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絲麗蚌
絹絲麗蚌
絹絲麗蚌,蚌科生物,貝殼殼厚、堅硬和皎白,是製作珠核的特優材料,淡水生物,可廣泛地進行移植、增殖和養殖。
絹絲麗蚌(Lamprotula fibrosa Heude),隸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古異齒亞綱、蚌目、蚌科、麗蚌屬,為中國特有淡水經濟蚌類。其貝殼殼厚、堅硬和皎白,是製作珠核的特優材料,亦是製造可溶性鈣粉和珍珠粉的優質原料,因而經濟價值極高。在中國淡水水域中可廣泛地進行移植、增殖和養殖。
在本世紀六十年代,劉月英等(1965)報道了絹絲麗蚌可用於製造珠核等用途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七十年代(1979)將其歸納於《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軟體動物》一書中。八十年代,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提出對絹絲麗蚌資源進行保護和增殖。九十年代,湖北省科委二度列入重點攻關項目予以資助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絹絲麗蚌殼重約佔體重的80%,顯示其殼厚。絹絲麗蚌珍珠層厚度約佔整殼厚度的83%,顯示其核心體珍珠層的意義和作用。絹絲麗蚌貝殼硬度好,不易破碎,特別適宜於機械加工珠核工藝流程。絹絲麗蚌皎白如玉,在麗蚌屬中首屈一指。這些優勢充分說明了絹絲麗蚌不僅是製作有核珍珠業中珠核的優質材料,而且也是製造可溶性鈣粉、珍珠粉和似珍珠項鏈、手鏈等首飾、裝飾品的優質原料。珠核主銷國外市場,國內銷售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地區。可溶性鈣粉、珍珠粉和首飾、裝飾品廣銷國內外市場。因此,絹絲麗蚌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絹絲麗蚌主要分佈在長江流域一帶的湖泊、水庫、河流及溝渠中,要求有淤泥或泥沙,靜、流水和有無水草均可。近些年來,由於國內外市場對珠核需求量的增加,無計劃的濫捕,導致絹絲麗蚌資源急劇減少,有些湖泊等水體中絹絲麗蚌資源面臨滅絕或者已經枯竭。為了拯救我國的這一特有特種水產動物,讓其發揮產業化經濟效益作用,必須研究絹絲麗蚌的生物學、生態學、增殖技術和苗種繁育及其捕撈方法。
絹絲麗蚌生活在水體的底部,絲毫不與其他水生經濟動物爭奪生存空間和餌料生物,移植、增殖和養殖它具有增加水體產量、挖掘水體生產潛力和增加經濟效益的作用。
絹絲麗蚌主要以底層的浮游植物為食,其次為有機碎屑。
絹絲麗蚌的繁殖期為10月至翌年元月;10月中旬為排放精子、卵子盛期和妊娠盛期。胚胎髮育時間為40-60天。12月至翌年元月為成熟鉤介幼蟲排放期。絹絲麗蚌性成熟年齡為4-5齡,性成熟后一年一個生殖周期,一次產卵類型。雌蚌兩片外鰓為育兒囊。鉤介幼蟲呈亞三角形,具殼鉤和鉸合線端部足絲與足絲窩。鉤介幼蟲排放體外可存活28天,排放15天後仍具寄生能力。鉤介幼蟲寄生變態發育時間為90-120天。
生態條件適宜時,絹絲麗蚌生長3-5年,即可製作珠核、可溶性鈣粉和珍珠粉等。
絹絲麗蚌移植、增殖與養殖技術
絹絲麗蚌引種與移植有二條途徑,一是引進成熟的親蚌,二是購買1-3cm的幼蚌。引種與移植的成功率可達100%。
當引種與移植的絹絲麗蚌經3-5年生長后,即可制定捕撈計劃和資源保護措施。一般說來,應建立十分之一水體絹絲麗蚌資源保護區1-3個。每年12月至翌年2月,用網具將保護區圍住,並將鰱、鱅、草魚等家魚魚種投放其中,使保護區內絹絲麗蚌排放的鉤介幼蟲寄生在這些魚種的鰓等部位之上,做到自然增殖與人工增殖相結合,保證水體中絹絲麗蚌最大持續資源量。絹絲麗蚌合理捕撈規格為5-7cm,嚴禁將幼蚌捕撈起水。絹絲麗蚌合理捕撈時間為12月至翌年元月份,此間,一方面水位較低,十分利於捕撈。另一方面,此時正是成熟鉤介幼蟲排放期,可在室內進行人工寄生鉤介幼蟲放流和繁育幼蚌放流,既可獲得最大持續漁獲量,又可獲得資源量的補充。
絹絲麗蚌可製作珠核、可溶性鈣粉、珍珠粉和似珍珠項鏈等首飾、裝飾品,具有多種用途,其推廣應用前景廣闊。規模化移植、增殖和養殖絹絲麗蚌,走發展絹絲麗蚌產業化的道路,必將帶動與之相關的捕撈行業、機械加工行業、商品營銷行業等產業的形成,可安排一批下崗職工和待業人員就業,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可以預料,在今後的5-10年內,移植、增殖和養殖絹絲麗蚌的漁業單位或地區,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021年2月1日,絹絲麗蚌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