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晉接
胡晉接
胡晉接(1870—1934年),又名石塢,字子承,又字紫琴,號梅軒,晚年號止澄,安徽績溪縣城東人。著名教育家,休寧中學(原省立第二師範)的創辦人、省立第五師範學校校長、安徽省臨時代議員、近代徽州較大影響的學者之一,以精通程朱理學、兼涉百家學說著稱,有“一方碩士,六縣宗師”美名。
其1874年即從父在東山書院讀書,1883年應光緒甲申科試,考入府學,旋食廩餼,援例入貢,熟讀經史,成為飽學之士。1891年,在績 溪城南汪氏家塾任教,后在浙江青溪教私塾,其間屢欲創立新制小學,展其抱負,惜無資創辦。1903年,績溪鉅賈程序東、程松堂創辦“仁里私立思誠兩等小學堂”,胡晉接在該校主持校務八年,培養了不少英才。1912年,擔任安徽省督學,主管徽州教育。1913年,先生奉命籌建安徽省立第五師範 學校並任校長,開徽州地區師範教育之先河。1914年,五師改名為省立二師,胡晉接任二師校長。胡晉接作為二師的首任校長,在政局多變,教育撥款極不穩定的情況下,精心籌措、滲淡經營近10年,終於使學校初具規模。1924年,學校有校舍500多間,圖書館藏書15400冊;科學實驗館有儀器570件、模型100多件。學校依山傍水、鬱鬱蔥蔥,教學、實驗和生活全面走上了正軌,成為安徽省中等學校行列中的佼佼者。胡晉接長期擔任二師校長,提倡教育與生活相結合,主張以教育手段開民智、育新民,為徽州培養了大批人才。1927年,胡晉接退休返鄉。晚年作為安徽省通志館特約編纂,為《安徽通志》撰寫了《輿地誌》和《藝文志》的部分內容。1933年,胡晉接被推舉為《績溪縣誌》總纂,1934年3月病逝。
其著述豐盈,有《中華民國地理新圖》、《中華民國分省地圖集》(譯日本出版)、《中華民國地理講義》、《績溪縣誌》(總纂)、《稻程村自治志》、《安徽通志》(輿地誌“山脈、水系”·藝文志“子部提要、經部考”部分)、《周易焦氏學》、《周易錯綜圖解》、《梅軒筆記》等刊行。
胡晉接早年跟隨父親就讀於績溪東山書院,以精通程朱理學與博涉百家學說著稱。1903年,胡創辦了私立思誠小學校,開徽州新式教育之風。他於1912年擔任安徽省督學,主管徽州教育。根據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普及義務教育的綱領,1913年,又承紫陽學堂之後受命創建省立第五師範學校,次年改名為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經過三次遷移,校址最後定在休寧縣萬安鎮上。
說到這所師範學校在安徽的出現則又是源遠流長。徽州自宋而下,文風鼎盛,歷代名人輩出。從朱熹到戴震六百餘年間,於哲學、經學、數學、醫學、天文、圖畫、版畫、刻書、治印、戲曲、烹飪、建築、園藝等許多領域成派成家。尊為師祖,蜚聲全國,影響深遠者不可勝數。以朱熹別稱"紫陽"為名的紫陽書院創辦於1246年,宋理宗賜額,至清末改學堂,長達660年,一直是新安理學的中心。到清末翰林許承堯,他放棄京官的地位,請准回鄉辦新學,此舉與他激進的反清思想有關。這時候,許承堯已經參加同盟會,在紫陽學堂辦學中,許承堯組織了紀念思想家黃宗羲的"黃社",並立社盟:"遵梨洲之旨,取新學以明理,憂國家尚為之。"為辦好紫陽師範學堂,許承堯邀請到不少優秀教師來校授課,如著名畫家黃賓虹在該校教圖畫;曾經任上海《警鐘日報》主筆、與柳亞子共組南社、後任中山大學教授的陳去病教歷史;紫陽師範畢業生方與嚴,1910年畢業后,與陶行知並肩推廣新式教育,解放后曾出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副司長和民族教育司司長。
省立第五師範學校是在紫陽師範學堂原址創辦的。1913年4月,在許承堯的大力支持下,胡晉接任校長。在政局多變,教育撥款極不穩定的情況下,胡先生精心籌措、滲淡經營十年,終於使學校初具規模。學校的教學、實驗和生活全面走上了正軌,成為安徽省中等學校行列中的佼佼者。
長期擔任二師校長的胡晉接,提倡教育與生活相結合,主張以教育手段開民智、育新民,培養了大批人才。在這所學校培養的人才中,有一批後來擔任了國家、中共以及教育、科研等領域的重要職務,還有許多身在國外的專家、學者、實業家。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柯慶施。柯慶施原名柯尚德,安徽歙縣人。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該校積極響應,參與罷課、示威遊行,其中五班學生還寫信與《新青年》聯繫,後派學生柯尚德(即柯慶施)與陳獨秀聯繫,促進馬克思主義在師範中的傳播。1920年柯在學校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中國共青團的第一批團員。1922年由團轉黨后,柯慶施歷任安徽省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江蘇省委書記、上海市委第一書記、華東局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和政治局委員等要職。
作為教育家,胡晉接先生辦學15年,他認為"師範教育,乃國民教育之母,關係甚重"。在辦學前期(1913--1920)實施村民教育,注重"守信耐勞、規矩勤勉","以養成能創造前途,背負責任,知行並進,毅勇敢為之新國民之師資為目的"。後期(1921--1927)推行務本教育,提倡"盡性學佛,盡作學孔、道學為體、西學為用"。訓育要求教師"注重答問及發問","使之自得為主,不專註入而重啟發",成立"教授研究會",舉行"教授參觀"。他為學校聘請的教師多為知名學者,如北洋大學學有專精的畢業生唐毅、唐珏、詹省耕、張宗望、董秉銓、程士范等,南京高等師範畢業生余寶勛,文秀才出身的畢醉春、程東屏、江淮大學畢業的胡在渭、黃夢飛,曾在紫陽師範學堂任教的江植棠,桐城古文大師馬通伯的學生鮑光豹等社會名流。日本弘文師範畢業的方新,與陶行知、黃炎培有所交往,深受他們影響,時任學校教務主任。還邀請社會名流來校演講,如原北京大學教授鍾觀光,原東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洪範五等。胡晉接以其父的"去私、戒矜、謹言、慎行、氣和、心平、帳清、筆勤"八箴自儆,以"誠毅"為校訓,與方新精心設計管理和校務實施方案,建立一系列組織機構、規章制度及課程設施。並注重實用,注重自學輔導,注重與外部的交流。1914年學校送茶葉等礦植物標本和圖譜126種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覽,受到好評。4月教育家黃炎培蒞臨該校參觀,在教育考察日記中寫道"余觀是校,不覺為之神往","出省所見師範,此其第一"。省屬訓令嘉獎,學校享有"安徽學府"之譽。1915年8月胡晉接出席全國師範學校校長會議,並提出議決案《關於整頓全國師範教育之意見書》, 1918年他榮獲教育部7級嘉禾獎。當時的校舍已由七十餘間發展到五百餘間,圖書館藏書甚豐,科學館設備齊全,並設有附小供學生實習,學校還擔任全省的教育輔導工作。
1927年,胡晉接退休返鄉。晚年作為安徽省通志館特約編纂,為《安徽通志》撰寫了《輿地誌》和《藝文志》的部分內容。1933年,胡晉接被推舉為《績溪縣誌》總纂,1934年3月病逝。
在如今能夠查到的資料中,胡先生身後惟一一部著作的講義就是《中華民國地理講義》,聯繫著我收藏的這套《中華民國地理新圖》以及胡先生晚年參與撰寫的《輿地誌》,估計胡先生對地理學科有著某些特殊的造詣,更可能這所學校的地理課便是由胡先生親自上的,這套地理新圖的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編著者"程敷楷"便有可能是學校里的另一位地理教員。這樣看,這套《中華民國地理新圖》中按照自然科學的門類進行專項分圖,則顯然具有教材的功用。作為一個有著開明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胡先生能夠把先進的科學思想引入地理教學,應該說在當時是開一代教育先河的。1914年上海亞東圖書館把這套教學圖公開出版,在中國地圖出版歷史上,也開創了自然專題地圖的先河。(見附註)90年以後,這套圖已經十分罕見,作為地圖收藏的愛好者,我們實在不應該忘記這位中國現代地理教育的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