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倍

范倍

范倍,理學(計算機科學)學士,文學(電影學)碩士和電影學博士。201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詩人,作家,導演。曾用筆名范想、天子、木星等;現任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文學系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主講《視聽語言》、《劇作》、《短片劇本創作》、《短片創作》、《紀錄片理論與創作》、《電影語言與結構》、《中國電影專題研究》、《外國電影專題研究》、《電影美學》等課程;學術興趣包括世界電影與中外電影歷史及理論、媒介考古學、視聽文化與藝術哲學、當代詩學等,在《電影藝術》《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亦從事文學創作與翻譯工作,已在《詩刊》《詩歌報》《山花》等刊物發表文學作品近兩百篇(首),作品入選《2007中國最佳詩歌》(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中國新文學大系2007年詩歌卷》(春風文藝出版社,2008年卷)、《1978-2008中國詩典》(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等重要選本。此外,亦在《中國藝術報》《鳳凰周刊》《新周刊》《西部廣播影視》等發表導演及作家訪談、文化與影視評論30餘萬字;創辦並主編詩歌刊物《終點》(1997-2007),是1990年代後期出現的重要詩歌民刊,被譽為“中國大陸網路詩歌刊物第一家”;同時從事編劇、導演、剪輯、製片等工作,參與多部電影與電視劇的編劇創作及製作和多項影展的策劃與組織。

著作(部分)


《銀幕歌舞的藝術——巴斯比·伯克利與古典好萊塢時期的歌舞片》,專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
《從顫慄開始》,詩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3月第一版。
《世界電影史(第二版)》,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2月第一版。本書榮獲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獎,“大學圖書館里30本借閱率最高的書籍”之一(第21)。
《影視藝術基礎教程》,參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
《北影紀事》,參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年8月。
《電影概論》,參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第二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8月。

論文(部分)


《電影空間:生活場景,情感舞台與表徵世界》,《新建築》2018年第1期(CSCD,建築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
《浮光掠影:當前大陸電影研究圖書擷英》,台灣《電影欣賞》2017年春夏季號。
《<羅曼蒂克消亡史>的腔調與有意味的形式》,《電影藝術》(CSSCI)2017年第2期。
《從形式主義到新形式主義:早期電影理論的當下境遇》,《影視藝術》2015年第三期。
《超越記錄:從他者的空間到對自我的探索》,《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4年第三期。
《戰爭中的友情、愛情與親情》,《當代電影》(CSSCI)2014年第10期。
《從遊戲到電影:試論電影化改編與遊戲性表演》,《當代電影》(CSSCI)2013年第3期。
《新地標:認知方法與電影研究的轉向》,《當代電影》(CSSCI)2013年第10期。
《穿越黑暗隧道的藝術——<觀音山>觀影隨想》,載於《光影之憶》(戴錦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中國當代獨立電影:挖掘現實,尋找方法,建構風格》,《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電影身體:性別、類型與濫用》(譯),刊載於《電影理論讀本》,楊遠嬰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
《視覺快感與敘事性電影》(譯),刊載於《電影理論讀本》,楊遠嬰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
《茶杯里的風暴:電視電影喜劇片的形式、功能與趨向》,《當代電影》(CSSCI)第2011年第6期。
《巴斯比·伯克利與後台歌舞片:結構,話語與奇觀》,《北京電影學院學報》(CSSCI)2011年第4期。
《電影-遊戲與遊戲-電影:走向一種跨媒介的美學》(譯),《電影藝術》(CSSCI)2011年第3期。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影視藝術》2011年8期全文轉載。
《邊緣的境遇:當代中國獨立電影的國際線路與製作模式》,《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0期。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影視藝術》2012年第2期全文轉載。
《銀幕場景:想象電影化與電子化的“在場”》(譯),《電影藝術》(CSSCI)2010年第05期。
《數字技術與電影風格:追尋電影製作的新路徑》,《當代電影》(CSSCI)2010年第07期。
《技術與文化:數字媒體時代的電影藝術》,《當代電影》(CSSCI)2010年第7期。
《從“獨立電影”到“個人電影”的變奏》,《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影視藝術》2010年9期全文轉載。
《聲音剪輯與混錄的意識形態及實踐》,《電影藝術》(CSSCI) 2010年第1期。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影視藝術》2010年4期全文轉載。
《吸引力電影:早期電影及其觀眾與先鋒派》(譯),《電影藝術》(CSSCI) 2009年第2期。亦選載於《電影理論讀本》,楊遠嬰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
《影院建設及其盈利模式管窺——以中影影院投資有限公司為例》,《當代電影》(CSSCI)2009年第5期。
《如何電影,怎樣獨立:問題與方法》,《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流動與彌散的景觀:關於當下中國明星現象及其研究的淺思》,《當代電影》(CSSCI)2008年第5期。后收錄於《中國電影明星研究》(陳曉雲主編,中國電影出版社社,2012)。
《當代中國獨立電影的生長空間》,刊載於《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朱大可編),商務印書館,2008年。
《黑暗中的呼喊:后經典電影聲音的功能》(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CSSCI)2008年第1期。
《中國低成本電影的生產、傳播及其影響》,刊載於《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報告:2007》(同心出版社,2007),后收錄於《中國電影年鑒2007》(中國電影年鑒編輯委員,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
《織淚成曲:哭泣的政治與重塑女性公共領域》(譯),刊載於《北京電影學院學報》(CSSCI)2005年第3期。

課題


“北京電影發展史研究——以北京電影製片廠為例”,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新時期部分”主持人。
“電影與遊戲:互動敘事及其美學考察”,重慶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項目主持人。
“新媒體與新視覺:彼得·格林納威電影研究”,重慶大學自主科研項目面上項目。項目主持人。
“新媒體語境中的電影美學核心版圖建構——互動敘事、虛擬現實與電影發展新模式研究”,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專項一般項目。第一主研人。
“數字特效與電影敘事模式演化研究”,重慶大學文科類跨學科自主科研項目(第一批)。項目主持人。
“電影創作課程教學方法及課件資源開發研究”,重慶大學教改研究項目一般項目。項目主持人。
重慶大學本科校級優質專業課程建設“‘劇作’系列課程”項目主持人。

文學創作(部分)


《顫慄》選入《重慶新詩日曆2018》,西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雨夜》《風暴》《讚美》《撫摸》《顫慄》《陰天之詩》《另一首詩》《為一個陌生人寫下的傳記》《入夜》《客人》《中午的詩意》《說夢》《夏日中午即興詩》《晨景》《快樂冰》《老虎的事業》《交談:水房的秘密》《交談:七里香堤的一下午》,入選《70后詩選編》(呂葉主編,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
《為一個陌生人寫下的傳記》《夏日中午即興詩》《交談:七里香堤的一下午》《交談:水房的秘密》,入選《中國當代民間詩歌地理》(張清華主編,東方出版社,2015年)
《范倍的詩》(六首),刊載於《詩選刊》2013年06期;
《為一個陌生人寫下的傳記》,刊載於《詩歌月刊》2013年第4期;
《夏日中午即興詩》、《紅色詩》,刊載於《詩歌月報》2012年第4期;
《獻詩》,入選《1978-2008中國視典》(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
《雪(外一首)》,刊載於《山花》2008年第15期;
《詩二首》,刊載於《詩歌月報》2008年第4期;
《入夜》,入選《2007年中國最佳詩歌》(主編:宗仁發,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年)
《車過仙魚橋》《獻詩》《春日臆想曲》,入選《中國當代詩歌經典》(王家新主編,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
《在公共汽車上》《雨天陪兩位有人參觀校園》,刊載於《70后詩人詩選》(黃禮孩編,海風出版社,2001年)
《詩六首》,刊載於《詩林》2001年第4期;
《范倍詩六首》,刊載於《草地》2001年Z1期;

影視創作(部分)


《生死尊嚴》,劇情長片,製片人/監製,2017年,重慶歌達耳影業有限公司、重慶何苦傳媒文化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出品。
《周其鑒:我的一生》,紀錄片,導演/製片人,2017年,重慶歌達耳影業有限公司製作/出品。
《大學科普》系列紀錄片,總導演,2016-2017年,《大學科普》雜誌與重慶歌達耳影業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出品。
《壬午渝汐》,劇情短片,製片人/監製,2016年,重慶歌達耳影業有限公司製作出品。
《鱷魚鳥》,劇情短片,指導老師/藝術指導,2015年,獨立製作。
《鄉村即景》,紀錄片,導演,2007年,獨立製作。
《傷害/被傷害》,紀錄片,導演,2004年,獨立製作。

訪談(部分)


2005年3月訪問導演賈樟柯,訪談文稿《賈樟柯:飄在“世界中”》刊載於《鳳凰周刊》2005年第11期。
2005年5月訪問導演王小帥,訪談文稿《王小帥:解禁之後的“心靈”回歸》刊載於《鳳凰周刊》2005年第16期。
訪談文稿《王小帥:用時間開拓自己的路》,發表於《中國青年》2005年第16期;
2005年6月訪問導演徐克,訪談文稿《徐克:我不怪:只是有些瘋狂》發表於《新周刊》2005年第11期。
2005年10月訪問作家余華,訪談文稿《余華:文學就應該邊緣化》發表於《新周刊》2005年第18期。
訪談文稿《寫作:在詩與真之間——啞石訪談錄》,刊載於《山花》2009年20期。

學術會議(部分)


2016年5月出席重慶電影論壇“電影與國家:歷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並宣讀論文《多重建構:當代中國獨立電影的製作實踐與國際路線》。
2015年出席第八屆全國美學大會暨“美學傳統與未來”研討會並宣讀論文《從攝影機-筆到攝影機-電腦:一種可能或已經存在的美學路徑》,擔任“新媒介與後現代美學形態”單元主持人;
2013年12月出席第三屆世界華語電影論壇暨”華語電影:影像、資本與文化的跨界流動"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宣讀論文。
2013年9月出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第15屆學術年會暨“中國影視教育的協同創新計劃”學術研討會並宣讀論文。
2012年11月出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暨“當代世界電影現狀及發展論壇”並宣讀論文《縱論當代中國獨立電影:挖掘現實,尋找方法,建構風格》;
2010年5月策劃/組織由《當代電影》雜誌社主辦、北京電影學院承辦的第十一期“電影學博士論壇”“技術與文化:數字媒體時代的電影藝術”並宣讀論文《數字技術與電影風格:追尋電影製作的新路徑》,該論文後發表於《當代電影》2010年第10期。
2008年3月出席由《當代電影》雜誌社主辦、北京電影學院承辦的第七期“電影學博士論壇”“中國當代電影明星研究”並宣讀論文《流動與彌散的景觀:關於當下中國明星及其研究的淺思》,該論文後發表於《當代電影》2008年第5期。

主要獲獎


首屆新西部大學生影像節伯樂獎,2017年。
重慶大學教學工作優秀教師,2016年。
譯著《世界電影史(第二版)》榮獲第四屆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獎,2015年。
重慶市“十佳讀書人”,重慶市文化委員會,2014年。
《茶杯里的風暴:電視電影喜劇片的形式、功能與趨向》獲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2012年年會暨影視教育研討會中國影視教育學術獎(論文獎)二等獎,2012年。

社會兼職


重慶市影協理論批評與學術交流委員會副主任
重慶市評論家協會理事
重慶市電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員
中華美學學會會員
中華傳播學會會員
指導學生創作獲獎情況(部分):
指導2009級戲文專業趙守偉同學創作短片《春節》,獲2012年第十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作品展“年度最佳作品獎”、“最佳剪輯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短紀錄片獎”。
指導2009級戲文專業趙守偉同學創作短片《童年往逝》,獲第17屆泰國短片與錄像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單元最佳短片大獎,2013年首屆“美視杯”學生作品競賽單元最佳劇情短片獎和最佳編劇獎;入圍第十二屆香港浸會大學華語地區大學生短片競賽單元。
指導2009級戲文專業鍾熙同學創作短片劇本《蛇鼠一窩》,獲2013年首屆“美視杯”學生作品競賽單元劇本競賽一等獎。
指導2009級戲文專業王驥偉同學創作劇本《兔子的一天》,獲2013年首屆“美視杯”學生作品競賽單元劇本競賽二等獎。
指導2013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王博倫同學創作短片《鱷魚鳥》,獲得香港浸會大學兩岸三地華語大學生短片競賽評委會大獎。
指導2013級編導專業楊曼青等同學創作短片《喜訊》,獲得西安·首屆新西部大學生影像節劇情短片三等獎;入圍第10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影視短片大賽劇情片單元。
指導2013級編導專業王博倫等同學創作短片《壬午渝汐》,入圍西安·首屆新西部大學生影像節劇情短片單元,入圍第15屆“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並獲得最佳攝影獎提名;第二節足榮村方言電影節學生單元最佳劇情片;重慶電影家協會“2017重慶微電影展映周”二等獎、最佳導演獎;第四屆濱海國際電影節二等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剪輯獎。
指導2013級編導專業高可馨、張夢洋同學創作紀錄片《大地的信徒》,入圍“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紀錄片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