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首批設立的33個研究生院之一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成立於1986年,是我國首批設立的33個研究生院之一。該院下設3個部門:綜合辦公室、研究生培養處和研究生工作處。

綜合辦公室主要負責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劃和綜合改革;導師隊伍建設;機關作風建設;文件與檔案管理;新聞宣傳與信息交流工作;數據統計;印章管理;經費管理;設備管理;研究生院網站管理;信息系統管理;日常行政事務的協調組織;日常接待與會議組織。

研究生培養處主要負責負責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安排;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學籍(含同等學力)管理以及研究生培養國際化建設;博士、碩士學位授予與管理;遼寧省學位信息匯總與上報;學位論文評審、答辯;學位論文質量監督、檢查;博士論文基金評審與管理、優秀博士、碩士論文評選;網路學刊的建設與管理。

研究生工作處主要負責研究生招生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行為管理;研究生獎學金(包括國家獎學金、社會資助等)、助學金管理;國家助學貸款;困難補助;基層就業和服兵役補償代償、退役士兵教育資助;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政策制定和修訂;導師創新基金管理;研究生獎助學金動態調整;三助工作的組織實施與酬金核發;研究生參與國際學術會議資助;研究生會及共青團建設、社團組織管理;醫療保險;宿舍管理。

學院簡介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大連理工大學有1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8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24個碩士點以及工商管理碩士(MBA,含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和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點的學位授予權;導師隊伍中有許多著名專家學者,全校共有博士生指導教師213人,碩士生指導教師801人,其中兩院院士19人(雙聘院士1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9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8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7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14人,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獎勵基金獲得者3人,高等學校百名教學名師獲得者1名。目前,各類在校研究生共9295人,其中博士生1873人。
大連理工大學 1949年4月建校,學校以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為中心,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並重,已形成以理工為主,經、管、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體系。學校設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碩士(MPA)、建築學、工程碩士四個專業學位授予權以及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科研工作具有較強實力,有1個國家培訓基地(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三束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等。學校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現與2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0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係,聘請名譽教授、客座教授、顧問教授235人。

歷史沿革


大連理工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1949年4月建校,時為大連大學工學院;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大連大學工學院獨立為大連工學院;1960年10月被確定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1986年4月設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為大連理工大學;1996年啟動實施“211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共建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啟動實施“985工程”建設,教育部、遼寧省、大連市重點共建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被中央確定為中管幹部學校。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連理工大學依照“統籌規劃、錯位發展、堅持標準、創新模式”的指導思想建設盤錦校區,與主校區同標準、同檔次、同水平辦學。2017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名單。

師資隊伍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學校有教職工4082人,其中專任教師2580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職教師中的兩院院士36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4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0人,“973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入選者16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1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名師37人,“興遼英才計劃”教學名師2人;博士生導師958人,碩士生導師2371人,專任教師中正高級職稱865人,副高級職稱1158人,學校現有博士生4737人,碩士生13171人,本科生25611人。(數據截至2020年1月)

院系設置


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
——化工學院
——化學學院
——環境學院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化工機械學院
——製藥科學與技術學院
——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
外國語學院
機械與材料能源學部
——機械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能源與動力學院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數學科學學院
經濟系
建設工程學部
——土木工程學院
——水利工程學院
——交通運輸學院
運載工程與力學學部:
——工程力學系
——船舶工程學院
——汽車工程學院
——航空航天學院
電信與電工學部
——電氣工程學院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系
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
——軟體工程系
——嵌入式系統工程系
——網路工程
——服務科學與工程
——數字媒體系
管理學院:
——信息管理系
——企業管理系
——人力資源管理系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系
——中文系
——公共管理系
——法律系
——哲學系
建築與藝術學院:
——建築系
——藝術系
創新實驗學院
體育教育部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國防教育學院
城市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航空航天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科研實力


大連理工大學在科研方面具有很強的實力:
1個國家幹部培訓基地——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是專門培養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從事商業管理研究、和經濟管理國際交流的國家基地。
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
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大連理工大學—七賢嶺國家大學科技園
1個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大連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
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國家振動與強度測試中心
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精密與特種加工實驗室、工業生態與環境工程,海洋能源利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組織架構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此外還有,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微納米技術及系統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內燃機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工業設備先進控制系統重點實驗室、遼寧省生物基化學品重點實驗室、製造管理信息化重點實驗室,遼寧省工程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模塑製品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製造管理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動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術工程研究中心),7個遼寧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精細化工工程研究中心、遼寧省先進裝備設計與CAE軟體工程研究中心、遼寧省電子政務工程研究中心、遼寧省先進船舶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高性能樹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工業生態與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遼寧省車輛先進設計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大連理工大學分中心,2個國家培訓中心(中國微電子技術應用開發培訓中心、大連ITU網際網路培訓中心),3個國家級教育、教學基地(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化學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化學實驗中心、基礎物理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生物與環境實驗中心、信息技術實驗中心、水利學實驗中心),6個遼寧省示範性專業,4個遼寧省骨幹教師培訓基地,2個研究基地(遼寧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遼寧省高校“科技倫理與科技管理”研究基地),13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先進船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進裝備設計與CAE軟體工程研究中心、工業生態與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大連市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市級研發機構,2個校企合作研究院(沈鼔-大工研究院、遼油-大工研究院),4個世界銀行貸款、高等教育發展項目建設的教學實驗中心(工程訓練中心、基礎物理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基礎力學實驗中心),70個獨立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室),73個研究所。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級教學、科技獎勵28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59項。

社會影響


大連理工大學在2007年的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四大論文索引排名中,SCI排名國內第14位,EI論文排名第7位,會議論文排名第15位,社會科學論文排名第13位。2008年,SCI排名國內第14位,EI論文排名第5位,會議論文排名第19位。

人才培養


服務面向,符合建設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定位。目前,學校擁有本科專業51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4個,涵蓋了理、工、經、管、文、法6個學科門類,體現了“以理工為主,經、管、文、法協調發展”的專業發展目標。學校在注重適度增設新專業的同時,尤其重視已有專業的建設與調整,有兩個專業分別在 2003年和2004年全國本科專業排名中名列第一。
“十五”期間,學校人才培養規模擴大,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培養層次明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全日制本科生規模穩步增長,全日制本科生規模從2000年的11919名增加到2005年的17526名。研究生規模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從 2000年的3041名增加到2005年的13690名,其中在校博士研究生為2580名,在校碩士研究生超過7000人。目前,全日制本科生與研究生之比為1:0.78。
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學校充分利用自身傳統與優勢,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了多方探索,堅持並發展行之有效的複合型、外向型、創新型等多類人才培養模式。制定並實施了融課內與課外、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基本實驗與科研訓練為一體的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全校公共基礎課按理、工、經、管、文、法學科打通,技術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按學科大類打通,體現了基礎堅厚化、專業寬廣化、專業方向柔性化、培養學生個性化。
在“十五”“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的同時,學校重點建設了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實驗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創新教育實踐基地等十多個教學基地、實驗中心和實驗室,已初步建設成有特色的示範性的教學實驗基地。“十五”“211工程”建設的重點項目和公共服務體系面向本科生開放;接納一部分優秀學生參加課題研究,使學生了解科研前沿;學校制訂了“大學生創新研究訓練計劃”,開展科研助手活動,引導學生“科研助學”。創新教育的氣氛日趨濃厚,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歡迎,一批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教材專著


“十五”期間,學校建成了32門校優秀課程,14門遼寧省精品課程和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近三年來共出版教材418部,其中12部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19部為國家“十五”規劃教材。有4部教材被列入2003年國家“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劃”。已開發CAI課件208個,其中77個已通過鑒定或正式出版。

獲得獎項


“十五”以來,學校每年設立100萬元左右專項經費,支持教改項目。共支持458項校內教改項目,20項國家級教改項目和5 項省部級教改項目。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5項,其中一等獎2項(含與校外合作1項),二等獎3項(含與校外合作1項);2005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 4項,其中一等獎2項(與校外合作),二等獎2項。2004年獲遼寧省優秀教學成果19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4項)。2001年至2004 年校級優秀教學成果共87項(一等獎17項,二等獎34項,三等獎36項)。

教學質量


學校始終堅持質量第一,重視教學質量管理制度的建設與落實,堅持嚴格管理、嚴格考核、嚴格淘汰的要求,在實踐中建立並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學校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隊伍和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針對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確定了教學過程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設立了主要質量監控點,開展課程評估,制定了《大連理工大學課程評估指標體系》,從2003年秋季學期開始進行了全校範圍的課程評估。

學科建設


學校投入專項經費重點建設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基礎力學、大學物理、物理實驗、機械基礎等34門對教學質量有重大影響的核心課程;在教學內容更新的基礎上,學校還在改進教學方法和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211工程


“十五”“211工程”建設中,招收外國留學生工作也有較大的突破,5年來共招收各類外國留學生495人。與此同時,研究生培養的種類增加,培養模式多樣化。啟動了碩士生“以課題為牽引、以團隊為基礎”的培養模式,提倡以研究生為主體的啟髮式、研討式、參與式教學方式;實行彈性學制;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工作能力。設立了博士點點長和研究生培養督導組,負責二級學科博士點建設和研究生培養質量。建立了導師基金,實行導師全面負責制;建立博士論文基金和優秀博士論文獎勵基金,這些措施促進了博士生培養質量的提高。5年來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4篇,遼寧省優秀博士論文獎31篇。

硬體設施


學校依山傍海,辦學條件優良。已形成一校、兩地(大連市、盤錦市)、三區(大連凌水主校區、開發區校區、盤錦校區)的辦學格局,總佔地面積357.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75.5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現有藏書353萬餘冊,中外文電子期刊6.4萬餘種。學校現有運動場館面積19.6萬平方米。學校擁有一流的智慧校園環境,三校區有線網、無線網全覆蓋,校園一卡通通過刷卡、掃碼、刷臉等多種方式實現身份認證、繳費和消費,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在國內高校中居於先進水平。(數據截至2020年1月)

國際交流


學校在國家開放大局中謀划新作為,開創國際化辦學新格局,在“以我為主、開放辦學”的國際化戰略指引下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35個國家和地區的251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校際校所合作關係。在學生國際化方面,學校有包括國家公派、聯合培養、交換學習、短期交流訪問、海外實習等150餘項海外交流項目;2019年,共派出長短期交流學生2633人次;截至2019年底,在校國際學生人數1611人,創歷史新高。在教師國際化方面,2016—2019年,聘請長短期海外專家學者3415人,2019年獲批國家級外國文教專家項目19個;2019年教師長短期出國境公派、進修、參會、訪問1710人次。(數據截至2020年1月)

學院事件


2021年6月23日,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院發布《關於取消劉輝等147名2016級超期在職單證碩士研究生學習資格的決定》(簡稱《決定》)。《決定》稱,經學部(學院)核對報送,劉輝等147名2016級在職單證碩士研究生在學已超過5年,根據《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決定取消147名研究生學習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