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馬大為的結果 展開

馬大為

2018年獲第三屆未來科學獎物質科學獎

馬大為,男,1963年9月11日出生於河南社旗,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所長、紀委書記,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84年馬大為從山東大學畢業后考取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生;1989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90年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和梅奧醫學中心,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入選首批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1997年被複旦大學聘為長期兼職教授,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8年獲得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7年獲得首屆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2018年獲得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馬大為的研究方向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及結構-活性關係;針對特殊靶點如G-蛋白偶連受體,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細胞凋亡過程的小分子調節劑的發現;有機合成方法學的發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

2019年11月22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經歷


馬大為
馬大為
1980年9月,馬大為進入山東大學化學系學習。
1984年7月,馬大為獲得山東大學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考取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生,師從陸熙炎教授。
1989年7月,馬大為獲得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
1990年5月,馬大為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和梅奧醫學中心,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馬大為入選首批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1995年1月,馬大為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97年,馬大為被複旦大學聘為長期兼職教授,並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8年9月8日,馬大為獲得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馬大為課題組主要研究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有機合成方法學、化學生物學等: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個天然產物的全合成方面:包括生物鹼(Martinellic acid, Lepadin family, communesines, akuammilines, GB family, gracilamine等)、環肽及環肽大環內酯類(Microsclerodermin E, Halipeptin A, Papuamide B, Salinamide A等),萜類衍生物(Englerin A, Leucosceptroids)。
有機合成方法學方面:1)首次發現了氨基酸作為配體,以及醯胺基作為鄰位取代基團對於Ullmann反應的加速效應。利用這些效應發展了一系列利用芳基鹵代物進行C-N, C-O, C-S, C-C鍵形成的溫和交叉偶聯反應。在此基礎上他發展了一系列雜環合成的新方法,以及一些複雜天然產物的更有效的合成途徑;2)發展了一些新的有機小分子催化的醛與缺電子烯烴的不對稱Michael加成反應,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多個藥物分子包括抑鬱症藥物帕羅西汀、抗流感藥物達菲、扎那米韋、拉那米韋等的高效合成路線。3)發展了吲哚去芳構化氧化偶聯形成季碳中心的方法並用於多個天然產物的全合成。
化學生物學方面:針對特殊靶點如G-蛋白偶連受體,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細胞凋亡過程的小分子調節劑的發現,發展了許多小分子調節劑如代謝型谷氨酸受體調節劑、趨化因子受體調節劑、細胞壞死性凋亡抑製劑等,其中一個趨化因子受體拮抗劑已作為抗愛滋病藥物完成了I期臨床實驗。
1998年,馬大為在合成其他分子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類氨基酸分子,可以提高烏爾曼反應的效率。隨後發展了一系列基於這個催化體系的反應;為了尋找更為高效的體系,突破反應的局限,他繼續深入研究,發現了催化效率更高的草醯二胺分子,這個新催化體系實現了極具挑戰性的惰性芳基氯代物的偶聯,可以催化更廣譜的反應,更有可能用來製備生物活性分子和材料分子,以及新葯研發。馬大為發展的促進烏爾曼反應的改良配體,已廣泛應用於新葯研發和新材料創製。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的抗高血壓藥物培朵普利中間體的噸級生產就用了他的反應;英國一家醫藥公司生產的用於乾眼病治療藥物也已上市,其關鍵的製備過程也用了他的反應。截至2018年9月,已有600多項美國專利利用他改進的烏爾曼反應設計了合成路線。
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9月,馬大為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這些論文已被國際同行引用11000餘次。代表論著如下(*表示通訊作者):
Qian Cai, Benli Zou, Dawei Ma*, Mild Ullmann-type biaryl ether formation reaction via combination of ortho-substituent and ligand effects,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1276.
Dawei Ma*, Yongwen Jiang, Fangping, Chen, Li-kun, Gong, Ke Ding, Yong Xu, Renxiao Wang, Aihua Ge, Jin Ren*, Jingya Li, Jia Li and Qizhuang Ye, Selective inhibi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sozymes and in vivo protection against emphysema by substituted -keto carboxylic acids. J. Med. Chem. 2006, 49, 456.
Shouyun Yu, Xianhua Pan and Dawei Ma*, Total syntheses of halipeptins A-D,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cyclic depsipeptides, Chem. Eur. J. 2006, 12, 6572.
Qian Cai, Gang He and Dawei Ma*, Mild and Non-racemization conditions for Ullmann-type diaryl ether formation between aryl halides and tyrosine derivatives, J. Org. Chem. 2006, 71, 5268.
Dawei Ma*, Bin Zou, Guorong Cai, Xiaoyi Hu and Jun O. Liu, Total synthesis of cyclodepsipeptide apratoxin A and its analogues and assessment of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 Chem. Eur. J. 2006, 12, 7615.
Shanghai Yu, Xiaotao Pu, Tiejun Cheng, Renxiao Wang and Dawei Ma*, Total Synthesis of Clavepictines A and B and Pictamine, Org. Lett. 2006, 8, 3179.
Xiaotao Pu and Dawei Ma*, Facile entry to decahydroquinoline alkaloids. Total synthesis of lepadins A-E and H, J. Org. Chem. 2006, 71, 6562.
Xiaoan Xie, Yu Chen, Dawei Ma, Enantioselective arylation of 2-methylacetoacetates catalyzed by CuI/trans-4-hydroxy-L-proline at low reaction temperature, J. Am. Chem. Soc. 2006, 128, 16050.
Dawei Ma,* Shanghai Yu, Ben Li, Li Chen, Renhai Chen, Kunqian Yu, Linqi Zhang, Zhiwei Chen, Dafang Zhong, Zheng Gong, Renxiao Wang, Hualiang Jiang and Gang Pei,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1,3,3,4-tetrasubstituted pyrrolidine CCR5 receptor antagonists. Discovery of a potent and orally bioavailable anti-HIV agent. ChemMedChem. 2007, 2, 187-193.
Benli Zou, Qiliang Yuan, Dawei Ma*, 1,2-Disubstituted benzimidazoles by a Cu-catalyzed cascade aryl amination-condensation process,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2598.
Gang He, Jing Wang, Dawei Ma*, Highly convergent route to cyclopeptide alkaloids. Total synthesis of ziziphine N, Org. Lett. 2007, 9, 1367.
Zhankui Sun, Shouyun Yu, Zuoding Ding and Dawei Ma*, Enantioselective addition of activated terminal alkynes to 1-acylpyridinium salts catalyzed by Cu-bis(oxazoline) complexes, J. Am. Chem. Soc. 2007, 129, 9300.
Yu Chen, Xiaoan Xie and Dawei Ma*, Facile access to polysubstituted indoles via a cascade Cu-catalyzed arylation-condensation process, J. Org. Chem. 2007, 72, 9329.
Benli Zou, Qiliang Yuan, Dawei Ma*, Cascade coupling/cyclization process to N-substituted 1,3-dihydrobenzimidazol-2-ones, Org. Lett. 2007, 9, 4291.
Shaolin Zhu, Shouyun Yu, Dawei Ma*, Highly efficient catalytic system for enantioselective Michael addition of aldehydes to nitroalkenes in water,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545.
Yu Chen, Yuji Wang, Zheming Sun, Dawei Ma*, Elaboration of 2-(trifluoromethyl)-indoles via a cascade coupling-condensation-deacylation process, Org. Lett. 2008, 10, 625.
Weiqing Xie, Derong Ding, Weiwei Zi, Guangyu Li, Dawei Ma, Total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Papuamide B, a potent anti-HIV marine cyclodepsipeptide,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2844.
Li Tan, Dawei Ma, Total synthesis of salinamide A, a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bicyclic depsipeptide,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3614.
Dawei Ma, Cai Qian, Copper/amino acid catalyzed cross-couplings of aryl and vinyl halides with nucleophiles, Acc. Chem. Res. 2008, 41, 1450.
承擔項目
截至2018年9月,馬大為主持並完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等項目。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99年以烯烴或炔烴為原料的合成方法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三完成人)
2005年氨基酸衍生物的反應、合成和性質研究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07年一些氨基酸衍生物的反應、合成和性質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人才培養

教育思想
2018年11月17日,在與青少年對話互動中,馬大為用自身經歷寄語中學生培養興趣,堅持探尋科學之路,“不要因自己一時的失意或不如意而放棄”,“大多數時間是失敗的、無望的,成功也就那麼一霎那的事”,“如果說前一個是無心插柳,那麼后一個就是有心栽花。大家要好好堅持,有心栽花花還是會開的”。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來源
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
1998年中國青年科技獎
1999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家獎
1999年施維亞青年藥物化學家獎
1999年明治乳業生命科學傑出獎
2000年中國科學院“第二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
2001年上海市第八屆十大傑出青年
2006年禮來科研成就獎
2007年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一等獎
2009年第七屆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
2009年09月16日第十一屆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
2010年12月07日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17年08月21日美國化學會2018年Arthur C. Cope學者獎
2018年09月08日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2012年—《Organic Syntheses》顧問編委
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國際雜環化學聯合會主席
2009年10月—《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副主編
2007年1月—2012年12月《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顧問編委
2006年1月—2013年12月《Chem Med Chem》顧問編委
2008年1月—《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顧問編委
2012年1月—《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顧問編委
2008年1月—《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 》顧問編委
2012年1月—《Natural Product Reports》顧問編委
參考資料來源: 

人物評價


馬大為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做出了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評)
馬大為在有機合成化學和藥物化學研究方面有系統的創新性研究成果,這不僅體現了在有機化學基礎研究方面的突破,而且展示了對於製藥工業和藥物發現帶來的重要影響,將在促進學科發展和滿足健康需求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中國科學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