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玉

陳汝玉

陳汝玉(1844─1911)字白石、伯石、元伯,號匏生,江蘇東台人,清末著名書畫家、國學學者。陳汝玉畫風奇特,善畫怪石奇樹,山水畫效法“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

人物簡介


(1844─1911)字白石、伯石、元伯,號匏生,江蘇東台人,清末著名書畫家、國學學者。陳汝玉畫風奇特,善畫怪石奇樹,山水畫效法“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時有“揚州小八怪”之稱。由於陳汝玉的畫風獨特,又兼得書畫詩造詣,而入當時畫壇名流,[清]《韜養齋筆記》、[民國] 《歷代畫史匯史傳補編》和《中國書畫家名人辭典》等書畫辭書條目中均有其人物介紹。其父陳子餘(陳慶),系一代布衣名士,也善書畫,所作以秀逸盛名。

人生經歷


陳汝玉系清末江蘇著名國學學者。光緒年間,曾任東台城三賢書院教席之職,光緒二十年(1894)富安場大使黃道長倡設棠蔭書院,聘陳汝玉為院長,按月開課,直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止。光緒三十三年4月合肥閣老蒯禮卿創建“國文研究會”,推選陳汝玉為會員。同年兩江總督端方擬在南京創辦江南圖書館,經蒯禮卿推薦,陳汝玉受聘,為之“闡明許鄭之學,立國文研究,又擬就所藏書編纂提要”等。陳汝玉一生著作頗豐,撰有《說文注箋》《漢書疏箋》《毛鄭詩通釋》《莊子補註》《孝經古文學》等若干卷,其文風學識深得士林讚譽。
陳汝玉畫作
陳汝玉畫作
陳汝玉一生創作了很多書畫精品,當時洛陽紙貴,求索丹青墨寶者不計其數。但其一生 仍是在勤勉清苦中度過,有錢則辦學撰書,無錢則書畫相伴。知交學友評價他:“處事無疑”,表明其為人坦蕩、心無雜念,唯津津有味於讀書研學。他在一幅《竹石圖》的左上角題了一首小詩:“隨意寫石添新竹,竹比石頭低一尺,今年雖讓石頭高,明年看我於霄立。”詮釋了人生哲理,表達了奮發進取之志向。他以“窳叜”、“匏生”自號,又以“匏生室”自題齋名,可見他生活清貧而不寡志。(“窳”,粗淺之意,“叜”即“叟”的異體,一個粗淺的老頭兒,有自謙和調侃之意)。
陳汝玉於宣統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夜(公元1911年4月22日),因突發中風不治而去,享年67歲。一代學者畫師,自成名直至去世前一日,從未放過手中筆與書。
陳汝玉祖居,位於江蘇東台老城區呂祖宮巷11號,為清式三進三院古院落,建築清雅樸質。舊居近台城九龍河港,左為著名佛教叢林古三昧寺(該寺始建於唐代,原名聖果院,后清康熙帝賜名“慈濟寺”,乾隆帝時又賜名“三昧寺”)。陳氏家族後代多從事宣傳、文教、新聞領域,其後人中有原東台市文聯主席陳愷、大眾報社副總編輯陳忱等人。因家族、城市、時代變遷,陳汝玉的字畫留存於今甚少,隨著國運昌盛,其書畫價值也逐步體現。少量存世的畫作,也已深受收藏家和書畫愛好者的青睞。從留傳的畫作來看,不失精品,畫風雋永,大氣超然,可謂“心中有天地,筆下出乾坤”,不負當時畫界一名家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