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下戰鬥

圳下戰鬥

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3600餘人開闢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從井岡山一路轉戰至贛南的尋烏縣。2月1日,在吉潭圳下村宿營。圳下村四周群山環抱,中間有一段狹長的田地。當時,毛澤東、朱德根據圳下村的地理環境對軍隊的駐防作了嚴密的部署。

2日凌晨,天還未亮,紅軍部隊的戰士有的正在吃早飯,有的正整裝待發。突然,遭到尾追而來的國民黨軍劉士毅部包圍和襲擊。接著,紅四軍與之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由於負責護衛的林彪提前撤哨開往羅福嶂,使軍部陷於空虛,直接暴露在敵人面前。敵人很快把紅軍部隊分割開來,把朱德、陳毅包圍在村中心的圍子里。危急關頭,毛澤東、朱德沉著地指揮戰鬥,帶領紅軍指戰員勇猛地沖向敵人,殺出了一條血路。最後,勝利地跳出了敵人的包圍

戰鬥中,陳毅險些被俘虜。朱德的愛人伍若蘭因腿部受傷而被捕,后在贛州衛府里被敵殺害。毛澤覃身負重傷。

圳下戰鬥,是紅四軍建軍以來最驚險的一次戰鬥,它將直接關係到中國革命的命運。所以,它對研究黨史與紅四軍軍史具有重要意義。

宿營圳下村


毛澤東
毛澤東
1929年2月1日,紅四軍從菖蒲出發,經黃砂、廖坑排、余田、青龍、珠村、石排、雙茶亭一路急行軍,於下午4時許到達吉潭東南側3華里的圳下村,捉了地主劉承平。部隊一直到晚上10點才走完。圳下村是在一個較大的山窩子里,南北是山,中間是個東西走向的狹長田塅,一條小河把它們分成兩半。
敵軍已甩在一天路程以外。因為尋烏黨組織在這塊土地上作了長期的鬥爭,打下了紮實的群眾基礎,吉潭附近的滋溪、劍溪、項山、羅福嶂、漢地、藍貝、聰坑、大中等都是潘麗經常活動與鬥爭的地方,又潘麗、李大添正在紅四軍作嚮導,毛澤東與朱德都多了份安全感。為了讓紅四軍戰士恢復精神,便避開吉潭的圩鎮,決定在圳下宿營,並根據圳下村的地理環境對部隊的駐防作了部署:前委、政治部駐紮於村西南之文昌閣,軍部駐紮於村中央之劉氏宗祠-恭安圍。伍中豪之三十一團為右路,駐紮於村東擔任軍部、前委、政治部的前衛警戒,即軍部駐紮的恭安圍前面;林彪之二十八團為左路,駐紮於村西文昌閣後面至大營崗一線,為前委、政治部、軍部的後衛警戒,即軍部駐地恭安圍與前委駐地文昌閣的後面。三十一團與二十八團實行輪流擔任前後衛的任務。特務營、獨立營隨軍部在恭安圍,婦女組的康克清等也住軍部附近的屋檐下。
基於轉戰途中很多戰士亂大小便,在有女人的地方洗澡,軍部在菖蒲時就嚴申了井岡山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並就此作了批評。於是,圳下又重申了這些紀律。
圳下的老百姓分到了紅四軍打土豪的穀子,想在圍子里宰一頭豬感謝紅軍,被伍若蘭知道后制止了他們,並表明了紅軍對他們的謝意。伍若蘭當時有身孕,恭安圍的老奶奶知道后很擔心,勸她要注意身體,然後把她安排在自己祠堂左邊的客房裡住。伍若蘭就邊幫老奶奶縫補衣服邊宣傳革命道理,並吸引了好多婦女與小孩在旁邊聽。之後,老奶奶還煮了兩個雞蛋給伍若蘭吃,但她沒有吃,分給了旁邊圍觀的小孩子吃了,這一舉動,感動了旁邊所有的婦女。
當晚,軍部下達命令,走前衛的三十一團定在凌晨3點出發;軍部、前委直屬隊定在4點出發;二十八團走後衛,天亮出發。

遇敵襲擊


朱德
朱德
國民黨尾追紅四軍的劉士毅密令第十五旅先行堵截紅四軍,於是其旅蕭致平之二十九團日夜兼程急行軍,於1日晚22時抵達吉潭圩,又令鍾桓之三十團從澄江出發,妄想包圍偷襲圳下村宿營的紅四軍。
2月2日凌晨4點半時,天還未亮,婦女組的曾志正在田裡集合,紅四軍軍部機關剛開早飯,獨立營正整裝待發,敵軍劉、李共兩個旅4個團分三路突然從古豐村方向衝進村內,一路首先與紅四軍二十八團一連在大營崗擔任後衛崗哨的向漢彪的一排交上了火,一股敵人從西邊的洋溪壩來。天開始蒙蒙亮,隱約可見槍聲方向的山上有敵人密密麻麻的人影,迅速地向軍部圍擊。
四面的槍聲噼噼叭叭越來越響,開始,屋裡的人還以為是村裡的老百姓在陰曆的年底放鞭炮,待前委組織科長譚震林和前委秘書江華聽清是敵人正規部隊密集的排槍聲時,立刻命令警衛員去通知前委的毛澤東。他們發現紅四軍擔任前衛警戒任務的三十一團已經提前開拔前往羅福嶂,畢占雲特務營的中間崗哨也已撤哨,一股敵人正從南邊的店子打過來。又有敵人繞過二十八團駐地,從中間作為切口,將紅四軍插斷分成了兩半,已衝到離軍部僅十幾米的地方,紅四軍的部隊頓時被衝散。萬沒想到擔任護衛的二十八團也已撤哨,只有一個後衛營作掩護,至使軍部前後左右兩路的警戒陷入空虛,而前委、政治部與軍部都還未出發,被敵人包圍在圳下村。特別軍部恭安圍的位置是在村子的中央,直接暴露於敵軍面前,最先陷入敵人的包圍。
情況萬分危急中,陳毅、江華、譚震林等從前門沖了出去。戰鬥中,陳毅險些被俘虜,因敵人只楸住陳毅的大衣,他把身上的大衣順勢脫下蓋住敵兵的整個頭部,在分秒之間脫離了危險。朱德聞警后,馬上指揮一部分人先行搶佔圳下有利的山崗制高點,沉著地指揮軍部迅速往北邊的柯樹垇突圍,多數紅軍都從這裡突圍。朱德率領手提機槍班、特務排等立即投入激戰,進行阻擊。結果敵人聽出機槍聲后,認定這裡肯定有紅軍的首長,便引來敵人更密集的射擊,當場兩名機槍手受傷。朱德立刻命令衝鋒槍停止射擊,讓敵人突然迷失了目標。然後,朱德帶著戰士們趁著黎明前的朦朧時分迅速往外沖,結果被打散。
住在軍部西北面近一華里左右的黎崇任、謝甫鵬是朱德直接指揮的部隊,戰士們看見軍部被包圍,決定寧願犧牲自己,也要保衛軍部,救出朱德、陳毅等,在排長白在溪的指揮下,向包圍軍部的敵人猛衝過去。接著,紅四軍的直屬隊也沖了過來,把朱德、陳毅等接了出來。朱德身穿一件黃尼子的軍大衣,帶著五名衝鋒槍手。突圍中,他身邊一個衛士被槍擊中,朱德很留戀他,跑了幾步,還回頭看他。朱德穿著大衣不便快跑,戰士們很擔心,便大聲叫朱德把大衣甩掉,他捨不得甩掉大衣,跑了一里多路,到了一條小河邊才把大衣脫下。小河不大、水不深,但正值寒冬臘月,雪花滿地時。朱德和戰士們在寒冷刺骨的水中過了河。為了分散敵人目標,臨時分作兩路,朱德自己只帶一個警衛,從而勝利脫險了。
伍若蘭油畫
伍若蘭油畫
二十八團二營營長蕭克,帶領部隊衝出十多里路過河,佔領河岸陣地后實行阻擊尾追之敵兩個多小時,掩護軍部從該陣地左側順利通過;一營三連連長粟裕撤退到聖公堂。伍若蘭、康克清、曾志等,開始跟在朱德後面一起戰鬥,后朱德脫了黃尼子大衣,衝鋒槍又停止了,使她們在混亂的硝煙中失去了跟隨目標,終被敵衝散。最後,伍若蘭為了掩護朱德與軍部撤退,勇敢地率一部分戰士從敵人側翼進行突圍,將火力引向了自己。

勝利突圍


前委駐地文昌閣原是讀書的學堂,孤懸在村邊1里以外不顯眼的小河旁,毛澤東聽聞槍聲后,立刻帶領前委機關和楊梅生的手槍班等敏捷地越過小溪,撤往村東南的山上。返回支援戰鬥的三十一團、特務營與二十八團搶先登山佔領有利制高點,共同進行猛烈的反擊,血戰數小時,敵人只好向兩邊潰散而去。紅四軍終於又勝利地突破了敵人的一次大包圍,脫離了危險。二十八團蕭克二營的黨代表陳俊,以及譚福、謝保升等,在古豐墟打散后,和突圍出來的毛澤東等在蓮塘相遇。他們在當地共產黨員潘麗、劉隆寶等人的帶領下一起奔向紅色區域的滋溪,在滋溪農會張庚秀、謝永昌等人的協助下,於鍋子嶂伏擊了一股尾追之敵,終於完全甩掉了敵人。最後,在梨樹塘的劉隆寶家召開了臨時會議。會議決定:由潘麗與劉隆寶帶領毛澤東往羅福嶂與朱德、陳毅會師;陳俊、譚福、謝保升等90多位紅軍戰士掩護毛澤東與紅四軍,留鍋子嶂一帶牽引敵人,製造紅四軍在劍溪的假相,后陳俊、譚福與謝保升等留在了尋烏,協助指導地方革命鬥爭。
圳下戰鬥中,紅四軍損失較大,不少官兵犧牲或受傷。有一個受傷的紅軍戰士在米坑山洞裡藏了一個月,由胡枚蘭天天送飯去,結果紅軍戰士被大營崗的潘千慶殺害了。朱德的妻子、紅軍優秀的宣傳員伍若蘭為了掩護朱德與戰士,在撤退途中不幸腿部受傷而被捕。敵人抓她時,伍若蘭仍發射雙槍,打死了幾個敵人。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也還堅持與敵人拚死搏鬥,直至被敵人打得皮破血流,昏死過去。伍若蘭是湖南第三師範畢業生,參加了湘南暴動,當過宣傳部長,各項成績突出。被捕后非常堅強,受盡敵人各種嚴刑烤打仍堅貞不屈,誓死不出賣黨與同志。2月12日,被敵殺害於贛州衛府里,時年26歲。臨刑前,伍若蘭視死如歸,忍著疼痛高呼革命口號,圍觀的群眾無不為之流淚。慘無人道的敵人把她的頭顱掛在了城牆上,後放在一個竹筏上順贛江而下“沿江示眾”,並寫上“共匪首領朱德妻子伍若蘭”等字樣,以鎮嚇革命群眾。
圳下戰鬥中,紅四軍分三路突出重圍,一路走項山涼山崬;一路走小杭鍋子嶂;一路走劍溪寒地。但原大余負傷的二十八團黨代表何挺穎犧牲了,三十一團一營黨代表毛澤覃身負重傷。圳下戰鬥是紅四軍下山以來最驚險的一次戰鬥,突圍的成敗直接決定了中國革命的命運。紅四軍在最困苦的時候仍堅守信念,堅持鬥爭。戰士們團結一心,奮力衝出重重包圍,使部隊成功地脫離危險。最終,保存了紅四軍的有生力量,保住了“槍杆子”與革命的火種。(劉棟梃根據《吉潭鎮志》責編劉承松《松風館文史》原稿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