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中喙鯨

動物

安氏中徠喙鯨(學名:Mesoplodon bowdoini),喙鯨科,中喙鯨屬,舊稱安竹氏喙鯨,又稱突齒喙鯨,波多因氏喙鯨和高頂喙鯨。其已知的研究資料極少,分佈於南半球,溫帶南緯32度至南緯54度30分之間海域呈環極區。

命名


安氏中喙鯨
安氏中喙鯨
安氏中喙鯨,學名為Mesoplodon bowdoini,舊稱:安竹氏喙鯨,突齒喙鯨,波多因氏喙鯨,高頂喙鯨。
命名者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曾擔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他在任內以此博物館的委託者與捐獻者George S. Bowdoin之名為此物種命名。

形態特徵


安氏中喙鯨
安氏中喙鯨
安氏中喙鯨的體型粗壯,額隆平坦,嘴喙短而粗,巨大的下顎在中段形成明顯的拱起。背鰭小,呈三角形,尖端圓鈍,位於背部中央後方。成年雄鯨下顎可見2顆外露的巨大牙齒,側面寬闊但相當扁平,位於距下顎尖端約20厘米處。
安氏中喙鯨的體色普遍呈暗灰至黑色,僅嘴喙前端與下顎為白色,部分個體在眼睛前方有淺色斑塊。成年雄鯨背部有淺灰色的“馬鞍”(saddle,為一橫跨背部中線、外觀大致呈馬鞍狀的斑紋,常會延伸至身體側面。),由噴氣孔後方延伸至背鰭。一般認為雌鯨的嘴喙顏色比雄鯨來得深,背部呈石板一般的灰色,腹部與側腹則是較淺的灰白色。成年雄鯨的體表常有長條直線狀傷痕,可能是其他雄鯨造成。無論雄鯨或雌鯨皆有因雪茄鮫(cookiecutter shark)攻擊留下的橢圓形傷痕。

分佈


安氏中喙鯨分佈範圍(藍色部分)
安氏中喙鯨分佈範圍(藍色部分)
安氏中喙鯨僅分佈於南半球,可能在溫帶緯度(南緯32度至南緯54度30分之間)海域呈環極區分佈。擱淺記錄已知在澳洲南部、紐西蘭、麥加利群島(Macquarie Islands)、福克蘭群島、與垂斯坦昆哈(Tristan da Chunha)。

習性


由於沒有可信的海中目擊記錄與群體擱淺,科學家對其社會結構、習性或生殖、覓食的習慣幾乎完全不明。位於紐西蘭海域的族群,其繁殖季似乎自夏季至秋季。

辨別


易混種類

人們對安氏中喙鯨的了解只來自20起的擱淺事件,在海中可能極難鑒別。許多人認為它們是哈氏中喙鯨的南方同類;兩者的頭顱與體色的確十分相似,因此有人推斷哈氏中喙鯨可能是安氏中喙鯨的亞種。在澳大利亞地區出沒的安氏中喙鯨可能會與以下其他的中喙鯨屬混淆:布氏中喙鯨,銀杏齒中喙鯨,格氏中喙鯨,赫氏中喙鯨以及長齒中喙鯨。

特徵辨別

安氏中喙鯨
安氏中喙鯨
行為:與哈氏中喙鯨的近親關係令人推想兩者可能具有相似的行為模式。身上的疤痕顯示雄鯨間可能會發生打鬥。
徠雄、雌差異:嘴喙與下顎的末端呈白色,頭部略具額隆,噴氣孔凹陷,軀體呈暗藍黑色,可能帶有褐色調,末端尖銳,小背鰭(有個體差異),相當短的粗嘴喙外可見到牙齒,唇線明顯彎曲,小胸鰭略呈槳狀,體型呈紡錘狀,尾干修長。
牙齒:牙齒是這種喙鯨的有趣特徵:長在彎曲純縣前端的餓牙齒寬而平;雄鯨的牙齒向外突出,雌鯨與仔鯨則沒有突出的牙齒。一如史氏中喙鯨與哈氏中喙鯨,雄性的牙齒長在下顎中央的隆起凹窩上。哈氏中喙鯨的牙齒向內彎,史氏中喙鯨的呈垂直,安氏中喙鯨的則往外彎。
背鰭:末端可能圓鈍,后緣向內凹。
尾鰭:背面和腹面都呈暗藍黑色,后緣有皺褶,尾鰭沒有凹刻,但是稍微向外突出。
雄性的顎骨:獨特的巨齒長在略微突起的凹窩中,牙齒距離顎部前端約20厘米。

發現記錄


安氏中喙鯨的數量不明。未曾有被捕殺的記錄,也沒有因漁業活動而造成死亡的跡象。
安氏中喙鯨
安氏中喙鯨
分佈範圍少有確切的記錄,所知僅從澳大利亞南岸,包括塔斯馬尼亞與紐西蘭等地的擱淺事件中獲得。1973年印度洋南端的凱爾蓋朗群島發現單一標本,其鑒定頗受專家質疑,所以尚未確定分佈區是否包括大洋洲以外的地方。原先被歸入此種的其他幾個已出版之鑒定記錄,後來證明都是錯誤的;相對地,真正的安氏中喙鯨標本也可能因為鑒定錯誤而被錯認。分佈現況的記錄,也因為紐西蘭與澳大利亞對於動物擱淺事件的記錄比其他地區更多且更有效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