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俊卿

曾經擔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

衣俊卿,男,漢族,1958年1月生,遼寧東港人,出生於黑龍江省虎林縣,1976年7月參加工作,197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大學哲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哲學博士黑龍江大學文化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經擔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2007年3月起任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部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
2007年4月起擔任黑龍江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
2010年2月起擔任中央編譯局局長。
2013年1月17日,衣俊卿因為生活作風問題,被免去中央編譯局局長職務。
2014年的“第九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被免職22個月後的中央編譯局原局長衣俊卿首次出席公開學術活動並作主題報告。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90年6月,原中央編譯局長衣俊卿曾因怕影響仕途與妻離婚。

社會活動


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副會長、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科協副主席、黑龍江省政協委員、黑龍江省哲學學會會長、黑龍江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兼職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1、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
2、現代化進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
承擔課題
1、社會文明與日常生活哲學研究1994國家教委項目。
2、中國現代化的內在文化阻滯力的實證性哲學研究,1998年國家教委資助優秀年輕教師基金。
3、轉型時期中國傳統日常生活結構的實證性哲學研究,1999年國家教委“九五”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4、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及其啟示,200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5、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人類學,1993年黑龍江教委科研計劃項目。
6、中國的哲學人類學,1994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
7、中國現代化的內在文化阻滯力的實證性哲學研究,1997年黑龍江省教委科研計劃項目。
8、關於中國現代文化與日常生活結構變遷的變化哲學研究,1999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項目。
9、系統建構以人的現代代為宗旨的中國日常生活批判理論,2000年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
學術著作
衣俊卿
衣俊卿
1、《實踐派的探索與實踐哲學的述評》1990年版,台灣森大讀書有限公司。
2、《東歐的新馬克思主義》1993年12月,台灣唐山出版社。
3、《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1994年7月,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4、《歷史與烏托邦》1995年12月,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5、《衣俊卿集》1995年12月,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6、《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2000年1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7、《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2001年5月,中央編譯出版社
8、《文化哲學》2001年8月,雲南人民出版社。
9、《20世紀的文化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深層解讀》2003年5月,中央編譯出版社。
10、《文化哲學十五講》2004年10月,北京大學出版社
11、《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再版)》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
12、《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
13、《人道主義批判理論——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評述》2005年3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3、《文化哲學—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交匯處的文化批判》2005年9月,雲南人民出版社
14、《宗教與當代西方文化》(譯著),EdwardCell編,1995年2月,台灣桂冠出版社。
15、《日常生活》(譯著),AgnesHeller著,1990年,重慶出版社。
論文作品
1、《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歸》《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2期。
2、《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及其啟示》《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6期。
著作照
著作照
3、《人類發展狀況批判與人學主題的確立》《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1期。
4、《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3期,《新華文摘》2001年第9期論點摘編。
5、《哲學的本性與馬克思學說的當代價值》《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5期。
6、《現代性的維度及其當代命運》《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5,新華文摘2004.20、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光明日報轉載。
7、《哲學問題與問題哲學》《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8、《論微觀政治哲學的研究範式》《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中國哲學年鑒·2007》“熱點聚焦”轉載,P155-156。
9、Problem-OrientedPhilosophyandProblemofPhilosophy,SocialScienceinChina,Spring2007,Vol.XXVIII,No.1;(《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
10、《論人的自然》《哲學研究》1991年9期。
11、《日常交往與非日常交往》《哲學研究》1992年10期,《新華文摘》1993年1期全文轉載。
12、《交往與異化》《哲學研究》1994年5期。
13、《異化理論、物化理論、技術理性批判》《哲學研究》1997年8期。
14、《馬克思主義哲學演化的內在機制研究》《哲學研究》2005年8期,光明日報2005年10月1日摘編。
15、《新時期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闡釋結構》《哲學研究》2007年11期。
16、《主體性----人之自我相關性》《哲學動態》1991年8期。
17、《哲學:在文明轉型時期重新定位》《哲學動態》1993年11期。
18、《開拓文化哲學的新領地:日常生活批判》《哲學動態》1995年1期。
19、《論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定位》《哲學動態》1995年2期。
20、《承載時代人文精神重建之使命》《哲學動態》1996年3期。
21、《人學研究:域界釐定與範式轉換》《哲學動態》,2000年6期。
22、《社會發展與文化轉型》《哲學動態》2000年3期。
23、《“哲學的終結”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求是學刊》1988年1期。
24、《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求是學刊》1988年4期。
25、《論人之主體性的雙重內涵》《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2期。
26、《論實踐的多重哲學內涵》《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9年3期。
27、《南斯拉夫實踐派的實踐範疇》《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9年第1輯。
28、《論改革時期的“意識形態斷裂”》《社會科學家》1989年第4期。
29、《南斯拉夫實踐派的異化觀》《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9年第2輯。
30、《從總體上把握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分化》《馬列主義研究資料》1989年第3輯。
31、《馬克思學說的一體化及其實質》《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
32、《從康德到馬克思:完成哲學革命的契機》《學習與探索》1990年第6期。
33、《人的需要及其革命——布達佩斯學派的“人類需要論”述評》《現代哲學》1990年第4期。
34、《人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契合機制》《吉大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1期。
35、《現代化進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3期。
36、《論人類精神的跨世紀走向》《求是學刊》1992年1期。
37、《人的實踐與人的世界的多重對應關係》《江澤論壇》1992年9期。
38、《革命範疇的哲學反思》《現代哲學》1992年1期。
39、《人的現代化:走出日常生活的世界》《社會科學研究》1992年1期。
40、《從日常生活批判到哲學人類學》《天津社會科學》1992年1期。
41、《論馬克思從傳統理性主義向現代理性主義的轉變》《浙江學刊》1992年5期。
42、《“具體的總體”與辯證法》《學海》1992年1期。
43、《論日常世界與非日常世界——透視人類社會結構的新視角》《學術交流》1992年第3期。
44、《中國文化的轉型與日常生活重建的批判》《河北學刊》1993年2期。
45、《新世紀:總體人的生成》《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1期。
46、《論發展的尺度》《學習與探索》1994年3期。
47、《“內在創造性轉化”還是“外在批判性重建”》《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4期。
48、《論日常思維與原始思維的內在關聯》《理論探討》1994年6期。
49、《論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歷史演化》《江海學刊》1995年3期。
50、《多重文化的衝突與哲學的重新定位》《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4期。
51、《現代實踐哲學的文化內蘊》《開放時代》1995年6期。
52、《論社會轉型時期的生存模式重塑——關於價值重建與文化轉型的深層思考》《北方論叢》1995年第4期。
53、《評現代新儒學和後現代主義思潮》《教學與研究》1996年2期,《新華文摘》1996年8期全文轉載。
54、《人:在文化哲學的視野內》《江海學刊》1996年1期。
55、《論中國現代化文化精神的缺失及生成問題》《長白論叢》1996年2期。
56、《論世紀之交中國文化的裂變與整合》《開放時代》1996年2期。
57、《日常生活批判與深層文化啟蒙》《求是學刊》1996年5期。
58、《人的成熟與人學的自覺》《江海學刊》1997年2期。
59、《文化哲學的主題及中國文化哲學的定位》《求是學刊》1999年1期,《新華文摘》1999年4期全文轉載。
60、《文化哲學:未來哲學的自覺形態》《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2期。
61、《人的存在與辯證法》《現代哲學》1999年1期。
62、《現代文化哲學視野中的非理性主義思潮》《開放時代》1999年1期。
63、《論人的存在----人學研究的前提性問題》《學習與探索》1999年3期。
64、《文化哲學:一種新的哲學範式》《江海學刊》2000年1期,《哲學動態》2000年5期論點摘編。
65、《回歸生活世界與建構文化哲學》《求是學刊》2000年1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2期轉載。
66、《實踐哲學:超越與升華》《求是學刊》2000年2期。
67、《論哲學視野中的文化模式》《北方論叢》2001年1期,《新華文摘》2001.5全文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3論點摘編。
68、《論世紀之交中國哲學理性的走向》《求實》2001年1期,《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轉載。
69、《雙重文化背景中哲學理性的位移》《開放時代》2001年2期。
70、《關於現代化的文化哲學》《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4期。
71、《論全球化時代哲學理念的更新》《求是學刊》2001年5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2期全文轉載。
71、《關於馬克思學說的雙重解讀》《學術研究》2001年12期。
72、《全球化的文化邏輯與中國的文化境域》《社會科學緝刊》2002年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3期“全文轉載”。
73、《哲學:在全球化時代重新定位》《河北學刊》2002年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4期“論點摘編”。
74、《論文化危機和文化批判》《求實》2002年6期。
75、《論文化轉型的機制和途徑》《雲南社會科學》2002年5期。
76、《論文化的內涵與社會歷史方位——為文化哲學立言》《天津社會科學》2002年3期,《光明日報》2002年8月6日B4版“論點摘編”。
77、《人之存在與哲學本體論範式——兼論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意蘊》《江海學刊》2002年4期,《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重點摘編”。
78、《20世紀:文化焦慮的時代》《求是學刊》2003年3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5,《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4。
79、《世紀之交中國文化哲學研究述評》《深圳大學學報》2003年7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3轉載。
80、《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定位與批判指向》《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2期。
81、《回歸文化批判:哲學的本質要求》《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3期。
82、《東方與西方:現代性與後現代性——中國語境下過程哲學和文化哲學的一次對話》《世界文化論壇》2004年10期。
83、《走近羅蒂——與羅蒂先生關於分析哲學、後現代主義和文化哲學的對話》《求是學刊》2004年5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轉載。
84、《關於人學研究內在局限性的反思》《江海學刊》2005年5期。
85、《中國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視野》《求是學刊》2005年6期。
86、《在啟蒙的地平線上——關於中國語境中的現代性問題的對話》《求是學刊》2006年第1期。
87、《論中國現代化的文化阻滯力》《學術月刊》2006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7期論點摘編,《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2期全文轉載。
88、《日常生活批判:一種真正植根於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學術月刊》2006年第1期,“中青年專家訪談錄”。
89、《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範式轉換及其啟示》《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90、《論文化哲學的理論定位》《求是學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6期。
91、《發掘文化哲學的理論資源》《河北學刊》2007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3期全文轉載。
92、《包容的力量——紀念羅蒂》《求是學刊》2007年第4期。
代表性論文
1、《總體性範疇初探》光明日報,1991年4月1日。
衣俊卿
衣俊卿
2、《今天馬克思仍然“在場”——“重讀馬克思”筆談》光明日報,2002年4月18日。
3、《日常生活批判與價值觀變革》光明日報,1999年1月1日。
4、《當代哲學的人學自覺》光明日報,1997年8月16日。
5、《破解中國現代化的內在文化阻滯力》中國教育報,2006、1、19第7版。
6、《日常生活批判與社會科學範式轉換》《光明日報》2006、2、14第12版。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獲獎作品
1992年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三等獎
1995年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日常交往與非日常交往
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現代化的文化透視
2002年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及其啟示
2006年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現代性的維度及其當代命運
1994年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專家提名獎現代化進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
1995年金岳霖學術獎優秀獎東歐的新馬克思主義
2002年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榮譽獎文化哲學
1992年黑龍江省第五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青年一等獎實踐派的探索與實踐哲學的述評
1994年黑龍江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日常交往與非日常交往
1996年黑龍江省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
2000年8月11日黑龍江省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及其啟示
2004年10月黑龍江省第11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
2006年12月黑龍江省第12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20世紀的文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