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成本

戰略成本

戰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與戰略管理有機結合的產物,是傳統成本管理對競爭環境變化所作出的一種適應性變革。所謂戰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戰略的眼光從成本的源頭識別成本驅動因素,對價值鏈進行成本管理,即運用成本數據和信息,為戰略管理的每一個關鍵步驟提供戰略性成本信息,以利於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和核心競爭力的創造。

管理的內涵


戰略管理通常被視為將企業的戰略規劃、戰略實施、戰略控制與調整過程中相關戰略要素綜合而成的一種經營管理方法,是在對企業環境全面分析的基礎上,確立企業長期和短期目標,進而開發和實施導向目標的企業戰略的全過程。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導入戰略管理思想,實現了戰略意義上的功能擴展,戰略成本管理關注成本管理的戰略環境、戰略規劃、戰略實施和戰略業績,可表述為“不同戰略選擇下如何組織成本管理”。
羅賓·庫帕認為,戰略成本管理是指運用成本管理技術,使得公司在提高戰略地位的同時降低成本。具體而言,戰略成本管理是一個對投資立項、研究開發與設計、生產和銷售環節進行全方位監控的過程,主要是從戰略的視角來分析影響成本的因素,從而進一步發現降低成本的途徑,其目標是營造企業的持久競爭優勢。戰略成本管理與傳統成本管理相比具有整體性、長期性、開放性、競爭性等特點。實施戰略成本管理,應該從價值鏈分析成本動因分析入手,對企業成本從戰略高度進行分析和管理。
1.價值鏈分析。
價值鏈的概念是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於1985年提出的,它是指企業為生產有價值的產品或勞務為顧客而發生的一系列創造價值的活動。價值鏈分析就是要通過戰略上對行業價值鏈分析以了解企業在行業價值鏈中的位置,從企業內部分析以了解自身的價值鏈,從競爭對手分析以了解對手的價值鏈,從而達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並由此形成了價值鏈的各種戰略。它包括:行業價值鏈分析、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等。
2.成本動因分析。
成本動因是引起產品成本發生的原因。它構成了成本的決定性因素,跳出了傳統成本管理中將產量作為成本高低的唯一驅動因素。相反,戰略成本管理認為,影響成本大小的因素很多,數量不能反映成本變動的真正原因。成本動因分析已經摒棄了傳統成本分析中狹隘地以會計科目、產量等少量的因素分析方法,而代之以更寬廣、與戰略相結合的方式來分析和了解成本。“成本優勢”是戰略成本管理的核心,企業取得成本優勢可以採取兩種方法:一是控制成本動因。企業只有控制其主要價值鏈活動的成本動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二是重新組合價值鏈活動。企業可研究分析如何重新設計、組合其主要價值鏈,如產品設計、生產、營銷、運送等,重新取得成本優勢,提高競爭力。

管理基本框架


價值鏈分析

每一種最終產品從其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達最終消費者手中,要經過無數個相互聯繫的作業環節,這就是作業鏈。這種作業鏈既是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同時又是一種價值形成和增值的過程,從而形成競爭戰略競爭上的價值鏈(Value—chain)。
行業價值鏈分析與企業價值鏈分析:由作業特性決定,價值鏈一般按行業構成,相關行業之間有交叉價值鏈。任何一個企業均位於某行業價值鏈中的某一段,企業內部也可分解為許多單元價值鏈。每個價值鏈既會產生價值,同時也要消耗資源。進行企業價值鏈分析,可以確定單元價值鏈上的成本與效益。根據企業的戰略目標而進行價值作業之間的權衡、取捨,調整各價值鏈之間的關係。如果企業價值鏈上的所有活動的累計總成本小於競爭對手時,就具有了戰略成本優勢。在戰略成本管理中,往往突破企業自身價值鏈,把企業置身於行業價值鏈中,從戰略高度進行分析,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價值鏈進一步降低成木或調整企業在行業價值鏈中的位置及範圍,以取得成本優勢。
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在行業中往往存在生產同類產品的競爭者。競爭對手的價值鏈和本企業價值鏈在行業價值鏈中處於平行位置。通過對競爭對手價值鏈的分析,測算出競爭對手的成本與之進行比較,根據企業的不同戰略,確定揚長避短的策略爭取成本優勢。

成本動因分析

作業影響成本,動因影響作業,因此動因是引起成本發生的根本原因。成本動因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微觀層次的與企業的具體生產作業相關的成本動因,如物耗、作業量等;二是戰略層次上的成本動因,如規模、技術多樣性質量管理等。成本動因分析超出了傳統成本分析的狹隘範圍(企業內部、責任中心)和少量因素(產量、產品製造成本要素),而代之以更寬廣、與戰略相結合的方式來分析成本。戰略成本動因對成本的影響比重比較大,可塑性也大,從戰略成本動因來考慮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住企業日常經營中的大量潛在的成本問題。戰略成本動因又可大體分為結構性成本動因(Structural Cost Driver)和執行性成本動因(Executional Cost Driver)兩大類。
結構性成本動因分析:結構性成本動因是指與組織企業基礎經濟結構和影響戰略成本整勢相關的成本驅動因素,通常包括:(1)規模:在研究開發、製造、營銷等方面的投資規模;(2)範圍:指企業價值鏈的縱向長度和橫向寬度,前者與業務範圍有關。後者與規模相關;(3)經驗:即熟練程度的積累。通常與企業目前作業的重複次數相關;(4)技術:指企業在每一個價值鏈活動中所運用的技術處理方式;(5)多樣性:提供給客戶的產品、服務的種類。結構性成本動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驅動因素對價值鏈活動成本的直接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價值鏈活動成本的影響,最終可歸納為一個“選擇”問題:企業採用何等規模和範圍,如何設定目標和總結學習經驗,如何選擇技術和多樣性等,這種選擇能夠決定企業的“成本地位”。結構性成本動因分析根據其屬性無疑是企業在經濟結構層面的戰略選擇。
執行性成本動因分析:執行性成本動因是指與企業執行作業程序相關的成本驅動因素,通常包括:(1)勞動力對企業投入的向心力;(2)全面質量管理;(3)能力利用;(4)聯繫。企業的各種價值鏈活動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執行成本動因與結構性成本動因有著不同的性質。在企業基礎經濟結構既定的條件下,通過執行性成本動因分析。可以提高各種生產執行性因素的能動性及優化它們之間的組合,從而使價值鏈活動達到最優化而降低價值鏈總成本。

戰略定位分析

成本領先戰略
成本領先戰略是諸戰略中最為明確的一種。在這種戰略指導下,企業的目標是要成為其產業中的低成本生產(服務)廠商,也就是在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功能、質量差別不大的條件下,努力降低成本來取得競爭優勢。如果企業能夠創造和維持全面的成本領先地位。那它只要將價格控制在產業平均或接近平均的水平,就能獲取優於平均水平的經營業績。在與對手相當或相對較低的價位上,成本領先者的低成本優勢將轉化為高收益。成本領先戰略的邏輯要求企業就是成本領先者,而不是成為競爭這一地位的幾個企業之一,所以,成本領先是一種格外強調先發制人策略的一種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可通過大規模生產,學習曲線效應,嚴格的成本控制來實現,企業必須發現和開發所有成本優勢資源。
差異領先戰略
當一個企業能夠為買方提供一些獨特的、對買方來說不僅僅是價格低廉的產品時,這個企業就具有了區別其他競爭對手的經營差異性。差異領先戰略要求企業就客戶廣泛重視的一些方面在產業內獨樹一幟,或在成本差距難以進一步擴大的情況下,生產比競爭對手功能更強、質量更優、服務更好的產品以顯示經營差異。當然,這種差異應是買方所希望的或樂意接受的。如能獲得差異領先的地位,就可以得到價格溢價的報酬,或在一定的價格下出售更多的產品,或在周期性、季節性市場萎縮期間獲得諸如買方忠誠等相應的利益。差異領先戰略的邏輯要求企業選擇那些有利於競爭的並能使自己的經營獨具特色的性質,重在創新。
雖然經營差異包括了質量,但其含義要廣闊得多,經營差異領先戰略是通過價值鏈全方位為買方創造價值。
經營差異的代價一般較高,它不能直接降低成本,但可以通過價格溢價或增加銷售量相對降低總成本。只要企業獲得的總收益超過為經營差異而追加的成本,經營差異就會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
目標集聚戰略
如果企業能同時取得成本領先和差異領先的競爭優勢,回報將是巨額的,因為收益是累加的—一差異領先會帶來價格溢價,與此同時成本領先意味著成本的降低。但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要想全面地、長期地同時取得成本領先和差異領先的地位,是不現實的。目標集聚戰略是主攻某個特定的顧客群,某種產品系列的一個細分區段或某一個細分市場,以取得在某個目標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這種戰略的前提是:企業能夠集中有限的資源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為某一狹窄的戰略對象服務,從而超過在更廣闊範圍的競爭對手。目標集聚戰略有兩種形式,成本領先目標集聚戰略尋求在目標市場上的成本優勢,差異領先目標集聚戰略則追求目標市場上的差異優勢。目標集聚戰略通常選擇對替代品最具抵抗力或競爭對手最弱之處作為企業的戰略目標。採用目標集聚戰略的企業同樣具有取得超過產業平均收益的能力,如果企業能夠在某個目標市場上獲得成本領先或差異領先的地位,並且這一目標市場的產業結構很有吸引力,那麼實施該戰略的企業將會獲得超過其產業平均水平的收益。
[編輯]
生命周期戰略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任何產品從導入市場到最終退出市場都是一個有限的生命周期,這個周期可由幾個明顯的階段加以區分,分別為產品的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階段,企業會面臨不同的機會和挑戰,因而需採取不同的階段策略。產品生命周期戰略可以很好地指導企業的戰略成本管理。在導入期和成長期,可採取發展戰略,以提高市場份額為戰略目標,加大投入,重視差異領先,甚至不惜犧牲短期收益和現金流量;在成熟期,可採取固守戰略,以鞏固現有市場份額和維持現有競爭地位為目標,重視和保持成本領先,儘可能延長本期間;在衰退期,可採取收穫與撤退戰略,以預期收益和現金流量最大化為戰略目標,甚至不惜犧牲(有時是主動退出)市場份額。產品生命周期戰略充分體現了戰略成本管理的長遠性思想,不僅適用於產品的生命周期,同樣也適用於企業的生命周期直至產業的生命周期。
整合戰略
整合可以擴張企業的價值鏈活動。橫向整合擴大企業業務規模,縱向整合則往往超越企業的業務範圍,沿行業價值鏈方向向前或向後延伸整合。運用整合戰略,調整(增加或解除)整合程度,可以重構企業價值鏈,提高企業整體盈利水平。
一項價值活動的成本常受制子規模經濟或規模的不經濟。規模經濟產生於以不同的方式和更高的效率來進行更大範圍的活動能力,意味著滿負荷運行的活動在較大的規模上效率更高。橫向整合擴大規模。規模與經濟並不是正比例直線相關,隨著規模的擴大,協調的複雜性和非直接成本的跳躍式增力。可能導致某項價值活動中規模的不經濟。正確運用橫向整合戰略,控制規模適度,可取得成本優勢及最佳成本效益比。
一項價值活動的縱向整合的程度也會影響其成本,如有關‘自製還是購買“的戰略決策就涉及到前後整合的選擇問題。縱向整合可以避免利用市場成本迴避強有力的競爭供方或買方,也可以帶來聯合作業的經濟性等,從多方面降低成本。縱向整合不可避免地有成本支出,也不言而喻地有利益期望,在任何戰略成本決策中,成本和利益都是必須同時考慮的。當由於資源條件的限制,或更加有利可圖、更加容易實現時,也可採用有限整合或准整合戰略。有限整合對供應商與顧客設立了嚴格的限制。可以避免為抵消侃價實力而進行完全整合的必要性。准整合是指在縱向相關的業務間建立一種關係(介於長期合同和完全擁有所有權之間),可以在不發生全面成本的情況下取得縱向整合的一些或許多利益。
當內外部環境變化,企業進行戰略目標調整,根據企業現有內部職能,若解除(或部分解除)整合時能夠降低價值鏈活動成本而又很少影響企業收益時,解除(或部分解除)整合也是一種可選的方案。整合戰略充分體現了戰略成本管理的全局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