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顏子廟

寧陽顏子廟

位於寧陽縣鶴山鄉泗皋村。始建於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是紀念孔子弟子顏回的廟宇。佔地約2600平方米。現僅存元代正殿和清代重修之儀門,均坐北面南,大木舉架,石砌牆體。正殿3間,面闊11.5米,進深7米,通高5米,單檐懸山,頂覆灰瓦。前檐明立二柱,構成外廊,二梁錯出大梁之外,大梁直伸檐柱,梁枋木作粗獷,蜀柱兩側用叉手。柱下施方礎,條石砌築殿基。保留了元代木構風格。

基本介紹


顏子廟,亦稱復聖祠,位於寧陽縣西北20公里的鶴山鄉泗皋村中。
據《顏氏族譜》記載:“顏氏五十二代孫顏仙、顏俊、顏和居寧陽泗皋村,五十四代孫泰安州太平鎮巡檢顏偉於至元12年(1275)年奉敕監修泗皋祖廟。”數百年來,顏氏家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至今已經發展到近千戶,五千多人,成為泗皋村一大旺族。
1994年春天,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鄭孝燮先生對顏廟大殿進行鑒定,確認顏廟大殿是真正的元代建築,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1992年6月,寧陽顏子廟由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5月被省建設廳、文化廳公布為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
顏廟大殿坐北朝南,三開間,灰瓦懸山頂,面闊11.4米,進深7米,通高6.5米,四周的護牆用磚和土坯構築而成,厚度約0.85米,大殿建在高0.8米的台基上,給人們以挺拔雄偉的感覺。
大殿木製結構,能看到的只有兩根前檐柱,其餘的6根檐柱均壘砌在牆內。檐柱上細下粗、呈梭型,柱頭卷殺,柱頂宛如扣著的盆子。柱子與地面並不完全垂直,向內側傾斜,能明顯地看到柱子與地面形成的柱側角。所有這些都保留了唐寧時代建築的特點。
大殿雖然只有三間,工匠們仍設計使用了大梁、平梁和順梁共計14架之多,並且用料粗重。4架大梁全是用直徑0.8米的彎曲天然原木稍微加工做成,其彎曲度基本一致,這是元代建築的典型特徵。
顏廟結構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人們俗稱的“二梁不在在樑上”。六架平梁由橫在大樑上的四架順梁承托,除了兩山牆內重梁以外,其餘四架平梁均錯出大梁。這個設計十分巧妙,也是顏廟建築的突出特點。
另外梁與梁之間、梁與檁條之間、檁條與坊之間都墊有一斗三升拱,平樑上的蜀柱手支撐脊檁、蜀柱下勢有十字拱或合楂。因為明間的垮度較大,脊檁除用蜀柱和叉手支撐以外,還設計了8根斜撐承托在脊檁中間,用藻井形式的裝飾手法來進行處理,分散殿頂的重量,這在力學上是可取的,也是顏廟建築結構上的創造。
大殿前檐下施單抄單下昂四鋪作,明間施斗拱三垛、次間兩垛,昂頭伸出后,昂嘴扁薄,稍微上翹,昂尾墊在耍頭后尾底下,耍頭尾部伸到金檁下的斗拱中,起到斜撐和槓桿的作用,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元代以前建築的風格。
顏廟創建於元至元二十年,這在當時還是南寧德佑元年,又過了6年南寧才徹底滅亡。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民族壓迫殘酷,生產力下降,經濟文化還不發達,以致建築上沒有什麼發展,所以顏廟的結構基本上還是沿襲了宋代建築的老路子。根據專家學者對元代建築研究的成果得出,使用彎曲大梁,是元代建築的獨有性,這證明大殿的結構特點和文獻記載的創建年代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