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鯛科
大眼鯛科
大眼鯛、天竺鯛及金鱗魚堪稱是礁區夜行性魚類的三大家族。它們多數具有眼睛大、體色紅或褐等夜行性魚類的典型特徵。這些夜間遊俠的大眼睛,能幫助它們在漆黑的晚上感受海中微弱的光線,方便覓食和辨識天敵。體色呈紅色或褐色主要是因夜間光線微弱,縱使五顏六色亦無法顯現。
種類:全世界共有4屬18種,台灣現有3屬7種
生態:底棲,卵生,肉食
體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側扁而高。眼特大,約為頭長之半。吻短,下頜突出。口大,斜裂。頜齒、鋤骨和齶骨均具細齒,不具犬齒。前鰓蓋骨邊緣具鋸齒並有一後向之強棘。體被堅韌不易脫落之小櫛鱗。背鰭硬棘部及軟條部相連,無缺刻,硬棘X,軟條10-15;臀鰭硬棘III,軟條6-16;腹鰭大型;尾鰭圓形、截形或叉形。體色呈紅色。
全世界約4屬18種左右(Nelson, 1994)。為底棲夜行性中小魚類。有些種在珊瑚礁區棲息,多半獨居或三兩成群;有些則在較深的砂泥底海域活動,多半成群。由於眼睛虹膜具反射層,因而看其眼睛會發出明亮的光輝,眼大也有助於其夜間捕食。主要以小魚、甲殼類和多毛類為食。廣泛分佈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
如:大眼鯛Priacanthus tayenus;bigeyes 、短尾大眼鯛Priacanthus macracanthus、長尾大眼鯛(圖)Priacanthus tayenus、灰鰭異大眼鯛、日本鋸大眼鯛、日本牛目鯛、金目大眼鯛 等。
在春、夏兩季的魚市場上,不難看見身著紅服、杏眼圓睜,俗稱為「紅目鰱」或「大目鰱」的魚鮮,它們都是大眼鯛科的成員。鮮紅的體色與醒目的大眼正是本科外觀上最突出的特徵,也是「大眼鯛」一名的由來。大眼鯛的身體大致呈長橢圓形,側扁而高。體被堅實的小櫛鱗,觸感猶如砂紙一般;由於表皮很堅韌,在烹調前通常連皮帶鱗一起剝除,因此大家習稱它為「剝皮魚」。大眼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生活在礁區,晝伏夜出,主要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寶石大眼鯛是大眼鯛中體型較大的一種,主要特徵是尾鰭呈雙凹形,且上下葉延長突出,腹鰭基部的內側有一黑斑。略偏深紅色的體色,可在夜間迅速變換成銀色或有斑塊。
大小通吃的肉食者
大眼鯛擁有一張大口,但牙齒卻很小。由於口大,應可吞食不小的獵物,而細小的牙齒,則能在夜間捕食由海底較深處垂直洄遊到淺水域的浮遊動物。換言之,大眼鯛的攝食對象從微小的浮遊動物、幼魚,到體型較大的蝦、蟹等甲殼類及頭足類的烏賊等均包括在內,食物來源十分多樣。典型的夜行客 大眼鯛除了眼大外,它的瞳孔也很大,所以當夜間潛水者用手電筒照射時,光線透過瞳孔照射到鞏膜和視網膜間的鳥糞質會反射光線,就像用閃光燈拍照一樣顯示出「亮眼」的效應。白天它們躲在礁檐下或礁洞中,體色幾呈一致的紅色調,黃昏後則出外覓食。本科有些魚種會在夜晚上演快速變裝秀,片刻間由一身紅衣換成銀灰色調的獵裝。大眼鯛在礁區休息時常是獨行俠,但在礁緣外較深處則會結隊出沒,因而常被漁民成群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