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曲

中國廣東省三大戲曲劇種

潮劇由南戲演變而來,是南戲的地方化。潮劇是廣東省三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全國十大戲曲劇種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潮劇是潮州地區的地方戲潮州文化的精華,最具地方特色的標誌是聯結海內外潮人的紐帶。是“潮劇潮劇”劇目中的唱段,故也稱之為潮劇演唱。潮劇即潮州戲,藝苑奇葩——潮州戲又名潮腔、潮調、潮音戲、潮州白字戲,正式命名為潮劇。

起源


潮劇源自宋元南戲,到明代逐步形成潮腔潮調,到清代發展成獨特的潮州戲。在這個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以宋元南戲為基礎,派生出潮泉腔,曾受弋陽腔、崑腔、西秦、外江等聲腔劇種的影響,並吸收潮州民間藝術和民間音樂如歌冊、畲歌、疍舞、紙影、弦樂、鑼鼓、佛曲、道調等等,從而逐漸匯成具有地方風采的獨立劇種。
戲諺雲;“正字母生白字仔”,潮劇歷來尊正字戲為師(正字戲是南戲的一支,以正音演唱)稱正字戲為大戲,在路上與正字戲班相遇,畢恭畢敬地側立路旁,目送正字戲班通過。若與正字戲班同一場所演戲,剛安置好住處,班裡頭人或戲先生即領著眾子弟,前往正字戲班住處拜謁師父……。

發展


新中國的建立使潮劇獲得了新生。潮劇在新中國建立后,經過改革廢除童伶制,在保留和發揚傳統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並從美學的角度,對潮劇的傳統劇目和傳統藝術進行系統的收集、清理和整理,推陳出新,形成比較完整的潮劇藝術理論體系和表演程式,整理、移植和創作了大批好劇本(現有各類劇目二千多個,各種曲牌、牌子、弦套伴樂近千首),培養了大批優秀演員,造就了大批潮劇藝術人才,使潮劇面貌一新。成為不僅是潮州人喜愛而且是國內海外更多人喜愛的潮劇,曾多次到京、津、滬、杭、贛、閩等地巡迴演出,到海外演出並拍攝成電影、電視在海內外播映,震動京華,譽滿大江南北,位居全國名劇行列。
從表演藝術的角度來說,潮劇最突出的特點是:
(1)既優雅又通俗。潮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注重語言本色,既有文采,又善於運用潮州方言的民諺、俚語、歇後語,具有特殊的方言文學風味,雅俗共賞,廣大群眾包括婦孺老幼看得懂聽得懂,有一定文學素養的人也感到典雅不俗、有戲可看。
(2)唱腔優美抒情。潮劇以潮州方言唱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黃牌調及潮州地區民間彈詞、歌冊和小調融化而成。潮州方言語言具有八聲變化,行腔出字講究“含、咬、吞、吐”,輕婉低回,準確優美,具有特殊的地方風格,而潮劇伴奏音樂採用裝用南戲的潮州音樂的樂曲和演奏形式。
(3)行當特色鮮明。過去,潮劇的行當,有生、旦、末、凈、外、占、丑等七種腳色,新中國建立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生行,有小生、老生、武生、花生等;旦行,有青衣、閨門旦、衫裙旦、彩羅衣旦、老旦、武旦等;凈行潮俗稱為烏面,有文武之分,武烏面也稱為草鞋烏面。此外還有性格詼諧的丑烏面;醜行,有官袍丑、項衫丑、踢鞋丑、武丑、女丑、裘頭丑、褸衣丑、長衫丑;老丑、小丑等10類.各個行當表演,注重技巧,富於寫意(不拘泥於形似,而力求神似),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如手的活動區位,有“花旦齊肚臍,小生在胸前,老生到下頦,烏面到目眉,老丑胡亂來”的基本規範。花臉的身段動作,要“拉架勢’,要有陽剛之美。丑要“蹲、小、縮”……等等。
(4)技巧優美豐富。生、旦表演輕歌妙舞,優柔俏麗。旦行分工細密,程式豐富,醜行滑稽詼諧。特別是各個行當的演員注重技巧的發揮,把人物身上的穿戴或攜帶的道具變成種種特殊技法.如旦行的水袖工、手帕工、傘工;生行的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工;醜行的摺扇工、梯子工、椅子工;以及官袍丑的想計、挨打科介,裘頭丑的草猴動作科介等等。這些身段技法,融化在人物與劇情之中,達到“情、理、技的統一”,顯得特別優美動人,具有美學欣賞價值。總之一句話,潮劇表演藝術優美細膩,抒情動聽。
(5)舞台美術廣泛採用地方的特色,尤其是莽甲採用傳統金銀綉(墊綉),不僅色彩艷麗,而且有主體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