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鎮

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轄鎮

中水鎮,隸屬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北部,東與黑土河鄉迤那鎮接壤,南與牛棚鎮玉龍鄉為鄰,西、西北與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布嘎鄉、守望鄉相連,北連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小龍洞鄉。人民政府駐花橋村,總面積103.07平方千米。

1950年,屬發阿河區。1953年,置后河鄉,屬第八區。1955年,屬黑土河區。1958年,鄉改管理區,屬中水區。1962年,仙水並人稱公社。1963年,仙水分出。1984年,稱鄉。1985年,改稱高坎子鎮,屬中水鎮。1992年,原中水區的高坎子鎮、仙水鄉、中河鄉、出水鄉合併建中水鎮。截至2018年末,中水鎮戶籍人口為50141人。截至2020年6月,中水鎮轄6個社區、13個行政村。

2010年末,中水鎮人均收入達到2839元。2018年,中水鎮有工業企業6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個。

歷史沿革


1950年,屬發阿河區。
1953年,置后河鄉,屬第八區。
1955年,屬黑土河區。
1958年,鄉改管理區,屬中水區。
1962年,仙水並人稱公社。1963年,仙水分出。
1984年,稱鄉。
1985年,改稱高坎子鎮,屬中水鎮。
1992年,原中水區的高坎子鎮、仙水鄉、中河鄉、出水鄉合併建中水鎮。

名稱來歷

中水鎮因原區公所地處仙水、出水、中河、后河之間,得名中水區。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時,將上述四鄉合為一鎮,沿用中水之名。
中水鎮地貌
中水鎮地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水鎮,隸屬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處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北部,東與黑土河鄉、迤那鎮接壤,南與牛棚鎮、玉龍鄉為鄰,西、西北與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布嘎鄉、守望鄉相連,北連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小龍洞鄉。總面積103.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水鎮屬中山河谷地貌,由於前河、中河、后河由北向南縱穿其境,從而形成中間是壩子,四周是坡地的地形,海拔一般在1600~2000米。

氣候特徵

中水鎮多年平均氣溫14.8℃,1月平均氣溫3.5℃,極端最低氣溫–12.2℃;7月平均氣溫21.3℃,極端最高氣溫34.1℃。無霜期年平均19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66小時,年總輻射113.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897毫米。

水文

中水鎮境內河流屬於牛欄江水系。前河、中河、后河3條小河從南至北過境流入玉龍小河。其中中河是3條小河的主幹流,流經烽火、花橋、中河、泉山、正山等村。

自然資源


2011年,林地面積15595.8畝,其中天然林12336畝,人工林3000畝,天保封山林1087畝。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中水鎮下轄6個社區、13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花橋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20526110001121花橋社區
520526110002122中河社區
520526110003122建山社區
520526110004122烽火社區
520526110005122友光社區
520526110006122小寨社區
520526110205122居樂村
520526110207220上寨村
520526110208220泉山村
520526110209220正山村
520526110210220銀水村
520526110211220石板河村
520526110213220新光村
520526110214220前河村
520526110215220銀廠村
520526110216220瓦廠村
520526110217220龍塘村
520526110218220花園村
520526110219220新街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中水鎮轄區總人口4809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908人,
中水鎮街道
中水鎮街道
城鎮化率4%。總人口中,男性24625人,佔51.20%;女性23473人,佔48.80%;18歲以下19227人,佔39.98%;18~60歲25224人,佔52.44%;60歲以上3647人,佔7.58%。總人口中,以回族為主,達23132人,佔48.09%;其他民族24966人,佔51.91%。2011年,人口出生率7.73‰,人口死亡率4.29‰,人口自然增長率3.44‰。

經濟


綜述

2010年末,中水鎮人均收入達到2839元。
2011年,中水鎮財政總收入1013.22萬元。烤煙稅收收入194.21萬元。
2011年末,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5853.67萬元,比上年增長22.44%;各項貸款
中水鎮地況
中水鎮地況
餘額3414.35萬元,比上年增長2.47%。

第一產業

中水鎮有耕地面積3.29萬畝。
2011年,農業總產值14926萬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5%。
中水鎮糧食作物以玉米、馬鈴薯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012噸,其中玉米3212噸,馬鈴薯550噸。經濟作物以烤煙、大蒜為主。2011年,烤煙產量2925噸,大蒜產量1310噸。
中水鎮畜牧業以飼養牛、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牛年末存欄8861頭,出欄1469頭;生豬年末存欄17590頭,出欄11217頭;羊年末存欄4399隻,出欄4576隻;家禽飼養量46213羽,上市家禽17329羽。

文化


特產美食

辣椒
中水鎮大蒜產業
中水鎮大蒜產業
中水鎮是典型的農業大鎮,這裡氣候溫和,適合多種經濟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大蒜、辣椒、烤煙等。中水鎮建立了前河村蔬菜基地,總面積在1000畝左右,還大力發展烤煙等經濟作物。特色產業主要有玉米、馬鈴薯、蔬菜、黃梨、蘋果、烤煙、畜牧等。通過努力,現已建成6000畝大蒜示範服務基地;3000畝地膜早洋芋基地;5000畝萵筍等蔬菜基地;5000畝林果基地;2萬畝優質烤煙種植基地。中水鎮在友光、中河、小寨、建山四個村建成3000畝地膜早洋芋基地;在銀水、上寨、正山、泉山四村建成5000畝萵筍等蔬菜基地;在中河、新光、友光、上寨、花橋五個村建成5000畝林果基地;在花橋等17個村建成2萬畝優質烤煙種植基地。全鎮僅蔬菜生產一項己形成七大蔬菜產業帶的良好格局。
中水鎮蔬菜種植面積1.55萬畝,預計蔬菜總產量達5.45萬噸,預計全年蔬菜總產值達3180萬元,蔬菜種植收到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大蒜等蔬菜作物生長期短,不但不影響大季作物種植,還能起到輪作和改良土壤結構的功效,收穫后,又可種植烤煙或玉米等大季作物。中水鎮香辣味濃烈,等特點也得到廣大消費者的好評。中水鎮蘋果、黃梨等林果種植有良好的基礎。鎮黨委,政府在規模化、規範化發展與標準化生產上狠下功夫,著力改造“老、劣、雜”果園,大力實施“優果”工程和“品牌”帶動戰略,著力提高果品市場競爭力和商品轉化率。全鎮水果種植面積已達5000多畝,主要分佈在煙堆山、水果梁子。其中有500畝紅富士、3500畝黃元帥為代表的蘋果基地。
馬鈴薯
中水鎮早熟馬鈴薯亮相市場,走進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水鎮前河、新光、中河、建山等萬畝馬鈴薯連片種植村基地,正遇上在地里忙碌著挖刨馬鈴薯的許多農民,他們個個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田墾上、河道邊、莊稼地里,色澤鮮潤、又肥又大的馬鈴薯堆成了小山,來自昭通、水城、四川、畢節等地的商販絡繹不絕,客商們素性把台枰擺放到薯地里,進行現場交易,爭相購買。三三兩兩的大卡車在馬路上不停的忙著運輸,開著農用車運輸馬鈴薯的中河村村民馬仲達告訴筆者,他家種了4畝馬鈴薯,由於管理得當,薯種優良,又未遇乾旱和霜災,收成翻了一番,按每市斤0.80元的市場價,預計創收可逾萬元。他說,挖了馬鈴薯還可趕種烤煙或苞谷,種植早熟馬鈴薯非常划算。
蒜苔
中水鎮先後在中河、新光、新街、前河、花橋五個村建成6000畝大蒜示範服務基地。中水鎮新光村是一個回族聚居區,民種植大蒜,建立了多個大蒜黨建示範基地,積極引導,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從引進良種、科學栽培入手,提高蒜質和效益,提高紫皮大蒜的規模化種植。新光村大蒜的產量遠超原記載的全國第一名畝產624公斤的記錄。品牌的優勢推動了全村大蒜產業的規模化、規範化發展。前河村大蒜種植歷史悠久,有蒜頭肥、瓣大、包衣緊、味辛辣等特點,蒜苔以翠綠鮮嫩香、甘甜辛辣適中、體長均勻、味道鮮美為特點,久負盛名。在民間早有“唐蒜”之說,“大蒜之鄉”的美稱也早已飲譽昭通、威寧、水城、四川等城市。中水紫皮大蒜蒜苔粗細勻稱,色彩鮮嫩有透明感,水分充足,口感好,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可生吃、泡吃、炒吃,具有開胃健脾、清火解毒的工效,得到廣大消費者的好評,是外商們青眯的商品。蒜頭因其瓣大,色彩純。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勤勞的人民,被稱為“中國紫蒜之鄉”。
蘋果
中水鎮的蘋果遠近聞名。該鎮抓住中水蘋果市場看好這一機遇,大力發展蘋果種植。該鎮有蘋果基地3000畝,畝產量可達4000斤,畝產值可達4000元。
煙葉
從民謠看變化—中水鎮烤煙生產收購見聞“大炮撐著這片天,科技人員來田間;煙葉賣個高價錢,交煙不用擠半天。”在中水鎮烤煙收購現場採訪時聽到的一首民謠,短短的四句話,道出了該
中水鎮辣椒產業
中水鎮辣椒產業
鎮廣大煙農好收成、好心情。大炮撐著這片天“田頭煙葉好,還望老天保”,深得造物主恩惠的中水鎮是酷暑里冰雹經常“光顧”的區域。可中水廣大煙農卻去掉了這個顧慮……原來,為解除煙農的後顧之憂,該鎮在災害防範上加大了力度,主動爭取縣氣象局的支持,在種煙區增設了兩門“防雹”大炮,全力做好“冰雹”的防範工作。入夏以來,共驅散冰雹層雲8次,兌現了煙農煙葉“安然無恙”的承諾。友光村煙農陳佳理說:才不慌呢,“白雨”來了有兩門大炮撐著,管好地頭就行!科技人員來田間為確保全鎮27000多畝烤煙增產,6500多戶煙農增收,該鎮一是成立了以烤煙為主的農業工作組,把農業服務中心、煙站技術人員編組入村指導煙農田間管理。二是加強煙葉烘烤技術的指導。共建大型密集式烤房500多所,為讓煙農快速掌握新式烤房的使用,技術人員們又紛紛深入農戶給予指導。陳佳理說:科技人員指導我烤出的煙葉又黃又香,賣上了好價錢!煙葉賣個高價錢,中水煙農賣煙均價達6.8元/斤。正因煙價好,煙農大多購置了農用拖拉機。自己駕車來賣煙的友光村煙農李朝開,一車煙賣了3637元,他說:“煙價好!三、四車煙就能買上一輛帶后驅的拖拉機了。田間煙葉採收、成品交售都離不了,既省工、省力又保護煙葉,方便!”交煙不用擠半天在該鎮煙葉收購站,你再也看不到往年收煙時人山人海、嘈雜混亂的場面,而是不爭不擠、秩序井然。該鎮在煙葉收購上改變了往年隨到隨收的做法,採取計劃收購、約時定量的辦法,解決了煙農交煙時“一窩蜂”造成的“擠、亂、等”弊端,既方便了煙農,又規範了煙站的工作,深得煙農的稱讚和好評。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中水鎮有小學7所,在校生8504人,專任教師33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21%;初中2所,在校生5172人,教職工238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中水鎮有農家書屋19個。2011年末,“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3220戶,有線電視用戶517戶,入戶率4.51%。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中水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個,其中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9個;病床3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62張,固定資產總值101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3人,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400人次。
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2268人,參合率98.15%。

社會保障

2011年,中水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9戶,人數39人,支出63240元,比上年增長7.2%;城市醫療救助60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578人次,共支出19.734萬元,比上年增長49.7%。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191戶,人數6385人,支出420.04萬元,比上年增長25.1%。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5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2.54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4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0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6925萬人,參保率94.7%。

交通


中水鎮境內有內昆鐵路、102省道公路過境。

考古


概述

中水鎮出土的銅劍鞘
中水鎮出土的銅劍鞘
中水遺址群主要有雞公山遺址、吳家大坪遺址、營盤山遺址、紅營盤墓地、銀子壇墓地等。中水遺址以專家全票通過的成績當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考古系等單位對中水史前至漢代遺址與墓地進行了首次發掘,清理出祭祀坑、墓葬、灰坑和房址等200餘處。

雞公山

威寧中水雞公山遺址揭露面積2000餘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房屋建築、溝和路等豐富遺跡200多處,基本弄清了整個遺址的聚落布局。出土遺物中完整和可復原的陶、石器近千件,為雞公山文化的命名提供了標準器形和典型器物組合。發掘19座,皆為不規則的豎穴土坑墓,其中仰身直肢葬13座,屈肢葬5座,二次葬1座。骨器主要有骨鏃和骨飾,玉器主要有有領鐲、環,銅器主要有細耳飾、有段銅錛和銅鑿等。遺址中發現的大量水稻標本為探討雲貴高原早期水稻農業提供了珍貴資料。雞公山遺址在發掘的300多個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顆粒出土。

吳家大坪

吳家大坪遺址是貴州省威寧縣境內一處重要的古代遺址。1960年,貴州省博物館在該遺址東側陡坡下的中河大河灣沖溝採集到錛、斧等石器。1972年和1981年的調查分別在大河灣和吳家大坪遺址採集到一批陶片和磨製石器,初步斷定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95年和2002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鑽探,並試掘了3個稻穀坑,同時採集到一批陶器、石器和骨器。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本簡報以2004-2005年的發掘資料為主,同時也包括遺址歷年調查和試掘中發現的重要資料。

延伸閱讀


飲水工程

威寧自治縣中水鎮新街村迎來了一件大喜事。隨便走進哪家農戶,打開水龍頭,就會有清澈的自來水嘩嘩流出,村民們說起這事就滿臉興奮:“如今咱農村人也像城裡人一樣用上了自來水,現在
貴州省中水鎮銀水村出水洞
貴州省中水鎮銀水村出水洞
的政府真是太好了,連老百姓喝水的事都給解決。”去年以來,中水鎮採取自籌資金與水利部門扶持相結合的辦法,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進度,著力解決農村安全飲用水問題,日前,總投資210萬元的中水鎮第二期安全飲水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惠及5個行政村,新增管道10公里,可解決6000多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首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已有3000多村民用上了衛生、潔凈的自來水,第二期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中,預計明年3月份可全面完工。
該鎮加大農村安全飲用水建設和改擴建力度,在項目村選擇、工程建設監管和工程建后管理三個關鍵環節上狠下工夫,確保把農村飲水安全這一民生工程建成精品工程、惠農工程。在項目村選擇上,優先安排那些群眾要求最迫切、人畜飲水最困難、最急需解決的村,在確保水量充足、水質達標的基礎上,按照擇優原則確定水源井位和供水方案,達到了安全、經濟、方便的建設目標。據鎮長許如龍介紹:全鎮15個村近8000多農戶用上了自來水,計劃在2009年底實現全鎮19個村村村通自來水。

經濟增長

威寧自治縣中水鎮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發展烤煙、蔬菜、特色經果林的
貴州省中水鎮銀水村出水洞
貴州省中水鎮銀水村出水洞
種植,促進了農民群眾收入快速增長。中水鎮是威寧的烤煙大鎮,該鎮主抓規劃煙田布局面積、狠抓科技作示範、力抓質量促增收,全鎮共種植烤煙27000畝,同時完成390座烤爐的改造,為確保煙葉質量打下了基礎。截止8月22日,該鎮已收購烤煙180萬斤,均價在6元/斤以上;由於收購政策好,煙農售煙積極,收購數量每天在以14萬斤的速度增長,預計10月初可以完成全年的收購任務,從而實現700餘萬元的財政收入,同時為群眾創造人均932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