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

詞語

騎兵,讀音qí shì,意思是中世紀歐洲封建主階級中的最低階層。以服騎兵兵役為條件,從大封建主處獲得封地。是中世紀早期的主要武裝力量,並形成以勇敢、效忠封主為主的一套道德行為規範。反映騎士生活的文學(騎士文學)也廣泛流行。14世紀末起,騎士武裝逐漸退出軍事舞台,但仍作為一種封號流傳下來。

詞語信息


【詞目】騎士
泛指具備騎士精神,騎士能力,騎士特徵的人(例子:馬騎士,龍騎士,蝙蝠俠-黑暗騎士等)
1、騎兵
2、歐洲封建時代為國王或其他長官服務的武士。是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種社會階層。
3、古羅馬騎士。古羅馬統治階級中的一個階層。
4、對騎摩托車手的稱號。此外也有很多相關的摩托車騎士護甲套裝
5、在現代,許多人將用其暗喻守護者。

詳細解釋


1、騎兵。兵種名。秦置。
《史記·灌嬰列傳》:“楚騎來眾,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后聞沛公將兵略地陳留郊,沛公麾下騎士適酈生里中子也,沛公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
《漢書·百官公卿表》:“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屯騎校尉掌騎士。”
《三國志·魏書·鍾會傳》:“既至長安,令騎士從陸道,步兵從水道順流浮渭入河,以為五日可到孟津,與騎會洛陽,一旦天下可定也。”
唐 陸龜蒙 《讀》詩:“尋聞騎士梟黃祖,自是無人祭禰衡。”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其後近水居民,時見青牛出水中,文公聞之,使騎士候而擊之,牛力大,觸騎士倒地,騎士發散被面,牛懼更不敢出,文公乃制髦頭于軍中,復立怒特祠,以祭大梓之神。”
顧炎武 《錢法論》:“商賈緡錢四千而一算,三老北邊騎士軺車一算,商賈軺車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是關市之入以錢。”
2、歐洲中世紀封建主階級的最低階層,是領有土地的軍人,為大封建主服騎兵軍役。曾被宣揚為具有忠誠、熱情、勇敢等品質的人。巴金 《家》三十:“‘好一個中世紀的騎士!’覺慧看了信,譏笑似地贊了一句,忍不住心裡暗笑,他想:‘看你怎樣奮鬥罷。’”
騎士[詞語]
騎士[詞語]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啊!多情的騎士,有才學的青年。’火車開走了,人群走散了,道靜還站在車站上若有所失地沒有動。”

職能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騎士是中世紀歐洲保護基督教教會利益和維護封建秩序的忠誠衛士。基督教統治中世紀歐洲的政治基礎就是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