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慈
東漢建安年間任綏集都尉
倉慈(生卒年不詳),字孝仁,三國時淮南(治今安徽壽縣)人。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在淮南屯田,倉慈任綏集都尉,黃初末年又任長安令,官吏民眾皆畏而愛之。曹魏太和年間,倉慈擔任敦煌太守,安撫百姓、溝通西域、政績卓著,深得百姓以及西域各國的愛戴。
后倉慈卒於任上,人們更把倉慈的相貌畫成圖像,以作追思之用。西域人士知道倉慈已死,都聚集起來對其哀悼,甚至有人會以刀子割傷自己的臉龐,以表示其血誠。他們同時又替倉慈立祠,以作遙祀。
倉慈起初擔任過郡里的小吏。建安年間,魏太祖曹操在淮南招募人民屯田,讓倉慈擔任綏集(安撫)校尉。魏文帝黃初末年,倉慈做了長安令,為官廉潔節儉有法度,下級官吏和老百姓既害怕而又愛戴他。
魏明帝太和年間,調任敦煌太守。敦煌郡在西部邊疆,因為戰亂和內地隔絕,太守職務曾空缺二十多年,因此當地豪門大戶強橫自大,於是成為習俗。前任太守官員只不過遵守奉行舊有的各項制度而已,對這類壞習俗沒有什麼糾正和改變。倉慈到任以後,抑制打擊豪強勢力,救濟照顧貧弱的百姓,非常符合當地處理政事的實際情況。過去大戶族所佔田地有剩餘,但是普通百姓卻沒有立錐的土地,倉慈割取大戶族多餘的田地按人口都分配給貧弱的百姓。只讓老百姓逐漸歸還土地的成本。
從前所屬縣城的訟訴案件大量堆積,縣令不能判決,多數都彙集到郡太守這裡。倉慈都親自去審閱,斟酌挑選輕重,如果不是犯了嚴重的死罪,只是用鞭或棍責罰后就釋放了。一年當中判刑的還不超過十個人。又有一件事是平常西域各族胡人要來中原貢獻財物,但各豪門大戶多攔路阻斷,不準過往。在和胡人買賣販運的時候,欺騙侮辱輕視,交易是否公平也大多說不清。胡人們對此怨恨,倉慈都慰勞他們。凡是要去洛陽的,就為他們出具過關的憑證並封蓋官印;想從敦煌郡返回西域的,官府給他們公平換取錢物。常常用官府現成財物和他們進行交易。還派官吏和百姓在路上護送他們,因此老百姓和各族胡人一起稱讚他的品德和恩惠。
幾年後倉慈死在官任上,郡里的官吏和百姓悲傷痛苦好像死了親屬一樣。用畫圖繪製他的形象,懷念他生前的容貌。等到西域的各族胡人聽到倉慈的死訊,都共同聚會在主管西域的將軍戊己(派駐巡視)校尉和當地官長的駐地舉行弔唁活動,胡人放聲大哭,有的用刀劃破面容,以表明出自內心深處的誠意。還為倉慈建立祠堂,在遙遠的西域共同祭祀。
由於魏、蜀、吳三國爭鬥,誰都顧不上西北邊郡敦煌。沒有政令的約束,那裡成了豪強惡霸橫行的地方。他們隨意兼并農民的土地,對途經此地的往來客商更是百般刁難,任意欺凌和掠奪。來往的商人,無不受到他們的瘋狂敲詐和勒索,有時連性命都難保全。商人們不得不退避三舍,一度繁榮的絲綢之路頓時冷清下來。
曹魏統一北方后在敦煌重新設立太守。但是受命任職的這位郡太守懼怕豪強勢力,無力改變當地的混亂局面,使曹魏定敦煌以通西域的構想無法實現。
公元231年,倉慈臨危受命,提升為敦煌太守。他上任后一改前任姑息退讓的作風,以剛柔並濟的手法來對付大大小小的地方勢力:有的招降,有的剷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著,倉慈又迅速採取了幾項有力措施:減免賦稅,恢複發展農業生產;抑制和打擊豪強,伸張正義;撫慰各方商旅,許諾一定保護他們的利益。
老百姓從倉慈的雷厲風行中看到了希望,遠避的商人們看到社會秩序的好轉,又重新回來了。敦煌恢復了往日的繁榮,絲綢之路再次暢通,比以往更加祥和。
《三國志·魏書·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