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油饊子

麻油饊子

麻油饊子,古代又稱寒具,所謂寒具,是供寒食節所用的食品。

菜品簡介


古人將冬至以後的第105天定為寒食節,也是清明節的前身。寒食節源於春秋時晉文公悼念與他一起共患難的介子推。在這一天,風俗上是不能生火燒飯的,於是稱為寒食節。寒食節到了,但人又不能不吃飯。於是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可以不用生火而冷吃的食物:用麵粉搓成細條製成環狀或柵狀的麵餅,油煎而成。因為是專供寒食節時食用,所以,老0們就稱之為“寒具”。油炸后的熟食,可以隨時食用,干嚼或用水泡食均可,而且攜帶又方便。漸漸地,它就不僅是寒食期間的食品。據說在漢代,饊子就是當時貴族階層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食”。
鎮江有句老話,“清明不吃臍兒和饊子,死後閻王老爺要打板子。”清明時節為什麼非要吃麻油饊子,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饊子”這種經常能見到的食物,竟然是那麼的歷史悠久。
鎮江的麻油饊子,油用的是特產小磨麻油,所以又脆又酥,越嚼越香。今天,不少鎮江老年人還有吃麻油饊子搭茶。有些人煮饊子像是下麵條,將麻油饊子放在開水鍋里煮沸,盛在碗里,或加鹽或加糖調味;有些人很簡單,將麻油饊子折斷放在一隻大碗里,放上白糖,倒入開水,蓋好蓋子燜上一會兒。還有一些人家仍有用饊子給婦女做月子的習慣。據說過去產婦坐月子,家裡婆婆總要稱上兩三把麻油饊子回去,抓上一把放到開水鍋里煮沸后,再打一個雞蛋,鍋一開便盛到大碗里,往裡面放一勺子老紅糖,真是不要太滋補哦。
關於麻油饊子,還有不少趣聞,東晉大臣桓玄家的饊子,先油煎,然後和上蜜糖。有客人上門,桓玄就用“油蜜饊子”招待。桓玄喜愛書畫,有時候一面請來客吃油蜜饊子,一面欣賞書畫作品。客人中往往有吃了饊子又不洗手的,於是就會油污了書畫。北宋皇帝徽宗,寵徠幸東京名0李師師。他送給李師師的皇家禮品中,與黃金、白金以及各種各樣珍品茶葉、藝術燈具等陳放在一起的,就有“寒具、銀餅數盒”。裝在食品盒中的饊子,是皇帝送給其心愛女性的高檔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