭、車站等。坐落在城市北面的多瑙公園,也是遊人雲集的地方。多瑙公園內有一座聳入雲天的多瑙塔,塔高252米,塔內裝有兩部快速電梯,遊客只須用45秒鐘便可從塔底到達塔頂。塔頂設有室內咖啡館和室外咖啡座,從塔頂四周眺望,遠方的阿爾卑斯山的英姿和多瑙河兩岸的美景盡收眼底,隨著塔頂的自動旋轉,40分鐘內可將維也納全城景色一覽無餘。這裡既有繁華都市景色,又有山林田園風光.
只要提起維也納,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頓約翰·施特勞斯等這些音樂大師的名字,因為這裡是著名圓舞曲華爾茲的故鄉,也是歐洲許多著名古典音樂作品的誕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樂名城的盛譽。18世紀這裡是歐洲古典音樂“維也納樂派”的中心,19世紀是舞蹈音樂的主要發祥地,世界各地許多著名音樂家曾來這裡居住,從事創作和演出活動。漫步維也納市區,幾乎到處可以看見一座座造型逼真的音樂家雕像,城市許多街道、公園、劇院、會議廳等都是用世界著名音樂家的名字命名的。
維也納內環城路是音樂大師們的雕塑像最集中的地方。
在這條環城路的城市公園裡,豎立著奧地利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的雕像。施特勞斯以創作三節拍的圓舞曲華爾茲而聞名於世,被譽為“華爾茲之王”。在施特勞斯一生中,還以優美的音樂語言創作了大量描繪維也納人情風貌的著名樂曲,如《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莫扎特的雕像坐落在內環城路皇宮公園的中心,他是奧地利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在短暫的36年生涯中,有1/3時間是在維也納度過的,他的許多著名歌劇,如《魔笛》、《費加羅的婚禮》、《後宮的誘逃》等都是在維也納期間寫成的。貝多芬的雕像聳立在內環城路上的一個廣場中央,他是德國人,青年時代來到維也納,度過了自己大半生,創作了《英雄交響曲》等許許多多名作。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環形大道與另一相平行的環行路之間為中間層,這一帶為商業區、住宅區、也有宮殿、教堂等夾建其間。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它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跡。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
世界音樂聖殿——維也納金色大廳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弔。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為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建成的奧地利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雄偉,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集中地。它曾是長期稱霸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機構所在地;1814年奧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曠日持久的維也納會議上施展陰謀詭詐的政治權術;1815年俄、美、奧3國皇帝締結所謂“神聖同盟”,力圖撲滅資產階級革命;1848年在歐洲大革命的影響下,維也納發生街壘戰,梅特涅逃亡倫敦;1867年成為稱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的首都;20世紀30年代初,希特勒一躍而為德國納粹的頭目,1938年3月率軍長驅直入維也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戰爭期間,全城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古典建築被毀;1955年5月蘇、美、英、法4國與奧地利在“美景宮”會議廳簽訂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從而結束了長達10年的4國佔領狀態;1955年10月26日,奧地利議會宣布憲法性法律“永久中立”,議會曾經提出四個日期商議,商議從中選出作為國慶日,其中包括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建立日期,最後10月26日這一天被定為國慶日。
奧地利號稱“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于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每當約翰·施特勞斯那首風靡全球的 藍色多瑙河 響起的時候,就在想:世界上恐怕沒有一條河流的幸福能與多瑙河相比,因為它是一條音樂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