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斜村

郊斜村

郊斜村是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位於解州鎮西郊,南靠中條山,北臨硝池灘,全村鄉村人口2070人。

簡介


推薦產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郊斜村---棉花
該村是聞名天下的的李冰故里。運永路臨村而過交通方便,風景優美,環境整潔,是人文居住的好地方。
全村572戶,2070人,分六個居民小組。全村共有黨員57名。全村耕地面積1428畝,其中水澆地814畝,旱地614畝。村裡人多地少,已基本形以種植、養殖為主導產業,村民副業以去附近工廠做工、做生意、外出打工為主。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為主,養殖豬、羊、蜜蜂等。村人均年收入達5000餘元。
基本上做到了路面硬化、兩旁綠化,路燈亮化,垃圾袋裝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設施齊全;垃圾全部進行集中處理,全村綠化、亮化長效機制健全;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李冰家廟的開發,手工紙藝布老虎、木質雕刻等特色工藝遠近聞名。每一年進行一次好媳婦評選活動,加大了敬老、愛老的宣傳力度還積極鼓勵村民參加政府組織的社火表演活動。

相關傳說


戰國蜀太守李冰,名氣響噹噹何人不知誰人不曉,他是曠世聞名影響最遠最深的水利家。他與倆個兒子修築的都江堰浩大工程,使蜀地沃野千里,堪稱世界之最,被尊為“川祖”,那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川祖”是哪裡人呢?專家近年來從方方面面考證,結論是河東鹽湖區解州郊斜村人。
“說好解州話,行遍四川沒麻達”這掛在解州人口中的話是有道理的。解州人把“鞋”讀“海”(平聲),四川人也同樣,解州人稱“解疙瘩”的解為“改”,四川人也是如此,要舉的例子太多了,四川話與解州的一致性不是說明了李冰是解州人無疑了嗎?由此可見,李冰父子在語言上對四川所產生的影響力是多麼巨大。
解州是天下第一城,所處的河東地區又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水利方面,或堵或疏,就產生兩大影響人物鯀與大禹,而鹽池水利的建設就是堵疏並舉的千古典範,始於何代史無明載,而郊斜村人的觀點是李冰沒有外出前的傑作。都江堰,不過是李冰父子在蜀擴大戰果而已。聽聽這口氣的輕鬆勁兒,不也表明李冰是他們村裡人無疑嗎?
郊斜村南中條山山上的桃花洞,是郊斜村的舊址,洞不深,而在過去天旱時,鹽政官員各色人等在這裡上香祈雨,為啥?還不是因為李冰祖籍所在,李冰誕生之地之故嗎。
那麼李冰又是怎樣外出的呢?郊斜李姓人說是隨鹽車出去的,由於鹽車行在秦地,發生了不該發生的故事,鹽車被搶劫一空,他們父子三人覺得無顏再見河東父老就利用在鹽池學會的汲鹵打井的方法,在秦地到處鑿井為業。後來得到秦昭襄王的禮遇,李冰吉人天相,懂得天文地理又識水脈,得到昭襄王的賞識,就派他為蜀郡守,那不是很自然的事嗎?
常言說:“士為知己者死”,李冰正是這樣的君子,到蜀地干出一番事業,就是報答昭襄王。他上任之後,主持修築都江堰浩大工程,父子三人發揚大禹精神,比大禹更有過之,禹三過家門不入,而他們更是有家不回,都江堰舉世皆知且不說它,而李冰開穿廣都鹽井的功績,的確是受家鄉地鹵池汲鹵工藝和秦地鑿井實踐的集大成的結果,不是也開闢了井鹽鹽生產的新紀元嗎?可以說四川能成為中國天府之國,李冰就是主要奠基人,從他被稱為“蜀祖”就可認同。
李冰在郊斜村鑿井,發明的轤轆至今仍在使用,看看後人不知於何時發明的掛在井繩頭上的,使水桶永不掉入井裡的“三環套月”,也極具象徵性,既表示李冰父子三人造福人類的共同心愿,又說明他們永遠懷念家鄉,永遠與水在一起因為他們與水一樣,是那樣的至清至純啊!

郊斜村第九屆組織機構、人員分工


組織機構姓名職務分工
黨支部李紅奎郊斜村書記全面工作
李聯軍副書記民兵治保
張天理委員老齡黨建
紀檢監督小組張天理紀檢監督組長監督村一切工作
李山管紀檢監督委員監督村收支情況
趙進喜紀檢監督委員紀律監督
村委會李聯軍郊斜村村主任全面工作
樊亞麗副主任婦女
李法法委員民兵治保
監督委員會李安心組長村重大事項
李抗戰成員監督村務
民主理財小組李安心組長村重大事項
蘇福清成員監督村務
民事調解小組張天理組長調解排查村各項糾紛
蘇福清成員配合調解
農廉網查詢室李紅奎組長農廉信息查詢
李聯軍成員農廉信息查詢 

郊斜村2012年度目標承諾


1、培養積極分子5名,發展黨員2名。
2、解決硝池灘水位上漲問題
3、完成戶戶通工程,共450米,投資20萬餘元。其中2組村中新巷50米,各組小巷共150米;3組張家巷150米,村中間斜路100米
4、平整路面,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其中西彎地150米,火車路北130米
5、逢年過節,慰問70歲以上老年人、老黨員、老幹部。
6、發展泉水蓮菜1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