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導彈
艦載導彈
艦載導彈的主要任務是防空反導,兼顧對水面艦艇射擊。按打擊距離可以分為近程、中程、遠程艦載導彈,是水面艦隊的現代化武器。
由於該炮的體積小、重量輕、射速高,非常適合噸位較小的艦艇安裝。此外,該炮還出口到古巴、原東德、印度和波蘭等國。AK-630M型艦炮系統主要由發射系統、供彈系統、炮架、搖架、炮塔防護罩、隨動系統和彈藥等部分組成。發射系統採用AO-18型自動機,自動機工作循環藉助於艦炮發射時的火藥氣體能量維持而無需外能源,採用電擊發方式和等齊膛線,6根炮管外帶有冷卻水套,採用循環淡水冷卻炮管以提高身管壽命。供彈系統採用彈鏈供彈方式。
艦載導彈垂直發射技術
艦載導彈
艦載導彈垂直發射技術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有較為成熟的垂直發射系統,例如美國的MK41、俄羅斯的“利夫”和“克里諾克”、法國的“席爾瓦”、北約的MK48和英國的“海狼”導彈發射裝置等等。自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和蘇聯兩個世界軍事強國在其新服役的主要作戰艦艇中率先裝備了垂直發射系統,例如,80年代初開始服役的蘇聯“無畏”級導彈驅逐艦裝備了“克里諾克”艦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美國80年代中後期服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裝備了MK41型垂直發射系統。由於垂直發射具有發射率高、儲彈量大、全方位發射、通用性好、生存力強等諸多優點,順應了現代戰爭對武器裝備在多目標交戰、瞬時快速反應、全方位發射、抗飽和攻擊等綜合能力的基本要求,越來越多國家的海軍開始關注並且認可它的優勢潛力,也積極研發或是引進裝備垂直發射系統,目前法國、英國、義大利、以色列、加拿大、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的海軍艦艇也都裝備或打算裝備垂直發射系統,因此,垂直發射將成為艦載導彈未來的主要發射方式。從發展趨勢看,隨著更多的設計新理念和先進技術的植入,新一代垂直發射系統的結構設計更加合理、功能更趨強大、性能更加完善、適裝性更好。共架發射是必然趨勢20世紀70~90年代期間裝備的垂直發射系統,如俄羅斯的“利夫”(SA-N-6)和“克里諾克”(SA-N-9)導彈發射裝置、英國的“海狼”導彈發射裝置和以色列的“巴拉克”導彈發射裝置等都是專彈專用的,只有美國MK41型系統能夠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標準”防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這在當時是最具代表性的艦載導彈發射系統,並在近十幾年的多次實戰中得以成功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軍事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進而對艦載武器裝備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作戰效能高、生存能力強、反應速度快、適裝性能好等。其中,發射裝置實現通用化,即多種武器使用同一個發射裝置是現代武器系統發展的主要要素之一,武器系統的通用化是指多種武器使用同一個發射裝置,即共架發射。這樣的發射系統同時容納各類武器,可根據不同的作戰要求合理地布置在作戰艦艇的適當部位,完成不同的發射任務。在有限的空間內配備更多類別的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艦艇的綜合實戰能力,同時也使其在總體設計及武器配置等方面更加靈活。目前,新一代垂直發射系統(在研或正在試驗中)普遍接受了共架發射的設計理念。例如,法國正在研製的“席爾瓦”A70型系統按照設計要求,能夠發射“紫菀”15和“紫菀”30型防空導彈、“風暴陰影”(SCALP)海軍型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美國正在研製中的MK57型系統將能夠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標準”區域防空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魚叉”反艦導彈、“改進型海麻雀”點防空導彈。從技術角度講,實現共架發射相比單一用途發射需要解決更多技術難題。對於這種發射系統,面對不同武器的自身特點,要求發射裝置的幾何尺寸、電氣介面以及發射電路具有很強的通用性,同時還要求儲運發射箱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在設計理念與方法上,更強調開放式、模塊化和標準化設計,以滿足各類武器對發射的不同要求。涉及的關鍵技術有:共架發射總體技術、兼容性設計技術、適配器技術、貯運發射箱設計、燃氣排導技術、通用發控系統技術等。在艦上的配置更加多樣化:20世紀70~90年代期間裝備的垂直發射系統,其系統配置大都採用多個模塊集中配置在艦艇前後甲板的空闊區域的做法。為確保作戰艦艇所具備的實戰能力,需要安裝足夠多的發射模塊,將佔據大量的甲板空間。因此這樣的配置形式主要適於驅逐艦以上大噸位水面艦艇,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前後甲板共安裝122個MK41型垂直發射單元,“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前後甲板一共可安裝96個MK41型垂直發射單元。最近10多年間,垂直發射系統配置更加多樣化,例如,MK48系統共有4種配置,即MK48-0型、MK48-1型、MK48-2型和MK48-3型,它們分別可安裝在甲板上、甲板側艙、甲板內,其配置更加靈活,對甲板空間的要求相對較寬,可以滿足中等噸位以下的水面艦艇的裝艦要求。再如,在研中的美國MK57型垂直發射系統在DD(X)新一代驅逐艦上的配置更為獨特,即分置於艦艇前後甲板舷側雙殼體之間。這種做法順應了新船型的發展,特別適於干舷內傾的船型。它帶來了艦艇空間有效利用率大、布局更加靈活和合理、提高了艦艇的安全可靠及抗損性等諸多好處。一旦研製成功並裝備服役,將在性能優勢上大大超過MK41系統,並將對提高艦艇綜合作戰能力及推進艦載武器發射技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AK-630M近程防禦艦炮系統
艦載導彈
“卡什坦”彈炮結合近程防禦系統
“卡什坦”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彈炮結合,它將2門30毫米艦炮與8枚SA-N-11導彈安裝在同一基座上,兩者同時迴旋、俯仰,接收同一火控系統的控制信息。這種彈炮一體化的設計,將防空導彈和小口徑速射炮在不同距離攔截來襲導彈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反應時間為6.5秒,最大跟蹤距離8.4千米。正因為彈炮結合具有鮮明的優勢,國際上很多武器專家認為發展“彈炮合一”的艦載近程防禦系統是本世紀的必然趨勢。“卡什坦”的戰鬥單元由跟蹤雷達、光電系統、制導雷達、2門6管30毫米火炮、8枚SA-N-11防空導彈、發射裝置和導彈再裝填裝置等設備組成。其火炮射速為10000發/分,這在現役武器系統中射速是最高的。但“卡什坦”由於個頭太大,許多中小艦艇無法裝備。“卡什坦”的甲板使用面積為65平方米,整個系統全重19噸,只有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等大中型艦艇才能順利裝備。
“格布卡”艦空導彈系統
艦載導彈
“施基利”-1中程艦空導彈系統
艦載導彈
“里夫”-M中、遠程艦空導彈系統
艦載導彈
艦載導彈
艦載導彈
艦載導彈垂直發射系統
艦船如果裝備的是僅能跟蹤或探測一個目標的單通道防空導彈系統,即使命中率是100%,也不可能對抗成批次導彈的攻擊。而多通道防空導彈系統由於採用相控陣雷達,因而可以同時探測和跟蹤數個空中目標。但是,如果多通道防空系統採用的發射裝置每次發射后要重新裝填導彈和重新瞄準目標,也同樣不能對抗飽和攻擊。因此,多通道相控陣雷達系統只有與反應速度快、貯彈量大的垂直發射裝置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目前,世界上已經裝備和正在研製的垂直發射系統有十多種,美國的MK41和MK48、俄羅斯的SA-N-6和SA-N-9、以色列的“巴拉克”-1、英國的“海狼”、法國的“席爾瓦”(Sylver)等多型艦載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已經裝艦服役,許多國家還在改進現有垂直發射系統或者研製新型垂直發射系統。林林總總的艦載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可謂各具特色,從中可以看出它們有許多相同之處,也有許多獨到的技術特點,可謂“千姿百態”,各有所長。
艦載導彈
艦載導彈
垂直發射方式按發射動力分類,可分為自推力發射和外動力彈射兩大類。自推力發射又稱為“熱”發射,是依靠導彈尾部安裝的助推發動機推動導彈發射起飛,其發射裝置的基本功能是將導彈助推器產生的高溫、高速燃氣流通暢地排出艦艇外,並賦予導彈一定的出箱/筒口姿態。外動力彈射又稱為“冷”發射,發射時依靠發射裝置提供的動力(燃氣或壓縮空氣等)將導彈彈射到預定高度,之後彈上主發動機點火為導彈飛行提供動力。美國與西歐國家絕大多數採用“熱”發射方式,蘇聯/俄羅斯則主要採用“冷”發射方式。採用“熱”發射方式時,由於是發射箱內的導彈助推發動機點火推動導彈起飛,因此,需要研製能承受高溫、高壓、高速燃氣流衝擊與燒蝕的燃氣排導系統,這使發射裝置的結構比較複雜。“冷”發射則相反,通常不需要燃氣排導系統,因而發射裝置的設計相對簡單,但發射箱內安裝的彈射裝置使發射箱的結構設計相對複雜。“冷”發射裝置因其結構單元所佔艦上空間和重量要比“熱”發射裝置少得多,維護工作量和難度也較小,因此適合裝備水翼艇和氣墊船。此外,“熱”發射方式的發射箱、排導裝置因反覆經受高溫燃氣流的燒蝕,因此使用壽命有限,而“冷”發射方式中彈射器產生的氣體溫度可以控制得較低,因而發射筒的使用壽命較長。怎樣實現垂直發射?模塊結構和貯運發射箱要達到垂直發射的目的,首先要設計輕型導彈貯運發射箱。貯運發射箱不僅是導彈貯存、運輸的保護容器,而且是導彈的發射導軌,還是燃氣排導系統的一部分。其前/後端蓋是保證導彈成功飛離發射箱的兩個重要部件,前蓋採用“穿通蓋”,后蓋一般採用三種開啟方式:採用“吹破蓋”;發射箱底部完全密封;以及機械開啟方式。除了前/後端蓋以外,發射箱內還裝有發射導軌、電氣連接件、發動機點火線路解除保險機構、固彈機構等,以保證導彈成功飛離發射箱。燃氣排導技術如何排放導彈發射時產生的高溫高速燃氣流,以及防止燃氣流對其它隔艙導彈產生影響是發射系統設計中的關鍵問題。燃氣排導系統一般由壓力通風室和垂直排氣道組成。導彈發射時,壓力通風室使燃氣流膨脹減速,然後經垂直排氣道排入大氣中。燃氣排導系統設計時要解決以下關鍵問題。任何一枚點火導彈所產生的燃氣流不能進入其它未點火導彈的隔艙,只能排至艦外安全區。結構設計時盡量降低燃氣流排放過程中的壓力及對未點火導彈貯存環境(溫度、振動等)的影響,以免損壞發射裝置或未點火導彈,燃氣流經過的排導通道的表面必須採用絕熱防燒蝕材料加以防護。可自動啟動冷卻水噴淋系統,向意外點火導彈進行噴水冷卻。火控通道高發射率需要相應數量的火控通道,因為每枚導彈射前要由火控系統輸入目標方位、速度等數據,發射後由火控系統提供修正指令,特別是目前的防空導彈大多是發射後跟蹤型,離不開火控雷達的導引。採用相控陣雷達可以解決多枚導彈的跟蹤、制導問題。美國的AN/SPY-1型相控陣雷達能同時探測、跟蹤上百個目標,它與數部Mk99型X波段照射雷達連用可同時導引十幾枚導彈飛向不同目標。導彈垂直發射的轉彎採用垂直發射方式必須使導彈垂直起飛后能夠迅速轉向目標方向,並盡量減小最小有效射程。所以,垂直發射導彈的最佳轉彎高度是發射平台最高建築物的高度(一般不超過50米)。當導彈到達這個高度時,應能轉向目標飛行。但是,由於導彈垂直發射時傳統的氣動力面難以實現這種控制,因此,一般是採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統來提供轉彎所需要的控制力。可供戰術導彈使用的推力矢量控制系統有:單個或多個可偏轉噴管控制系統,尾控制面與可轉噴管相結合的系統,液體噴射系統,電子液壓操縱的燃氣舵系統,燃氣舵與尾控制面相結合的系統等。目前,多數垂直發射的導彈都採用燃氣舵推力矢量控制系統。燃氣舵通常置於火箭發動機噴管處,它由微處理機、驅動器和電池等部件組成,舵片位於導彈噴流的出口平面。發射前,將射擊諸元和有關參數輸入微機;發射后,微機按預編程序控制舵的轉動,改變燃氣噴流的方向,利用燃氣流在舵面產生的側向力,實現導彈向目標方向的轉彎。“戰斧”導彈採用的就是這種轉彎技術。裝艦形式艦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裝艦位置呈現出分散和多樣化的特點。從最初美國MK41典型的中心主甲板集中安裝形式,發展到艙壁、機庫的側面、艦艇的兩舷外圍、上層建築內以及點狀分散布置等多種安裝形式。美國艦船一般裝備兩個MK41垂直發射裝置,一個布置在主炮與艦橋之間的甲板下,另一個布置在艉部直升機平台之前或之後,發射裝置上端與甲板平齊。不少國家採用這種傳統而典型的裝艦形式。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上輕型“海麻雀”導彈的發射箱豎立在艦舯部兩舷的甲板上。荷蘭“卡雷爾·多爾曼”級護衛艦在直升機庫一側緊貼庫壁安裝了16個輕型“海麻雀”發射單元。英國“海狼”導彈發射裝置採取了布置在機庫兩側和上層建築的方案。蘇聯/俄羅斯的艦船一般將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安裝在艏部寬闊的主甲板下,如“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將SS-N-19、SA-N-6、SA-N-9等三型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全布置在艏部。而“光榮”級巡洋艦將SA-N-6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布置在艦艉中後部煙囪後面的甲板下,8個圓形發射井沿縱線兩側對稱排列,每個發射井容納8枚導彈。由此可見,一方面,由於一般重型艦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裝彈量比較多,要求裝在艦體容積比較大,即船體型線比較豐滿的區域;另一方面,為不使桅杆、天線、上層建築等影響導彈發射,一般其位置在距艦艏或距艦艉1/4船長處射界比較開闊的前甲板或尾甲板下。由於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彈庫儲彈量較大,如果安裝在甲板下,則要求甲板開口的尺寸比較大,另一方面,因為導彈長度一般在3~7米,所以開口的深度也比較大。較大的結構尺寸會破壞3~4層甲板,給船體強度帶來較大的影響。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從國外艦艇的布置來看,有以下幾種方法。如果是發射尺寸不大的近程防禦型導彈,可考慮將垂直發射裝置安裝在甲板以上上層建築的間隙處或上層建築的頂端,這樣既可節省空間,也不會破壞船體結構。對於噸位較小的導彈艇,船舯部空間不夠,可安裝在艇艉。在英國23型護衛艦上,“海狼”導彈發射裝置的上端露在甲板以上,這樣既可以保證載彈量,又可以減少對船體結構的破壞,保證船體強度。美國新研製的MK41單隔艙發射裝置採用MK25發射箱,可裝4枚“改進型海麻雀”導彈。該發射裝置可以安裝在甲板突出部和小型艦艇上,也可在甲板周圍靈活地安裝許多點狀分佈的發射裝置,從而為無人機和直升機等裝備讓出充足的甲板空間。據稱,美國正在研製的MK57垂直發射裝置能夠以4隔艙為一組沿艦船兩舷布置。這種配置據說可為艦船提供一個防護殼體,阻止或減少外部爆炸的損壞,改進發射裝置的裝艦靈活性和艦船的生存能力。
艦載導彈發射裝置小型化
艦載導彈
20世紀90年代以後裝艦的垂直發射系統,如英國“海狼”、以色列“巴拉克”、北約MK48型,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用於發射輕型點防禦導彈,體積、重量以及配置數量都低於MK41型系統。例如,MK48型系統8隔艙總體尺寸為2.46米×1.4米×5.03米,MK41型系統的8隔艙總體尺寸為3.17米×2.08米×7.62米。從其重量上看,MK41、MK48、“海狼”、“巴拉克”的8個艙裝置重量依次為:132905千克,2185千克,1941千克和528千克。可見,小型輕量化成為發射裝置發展特點之一。最近幾年,國外出現了稱之為單模塊的垂直發射裝置(SCL),例如,法國在研的4單元(Quadrax)的垂直發射裝置和美國在研的MK25型單模塊發射裝置(QPELS)。前者用於發射“響尾蛇”VT-1防空導彈,據稱若攜載8枚VT-1導彈,體積僅為1.3米×0.9米×2.6米,包括導彈在內總重不超過2000千克,能夠裝於500噸以下的小艇上。後者由MK41型系統發展而來,它在MK41型系統中的一個發射單元模塊的基礎上,增加了圓柱型燃氣通道(在MK41型系統中,每個發射模塊沒有自己獨立的燃氣通道),構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發射單元,其中容納4枚“改進型海麻雀”防空導彈,稱之為MK25型單模塊發射裝置。據稱,開發MK25型單模塊發射裝置是美國海軍為改善航母、大甲板兩棲艦艇和其他非“宙斯盾”作戰艦艇自防禦能力而設想的解決方案,但它也適於裝備750噸左右的小型戰艦。據報道,MK25型系統的第1份出售合同可能不久敲定。據主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預測,未來20年內,MK25型系統的出口量將可能達到50~60套。“冷”“熱”動力發射平分秋色:“冷”和“熱”動力發射是垂直發射系統的2種發射方式,早期系統中,只有俄羅斯的垂直發射系統採用“冷”動力發射方式,其他西方國家海軍均採用“熱”動力發射。冷發射也稱為外動力發射,它是一種利用導彈以外的動力(燃氣)先把導彈彈射離開發射箱,待導彈離開艦面一定安全高度后,再由導彈發動機在空中點火的發射方式。它的優點是:由於導彈在空中點火,無需通風和特製的增壓室來處理火箭燃氣的排放問題,因而設備簡單,重量輕,體積小,佔用甲板空間小。此外,冷發射的導彈出筒速度較之熱發射時要慢,因而容易實現空中轉彎。由於這些優點,有些專家認為,冷發射方式對近程防空導彈更為有利。但是,由於導彈在空中點火以及沒有燃氣排導系統,一旦導彈意外點火,都可能使艦艇的安全和可靠性產生嚴重影響。對此,俄羅斯採用了系統安裝時有意將垂直發射裝置與甲板垂面傾斜5°角的措施來降低對艦艇的安全性的影響。此外,冷發射導彈的彈射過載非常大,達到幾十個g,對於有些導彈如巡航導彈,這樣大的發射過載是不允許的。“熱”發射也稱為自推力發射,是一種利用導彈固體助推火箭將其從發射裝置中垂直推出的發射方式。熱發射的優點是適合於各種艦艇和各種戰術導彈的發射,缺點是必須有一套處理火箭燃氣的安全設備。熱發射的主要技術難點是燃氣排導系統。目前,排氣通道有獨立式排氣通道和公共排氣通道兩種,前者指的是每枚導彈都有自己單獨的排氣通道,如“海狼”導彈發射裝置;後者指的是2枚或2枚以上導彈共用1個垂直排氣通道,如MK41發射裝置。目前正在研製的同心筒發射裝置(CCL)也採用了獨立式排氣通道方式。此外,熱發射更容易實現共架發射,主要原因第一是導彈承受過載的能力要求相對較低,第二是有一套燃氣排導系統,這對艦艇的安全性有一定的保證。一體化設計是實現共架發射的技術途徑:就艦載導彈垂直共架發射而言,如前所述,在要求發射裝置的幾何尺寸、電氣介面以及發射電路具有很強的通用性的同時,還特別要求貯運發射箱具有很強的相對獨立性,以適應貯運發射其功能和使命全然不同的各類導彈。因此,貯運發射箱作為其中的關鍵裝備必須採用一體化設計。目前,美國海軍研究署(ONR)正在研製的同心筒發射裝置就採用了一體化設計,它的每個發射單元將貯運、發射、廢氣排導、控制等功能綜合在了一起,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系統。該同心筒發射裝置在結構設計、控制電路設計、製造方法、材料應用等方面採用了完全不同於傳統的發展思路。例如,發射裝置在結構上採用了由2個不同口徑的同心圓筒組成的結構,內筒起固定導彈和引導導彈出筒的作用;內、外筒之間構成一個環狀空間,用於廢氣排導。再如,控制系統採用開放式設計,根據發射的武器類型,在相應的武器控制系統(WCS)與發射筒之間建立數據傳輸通道,實現“即插即用”。據分析評估,同心筒發射裝置在壽期費用、人員數量、運行維護、結構尺寸和重量等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例如,它的生產成本可降低50%,人力需求降低66%,維護成本降低50%,集成成本降低80%。同時提高了適裝性、可靠性和實用性,除適裝在各種水面艦艇和潛艇上,還能拓展到其他平台。
艦載導彈專用與通用發射裝置
發射裝置通用化的好處是在一艘艦船上不用為發射反艦、反潛、防空等多種武器而安裝多種發射裝置,從而能夠大大提高武器系統的快速反應能力,節省大量的研製費用並縮短研製周期。通用化可以更容易獲取零件和服務,以及簡化操作手培訓並降低生產成本,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擴大其垂直發射裝置通用化的潛力。但迄今為止,除了MK41以外,多數國家的垂直發射系統只停留在海軍的應用領域,主要用於區域和點防禦防空,只能對抗反艦導彈和飛機等空中目標。多數國家的艦載垂直發射系統只能發射單一作戰用途的導彈,如俄羅斯的SA-N-6、英國的“海狼”、以色列的“巴拉克”-1垂直發射裝置。俄羅斯已經裝備了不同類型多種型號的垂直發射裝置,但發射的導彈單一,甚至一種導彈有兩種發射裝置,反映出在發射裝置通用化設計方面著力不夠。但俄羅斯新研製的水面艦模塊式發射裝置既可發射遠程對陸攻擊導彈,也能發射反艦導彈,通用性有所提高。就通用性而言,美國的MK41可以說是“一枝獨秀”。該發射裝置不僅可以發射多型“標準”導彈、“海麻雀”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戰斧”導彈,而且還將進一步擴展通用能力。據洛馬公司稱,MK41還將兼容“紫菀”導彈、“巴拉克”導彈、“愛國者”導彈、“飛魚”導彈和電子干擾彈等。法國目前也正在研究用“紫菀”導彈採用的“席爾瓦”垂直發射裝置發射現有的其它導彈和未來研製的導彈,如“標準”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戰斧”導彈和“改進型海麻雀”(ESSM)導彈。發射裝置通用化是艦載垂直發射裝置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