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齒中喙鯨
鯨目喙鯨科動物
銀杏齒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ginkgodens)長可達5米,重1.5噸。雄鯨的牙齒似銀杏葉。喙較狹長,尾葉后緣無中央缺刻。雄性成體沒有大量的疤斑,只在體後部腹側有白色斑塊,寬度一般約為3~4厘米,可能是寄生生物造成的疤痕,而非真正的體色。一般認為雌鯨具有中灰色的背部及淡灰色的腹部,而頭部的顏色可能更淡。在海中鑒別雄鯨可能非常困難,要確認海中的雌鯨則更不可能。但與其他中喙鯨不同的地方在於,成年雄鯨身上似乎沒有直條傷痕。
銀杏齒中喙鯨分佈於印度洋與太平洋的熱帶、暖溫帶海域。根據其他喙鯨的食性,推測其以海洋中層的魷魚與魚類為主。銀杏齒中喙鯨的資料非常少。其名得自雄鯨獨特的牙齒類似日本盛產銀杏樹葉,同時日本也是首次發現並描述銀杏齒中喙鯨的地點。
銀杏齒中喙鯨
吻突較長、較窄,雄成體的吻突有骨化形成的吻中管。無上頜骨側溝,無上頜齒。頭骨頂特別發達,由上頜骨、前頜骨、額骨、上枕骨和鼻骨向後背方延伸所形成。翼骨擴大,有多個很大的翼骨竇。銀杏齒中喙鯨的下頜骨略弓起,下頜齒位於下頜聯合稍後處的弓起上,側扁,其頂端中央稍後處具一尖的小齒。
很可能會與諸如布氏中喙鯨、安氏中喙鯨等他種喙鯨混淆,儘管布氏中喙鯨的頭部較平坦,安氏中喙鯨的嘴喙頂端呈白色。也可能會與哈氏中喙鯨、史氏中喙鯨與柯氏中喙鯨混淆,但是哈氏中喙鯨的噴氣孔前方有白“帽”,史氏中喙鯨的頭、頸部有乳白色塊,而柯氏中喙鯨體形較大,嘴喙較短且顎端長有牙齒。
可能棲息於近海深水以及上升流區域,出沒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和暖溫帶海域。
對其行為一無所知,生性應該非常謹慎。可能成小群出現。喙鯨屬的雄性通常用它們突出的牙齒互斗和交流,所以雄性身上的疤痕明顯,雌性的疤痕相比雄性要少得多(根據兩性疤痕數量評價喙鯨間的衝突級別)。由於該種的成年雄鯨普遍缺乏長條傷痕(銀杏齒中喙鯨的疤痕為喙鯨屬中最少者),顯示銀杏齒中喙鯨與其他中喙鯨不同,可能不會有雄鯨之間的打鬥。對其社會結構或行為方式所知極少,而相似種史氏中喙鯨(Mesoplodonstejnegeri)通常5~15隻組群活動。
銀杏齒中喙鯨分佈
原產地(海域):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庫克群島、厄瓜多、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肯亞、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紐埃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克恩島、薩摩亞、斯里蘭卡、坦尚尼亞、托克勞、湯加、吐瓦魯、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萬那杜、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
其生殖狀況不明。推測兩性體長4.5米時進入性成熟期。初生仔鯨長約2~2.5米。
尚無銀杏齒中喙鯨的種群丰度估計,該種在任何分佈地都屬不常見物種。
日本與台灣的捕鯨者有時會以漁叉捕殺它們。銀杏齒中喙鯨也容易被刺網纏繞而死,特別是深水域的流刺網。對於此罕為人知的鯨類缺乏可信的研究資料來評估其數量與未來的發展情況。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IUCNRedList):數據缺乏(DD),2008年評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鯨目*其他鯨類)
2021年2月1日,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