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義大利語:Emilio Gino Segrè,1905年2月1日蒂沃利 - 1989年4月22日),義大利-美國物理學家,195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
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Emilio Gino Segrè, 1905-1989),義大利裔美國實驗物理學家,
猶太人,因發現反質子和歐文·張伯倫共同分享了195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出生在
羅馬附近的提沃利的一個西班牙系猶太人家庭,早年在
羅馬大學學習
工程學,1927年轉向物理學,並於1928年在
恩利克·費米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1928至1929年服兵役,隨後他獲得洛克菲勒研究經費先後在
漢堡同奧托·斯特恩、在
阿姆斯特丹同彼得·塞曼一起搞科研,1932至1936年在羅馬大學擔任物理學副教授。1936至1938年在帕勒莫大學擔任物理實驗室主任。1938年塞格雷到美國加州訪問,此時
墨索里尼在國內通過了排猶法令,於是塞格雷無法再回到義大利,歐內斯特·勞倫斯給他一份在勞倫斯放射實驗室(隸屬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擔任助理研究員的工作,同時他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講師。在
伯克利期間,他發現了砹和同位素
鈈-239,1943至 1946年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擔任曼哈頓項目的小組組長,1944年獲得美國國籍。既而他先後在
哥倫比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里約熱內盧大學任教。 1946年他回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物理學和科學史教授直至1972年,是著名的華裔物理學家
吳健雄的導師。1970年塞格雷出版了恩利克·費米傳記。1974年他回到羅馬大學任核物理學教授。1989年塞格雷因心臟病發作去世。
塞格雷
1928 年,
狄拉克創立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很自然地解釋了電子的自旋性質,並預言了
正電子(與電子質量相同、電荷相反的粒子)的存在。1932年,卡爾·大衛·安德森發現了正電子,這使得人們更加相信質子也應該有一個鏡像粒子——反質子。塞格雷與歐文·張伯倫同為勞倫斯放射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小組的組長,為了尋找反質子,1953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們建成了一台名為Bevatron的能量為6.2GeV的高能質子同步穩相
加速器。塞格雷-張伯倫實驗小組用這台高能質子同步穩相加速器把能量為6.2GeV的質子射在銅靶上,產生了反質子。應當指出,由於出射束中的大部分粒子是質子、
中子和
介子,要從這麼多的粒子中檢測出反質子,需要相當高明的實驗技巧。理論所預言的反質子的負電荷可以通過它在磁場中的偏轉來驗證,但要確定它的質量,至少必須對同一粒子測量兩個獨立的量:動量與能量或速度與射程。這個測量是利用磁裝置和40英尺遠處的切倫科夫速度選擇計數來進行的。在照相乳膠中,由反質子轟擊
原子核所產生的爆炸蛻變的“星”形徑跡證實了反質子的存在。這種從包含著許多其他粒子的出射束中辨別出極其稀少的反質子的高超實驗技巧是張伯倫和塞格雷成功的標誌。在用
磁學方法分析的出射束中,30000個粒子中只有一個反質子。在可接受的極限誤差範圍內,找到了40個反質子事件以後,人們就認為反質子被發現了。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與歐文·張伯倫共同榮獲195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