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

屬於骨骼系統

徠腰椎有5個,椎體高大,前高后低,呈腎形。椎孔大,呈三角形,大於胸椎,小於頸椎。關節突呈矢狀位,上關節突的關節面凹,向後內側,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凸,向前外側。上關節的外側有一乳突,棘突為四方形的骨板,水平地突向後。橫突短而薄,伸向後外方,根部的後下側有一小結節,稱為副突,在發生過程中橫突與肋同源,副突應為真正的橫突。第1~第3腰椎的橫突逐漸增長,以第3腰椎最長,第4、5腰椎的則逐漸變短。第5腰椎椎體特別大,椎體前面特別高,當第5腰椎與骶骨相接時,構成向前凸的岬。

影像學檢查


腰椎椎體的椎體結構特點:
1、皮質骨的橫斷面掃描皮質骨構成包繞松質骨的殼結構,平均厚度大約1、5~3、5mm,根據其厚度和骨質特點又分為三種情況:a、椎體前緣和兩側的馬蹄形部分,其形狀和皮質骨厚度比較規則,CT值範圍:400~500;b、椎弓根區,指與椎弓根相連的椎體側壁和椎體後壁部分,此區皮質骨厚度由椎體向椎弓根方向逐漸增厚,連接椎弓根處最厚。CT值範圍:500~800;c、椎弓根間區,位於椎弓根間的椎體後壁,皮質骨厚度在三部分中最薄,甚至在椎體中部缺如,相應於椎體後壁靜脈竇。CT值範圍:200~400。
2徠、松質骨的橫斷面掃描 松質骨與皮質骨比較,具有高度的不均勻性,CT值範圍從數10至250以上。以椎體中部為例:椎體中央略偏後部分的骨質比較緻密,此外的周圍部分骨質較疏散,而近椎弓根部分介於兩者之間,椎體前部皮質骨下松質骨最低;靠近上下腰終板的松質骨平均較椎體中部質密,而下部略高於上部

相關疾病檢查


腰間盤突出症是指腰椎間盤退行性病灶在外力作用下,髓核組織在纖維環破損處突脫出,導致相鄰脊神經根受到擠壓或壓迫刺激,引起一系列癥狀。局部疼痛、活動受限作為腰間盤突出症的主要癥狀,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呈病情呈漸進性發展,預后逐漸惡化。

發病機制


腰椎間盤退行性變、急性損傷、慢性損傷、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無菌性炎症、無菌性炎症在腰椎間盤突出症中的作用、免疫反應在腰椎間盤突出症中的可能作用、腰椎間盤突出症形成的機械性壓迫。

好發部位


腰椎間盤突出的好發部位以L4~5椎間盤最為多見,佔58%~62%;L5~S1次之,佔38%~44%,極少部分發生於L3~4以上的椎間盤,2個椎間盤同時發病者佔5%~10%。L5~S1椎間盤是整個脊柱最下邊的2個椎間盤,是全身應力最集中的部位,承受的壓力最大。腰椎活動度較大,脊柱做各種方向活動時對下位椎間盤,尤其是纖維環的牽拉力最大。因為骶椎是固定的而不參與脊柱活動,脊柱活動時骶椎不產生相應的協調緩衝動作,脊柱上位各節段的活動最終均集中在最下方的2個活動節上。因此,L4~5椎間盤損傷的機會最多。
影像學檢查
1、腰椎平片早期可無特殊發現,後期可見椎間隙狹窄及椎體邊緣骨刺形成,或脫出髓核鈣化。
2、CT掃描部分醫院已將CT掃描作為術前常規檢查,其對椎管狹窄、小關節肥厚、側隱窩狹窄等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3、MRI檢查可獲得三維影像,對椎間盤突出症有很大的診斷價值,但由於其價格較貴,尚難以普及。
4、椎管造影自非離子型水溶性造影劑問世之後,椎管造影成為一種有效而安全的檢查,許多醫院將其列為術前常規檢查。其影像特點為:(1)壓跡與充盈缺損均位於椎間隙。(2)側位片顯示的壓跡大小與病變大小一致,一般>3mm,嚴重者可佔據椎管矢狀徑的一半以上。(3)正位片顯示的充盈缺損因致壓物部位不同而不同,多偏向一側並與下肢痛的病變部位一致。
在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西醫治療方法以消炎止痛、牽引治療為主,對於緩解病情進展具有積極作用。由於西醫保守治療腰間盤突出症的效果較為單一,難以顯著逆轉病情的轉歸,病情容易複發;近年來,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效果較為突出,配合西醫治療,可進一步提高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療效。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的多發病,常見病,治療方法多,複發很難避免,這是由疾病本身決定的,作為專科醫生,不斷進行本病的研究,幫助病人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進行正確的鍛煉康復指導,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是當前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