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綜合性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英文: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上海有機所,是一個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化學研究所。有機所創建於1950年6月,是中國科學院首批成立的15個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於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1998年上海有機所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
上海有機所以多學科交叉為特色,以有機化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導,圍繞人口與健康、資源與環境、新材料三大領域,重點突出健康和生命、環境和生態系統、資源利用與開發、新材料、能源開發應用和國家安全等領域中相關的基本有機化學課題等六大研究方向。
截至2018年8月,全所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以及設有中科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職工798人,在學研究生627人。
有機所前身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1933)
1952年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的有機化學組調入。
1953年1月中國科學院院長會議議決,將有機所的藥物研究室劃出,擴充建立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並任命原室主任趙承嘏為所長。此後,長春物理化學和應用化學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員調入成立物理化學組。
1956年,高分子化學組和高分子物理組從該所調出。
1970年有機所由國防科委交回中國科學院,實行地方為主與中國科學院雙重領導,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至今。
1978年,上海有機所重新歸屬中國科學院。
1998年,上海有機所首批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
上海有機所
第一任所長庄長恭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熙炎、陳慶雲、戴立信、林國強、麻生明、丁奎嶺、唐勇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陳耀峰、鄧亮、丁奎嶺、侯雪龍、胡金波、黃曉宇、黃正、姜標、李昂、李超忠、劉國生、劉文、劉元紅、呂龍、麻生明、馬大為、卿鳳翎、沈其龍、施敏、湯文軍、唐功利、唐勇、王任小、伍貽康、游書力、俞飈、張新剛、趙剛、趙新
上海有機所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院重點實驗室,分別為: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有機功能分子合成與組裝化學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能量調控材料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有同國內外大學、企業聯合共建的,如滬港化學合成聯合實驗室、寧波新材料創製中心等多個聯合研究中心。
• 設備設施
質譜組:付里葉變換質譜儀FTMS-7,0、液相-質譜聯用儀1100-MSD、飛行時間質譜儀GCT、付里葉變換質譜儀FTMS-7,0、基質輔助激光解離飛行時間質譜儀、,付里葉變換質譜儀IonSpec4,7T、氣/質聯用儀Agilent7890A/5973N、氣相色譜/質/質譜聯用儀VARIAN 4000、高分辨氣/質聯用儀Premier CAB088。
色譜組:可進行有機化合物定量分析、手性化合物拆分、無機陰離子定量分析。
光譜組:主要從事化合物的紅外光譜,分子結構鑒定,成分剖析,微量測試及有關測試新技術的研究適用範圍。
核磁組:核磁共振儀器(Varian 400MR、DRX 400、Bruker AV500)。
元素組:元素分析儀、超微量電子天平微量電子天平、Prodigy全譜直讀ICP發射光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儀、實用型庫侖法卡氏水分測定儀、擴展型容量法水分測定儀、熔點儀,另有粘度、pH計、折光率及其他物化參數測定的設備等。
• 館藏資源
據2019年2月該所官網顯示,有機所圖書館館藏書刊15餘萬冊,館舍面積約1500平方米,收藏有完整的有機化學核心期刊,光譜文獻是該館的特藏,幾乎全部館藏了世界主要國家化學會(如:美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等)的出版物,收藏文獻最早可追溯至1832年,增訂了網路版全文期刊資料庫,併購買了如:SciFinder, Beilstein CrossFire, CA on CD, CCI, CCD, Pharmprojects, ACD等一系列光碟和資料庫產品,範圍涉及文獻檢索、化學反應、化合物、事實數據、市場信息等。
2012年4月16日,第一屆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OBC)國際研討會在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舉行。
院所風貌
2014年11月19日-20日,上海有機所申辦的第512次香山科學會議“手性科學與技術”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
2017年4月2日-6日,“第一屆曼城-滬-港化學前沿學術研討會”在上海有機所舉行。
2017年10月22日-24日,分子合成前沿ACS全球科技研討會在上海有機所召開。
2018年9月16-19日,第八屆國際均相催化論壇在上海有機所召開。
截至2018年3月,有機所共獲得各種科研成果獎354項,包括國家三大獎7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合作2項)、二等獎19項(合作1項);國家創造發明獎3項(合作1項)、國家發明二等獎4項(合作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項(合作)、一等獎1項(合作)、二等獎11項(合作5項);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145項,其中一等獎28項;上海市科技成果獎86項,其中一等獎19項;獲授權專利595項(其中PCT18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0466餘篇。
2017年1月5日,高效不對稱碳-碳鍵構築若干新方法的研究項目榮獲2016年度自然科學二等獎。
上海有機所部分科研成果獎一欄表 | ||||
---|---|---|---|---|
獲獎名稱 | 主要完成人 | 獲獎類別 | 授獎部門 | 獲獎時間 |
基於手性膦氮配體的不對稱催化 | 侯雪龍、戴立信、游書力、嚴小霞、彭謙 | 自然科學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13 |
抗腫瘤新葯鹽酸吉西他濱及製劑的研製和產業化(合作) | 林國強、岑均達、呂愛鋒、趙軍軍、吳羽嵐、蔣昌盛等 | 科技進步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13 |
兩性離子導向的化學鍵活化與重組 | 施敏、魏音、邵黎雄、徐永梅、陳連輝 | 自然科學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13 |
基於手性膦氮配體的不對稱催化 | 侯雪龍、戴立信、游書力、嚴小霞、彭謙 | 自然科學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13 |
基於邊臂策略的立體化學控制與催化反應研究 | 唐勇、孫秀麗、葉松、周劍、康彥彪 | 自然科學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12 |
基於邊臂策略的立體化學控制與催化研究 | 唐勇、孫秀麗、葉松、周劍、葉龍武 | 自然科學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11 |
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糖綴合物的化學合成 | 俞飈、惠永正、王來曦、鄧紹江、盧壽福 | 自然科學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10 |
基於炔烴和聯烯的一些反應化學研究 | 麻生明、顧振華、焦寧、姜雪峰、陸平 | 自然科學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10 |
基於組合方法與組裝策略的新型手性催化劑研究 | 丁奎嶺、袁宇、王興旺、龍江、劉 | 自然科學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09 |
金屬參與的聯烯化學中的選擇性調控 | 麻生明、施章傑、趙士民、俞瞻前、魏琦 | 自然科學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07 |
一些氨基酸衍生物的反應、合成及性質研究 | 馬大為、鄒斌、余尚海、俞壽雲、蔡倩 | 自然科學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2007 |
金屬參與的聯烯化學中的選擇性調控 | 麻生明、施章傑、趙士民、俞瞻前、魏琦 | 科技進步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4 |
氨基酸衍生物的反應、合成及性質研究 | 馬大為、鄒斌、余尚海、俞壽雲、蔡倩 | 科技進步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5 |
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糖綴合物的化學合成 | 惠永正、俞飈、王來曦、鄧紹江、盧壽福 | 自然科學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6 |
過渡金屬卡賓和卡拜絡合物化學研究 | 陳家碧、唐擁軍、王銳濤、張庶、肖努 | 自然科學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6 |
手性半合成紫杉醇(合作) | 許杏祥、魏憲明、謝慶潮、胡宗琳、陸世紅、蔣素清 | 科技進步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6 |
含氟雜環化合物合成方法學研究 | 朱士正、金桂芳、宋力平、唐小清、陳堅 | 自然科學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7 |
高端氟化試劑系列研製與開發(合作) | 吳斌才、詹家榮、顧小焱、田偉生、顧榴根、沈友昌、劉志平 | 科技進步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7 |
基於組合方法與組裝策略的新型手性催化劑研究 | 丁奎嶺、袁宇、王興旺、龍江、劉 | 自然科學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先進技術集成的紅黴素生產新工藝(合作) | 張嗣良、儲炬、庄英萍、曾偉、劉文、錢江潮等 | 科技進步獎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化學學報》(Acta Chimica Sinica)是中國創刊最早的一本綜合性化學學術期刊(始於1933年),也是第一個被SCI收錄的中國化學領域期刊。《化學學報》由中國化學會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主辦,刊載化學各學科領域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始性、首創性研究成果。1998年《化學學報》重新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核心版全文收錄。《化學學報》還被檢索系統CA,俄羅斯文摘雜誌和日本科技文獻速報等收錄。《化學學報》連續多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專項基金、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一等)資助。《化學學報》還曾榮獲首屆國家期刊獎,中國政府出版獎-提名獎,被評為“中國百強報刊”,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高期刊”,獲得“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等榮譽稱號。
《有機化學》創刊於1980年,主要刊登有機化學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原始性研究成果,該刊所刊論文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網路版、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化學化工文摘》等收錄,該刊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之一,於2001年入圍科技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中國化學》(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創刊於1983年,原名為《化學學報》英文版,1990年更名為中國化學雜誌,期刊的內容包括英文版的全文、短文、通訊。
上海有機所1985年7月被批准建立有機化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專業碩士點。學科方向主要有生命有機化學、金屬有機化學、有機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物理有機化學和計算機化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有機化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有機化學
專業碩士點:材料工程、化學工程、生物工程
截止2020年底,上海有機所共獲得各種科研成果獎363項,包括國家三大獎7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其中2項為合作)、二等獎20項(其中1項為合作);國家創造發明獎3項和國家發明二等獎4項(其中3項為合作);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3項(合作),一等獎1項(合作),二等獎12項(其中6項為合作);獲得包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8項在內的中國科學院各類獎145項;上海市科技成果獎92項。共獲授權專利1028項(其中國外專利49項),發表學術論文12319餘篇。共有在職職工695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93人、副研究員及高級技術人員193人。在學研究生672人。在站博士后60人。
職務 | 姓名 |
所長(法人代表) | 唐勇 |
黨委書記 | 胡金波 |
副所長 | 馬大為、俞飈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劉菲 |
參考資料來源於 |
第一任所長 | 第二任所長 | 第三任所長 |
庄長恭院士(1950-1962) | 汪猷院士(1962-1984) 名譽所長(1984-1987) | 黃維垣院士(1984-1987) |
第四任所長 | 第五任所長 | 第六任所長 |
王志勤研究員(1987-1988) | 惠永正研究員(1988-1991) | 林國強院士(1993-1999.5) |
第七任所長 | 第八任所長 | 第九任所長 |
鄭崇直研究員(1999.5-2001.6) | 姜標研究員(2001.6.20-2009.7) | 丁奎嶺院士(2009.7-2019) |
所徽
所徽
2.四面體是有機化學中最簡單、最基本的化合物——甲烷分子的立體構型。以甲烷分子立體構型作為有機所的標識中最基本的圖案,反應出了有機所的屬性特徵。
3.三個三角形象徵了有機所發展戰略所確定的“人口與健康”、“資源與環境”、“新材料”三大重點領域;三角形構成的三角錐型象徵了有機所在這三大領域將有所作為,勇攀科學高峰。
4.三個三角形需要設計精準、配合精確、組合精細才能構成一個立體的三角錐型,是有機所長期以來形成的“嚴格”、“嚴密”、“嚴肅”的三嚴優良學風的體現。
5.藍色象徵浩瀚的天空。採用寶蘭色作為所的標誌色,象徵了有機所在科學的浩瀚宇宙中探索真知,追求真理。
6.一個外圈象徵了地球,表示出有機所發展戰略的目標——建設國際一流的科研機構。
上海有機所學風:“嚴格”、“嚴密”、“嚴肅”
中國科學院傳統:科學、民主、愛國、奉獻
中國科學院院風:唯實、求真、協力、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