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莊村

山東萊蕪高庄鎮下村

南王莊村隸屬萊城區高庄街道辦事處,地處萊城南部山區,距萊城約8公里。南鄰朝陽村,西隔河與楊家峪村相望,北隔河與北王莊相鄰,東靠鳳凰山,共有耕地284畝,130戶,374口人。據石碑記載,南王莊是清朝初年邵姓遷此建村,后又有王姓遷來,為與北王莊相區別,故稱南王莊。

村莊介紹


清朝,南王莊村屬東鄉故事保;民國初年,取消鄉保建制,全縣劃為10個區,南王莊屬汶南區;1951年3月各區由地名改為數字稱呼,汶南為第六區;1955年10月取消數字稱呼;南王莊村仍屬汶南區;1958年屬南冶人民公社;1959年2月撤銷,歸屬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管理區,改為高庄辦事處老君鄉管轄;1985年10月撤處並鄉,全市分為28個鄉鎮(辦事處),高庄和南冶各自為鎮,南王莊劃歸南冶鎮;2000年12月撤併南冶鎮和高庄鎮,成立高庄街道辦事處,南王莊屬高庄街道辦事處管轄。
村西北於1967年建電話設備廠,1988年遷走,改為市郵電局養雞廠。1998年撤走後,南王莊村委把原廠職工宿舍建成民宅,現有多戶居民。
解放前,南王莊只有3眼季節井,村中和村西有一條崎嶇不平的南北土路,是與外界聯繫的主要交通要道。每逢大雨河水漲,土路被沖,行人無法通過。1965年,由國家投資,瀝青路代替了崎嶇山道,方便了工農業生產,商業貿易也隨之活躍起來。2000年初南冶鎮政府和廣大群眾捐款共420萬元,重新修建這條公路,更加方便了生產和生活。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黨的領導下,全民發動保家衛國。男人蔘軍參戰,女人在家種地、支前,做軍鞋、攤煎餅,不分晝夜,忙個不停。在解放戰爭中,宋佃茂積極參軍轉戰南北,在安徽省的一次戰役中壯烈犧牲。1950年,3名青年赴朝作戰,有的參加過著名的上甘嶺戰鬥,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迹至今流傳。
南王莊山嶺居多,過去人們只能在瘠薄的土地上種植地瓜來養家糊口,小麥、玉米很少,遇上天旱更是困苦。祖輩過著靠天吃飯的窮日子。許多人家缺衣少食,只好逃荒到東北、山西。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大有好轉。20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時,南王莊村積極響應,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打機井,建水渠,封山造林,種植果樹。農副業收入增加,告別了貧困。改革開放后,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了,農作物也多樣化,年年豐收。
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村民致力於搞個體私營經濟,美容美髮、車輛維修、小百貨商店、運輸等項目不斷發展,大大增加村民收入,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現在又安上電話,裝上自來水,接上閉路電視。
1967年,山東省郵電局通訊設備廠落戶南、北王莊兩村,在南王莊村北建廠房、修宿舍,部分村民為了方便建廠,支援國家建設,他們發揚無私奉獻精神,“舍小家,顧大家”,自覺地遷居別處,受到上級好評。
南王莊人自古崇尚禮儀,勤勞淳厚,重視教育。解放后,把廟當作學堂,1952年修建學校,20世紀70年代末重新修建,現在,朝陽村、楊家峪、北王莊村的孩子都到這裡讀書。恢復高考後至今,南王莊考上大中專院校的40多人,2002年僅本科生就考取4人。
20世紀30年代在南王莊建有科班,聞名四鄰八鄉。班名叫“新吉慶”,班主是王福佑,此人是地主,家富,好戲。時有教師劉希文、孫竟成、胡宗立、張風水、奚風賢、郭繼武、王麻子等7人。
回想過去,放眼今朝,南王莊村一天比一天富裕,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