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倫

劉連倫

劉連倫,曾用名劉連侖。男,京劇丑角、編劇、史論研究者。北京人。

藝術經歷


少年時先後在北京穆耀小學、北京一中讀書,因受父兄的影響,喜愛文藝,尤其京劇。中學時曾加入學校京劇組學習老生、花臉。同時在北京東城東四文化館少兒話劇團學演兒童劇。1958年9月考入中國京劇院四團,不久隨團調往寧夏回族自治區,在寧夏京劇院學員隊學習,從師李盛蔭、樊富順、梁連柱、蘇盛琴、王和霖等,后定行為丑角,陸續得到金玉恆、蔣世英、郭金光、郭元祥及陳玉賢、錢振義等人傳授。還曾受到蕭長華先生指教。學演劇目有《棋盤山》、《十三妹》、《春秋配》、《大英傑烈》、《拾玉鐲》、《黃金台》、《借靴》、《群英會》、《問樵》、《小上墳》、《祥梅寺》等。畢業後分配到寧夏京劇二團工作。較長時間與王和霖、李蓉芳、蔡寶華、劉元鵬等人合作。1963年開始參與劇團業務管理工作,同時學習編導,受教於王和霖、殷元和、孫琳等。在現代戲《箭桿河邊》、《邊塞晨曦》、《南海長城》等劇中擔任主要角色。尤以《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反面角色欒平,以出色的表演為內外行所讚譽。創作、改編、移植劇目有《敵後尖刀》(合作)、《春滿山村》、《孫悟空重返花果山》、《海瑞馴虎》、《海舟過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文革結束后,曾任寧夏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寧夏京劇團編導室副主任等職,陸續在《北京晚報》、《戲劇電影報》、《中國戲劇》、《寧夏日報》、《中國京劇》等各地報刊發表文章三百餘篇。1983年撰寫寧夏戲曲發展史,1984年參加《中國戲曲志·寧夏卷》編纂工作,為主要撰稿人之一。此間曾在廣播電台搞《京劇聲腔知識講座》。
1984年應寧夏電視台邀請開始涉獵電視,同年在電視記錄片《馬派弟子王和霖》的人物專題片中,擔任策劃、撰稿和藝術顧問。1986年,在4集電視舞台藝術片《李鳴盛京劇藝術》中擔任策劃、藝術顧問。在人物專題片《玉音響四方》中擔任藝術顧問、撰稿、解說。該片獲中央電視台“人物述林”二等獎、全國十三省市電視專題片二等獎。
1987年在寧夏京劇團率隊探索微型京劇演出,演出創作劇目《張飛坐衙》、《秤桿上的爹》、《路劫》等獲得好評。1988年探索戲曲化小品的創作、演出,編導及主演的戲曲化小品《狗蛋燒香》、《車站》(啞劇)《《醉鬼鴛鴦》(武打啞劇)《濟公找對象》(戲、歌、舞)等久演不衰,其中《濟公找對象》、《車站》足跡遍及北京、河北、內蒙、山西、浙江、湖北、江蘇、安徽、河南、甘肅、陝西、寧夏等地,《濟公找對象》應邀參加河北電視台1992年元旦晚會,獲得觀眾評選第一名。
1993年在北京電視台《菊苑樂》、《學京劇》欄目中擔任撰稿、解說、策劃。同年到中央電視台擔任編導、策劃、撰稿等工作。1994年在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攝製的專題片《戲班》里擔任撰稿和解說。該片榮獲中央電視台專題片一等獎、海外優秀專題片一等獎、全國優秀紀錄片三等獎。
1994年開始陸續在中央電視台文藝部戲曲組《九州戲苑》、《戲曲採風》、《名段欣賞》等欄目中擔任策劃、撰稿、編導。戲曲頻道成立后,協助青年編導開創了《知識庫》、《跟我學——學唱京劇》、《教京胡》等欄目。1999年參與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神州戲壇》欄目的策劃和撰稿工作。
所策劃的專題片《人民藝術家——趙麗蓉》、《最後的趙麗蓉》、《跟著侯寶林聽戲》、《尋夢》、《老外學京劇》、《少兒學京劇》等都已獲得國家各類相關獎項。
2004年回到《戲曲採風》欄目,近些年獨立編、導電視專題片上百部。代表作品有系列片《名人之後——梅蘭芳和他的子孫們》、《名人之後——程硯秋和他的子孫們》、《尚小雲和他的子孫們》、《馬連良和他的子孫們》等。10集系列專題片片《盛世梨園談往錄》,以及《菊壇耆宿李慧芳》、《海峽兩岸梨園情》、《洋女婿——威廉》、《情繫於成龍》等。
撰寫有《張建國出道》、《女猴王俞鑒》、《梁連柱血汗灑梨園》、《粉墨丹青梨園客》、《王月樓傳奇》等多篇傳記文學,及《李鳴盛藝術生涯》、《菊苑雙葩慧麗同芳》(與王軍合作)等著作。

生卒年月


出生:1943年,農曆癸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