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圖書館

傅斯年圖書館

傅斯年圖書館是為紀念史語所已故所長傅斯年先生而建,由胡適之先生命名為傅斯年圖書館。該館收藏範圍以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人類學以及古籍考訂學為主。各類藏書共有50餘萬冊

簡介


最早的史語所圖書館建立於民國十七年(1928),民國三十八年(1949)遷到台灣。1960年興建四層大樓。

館藏概況


傅斯年圖書館的收藏範圍以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人類學以及古籍考訂學為主。各類藏書共有50餘萬冊,包含以下幾大類:
1、善本書
傅斯年圖書館館內最為珍貴最具特色之典藏,首推三千八百餘部,計四萬四千餘冊的善本書。這些書的主要來源是:(1)1934年購自南京鄧邦述氏『群碧樓』的藏書,共四百三十餘種。(2)1947年接收日本北平東方研究所之善本書,共七百餘種。(3)購自江安傅增湘「藏園」的部份藏書。(4)1968年購李宗侗(玄伯)散出的善本百餘種。這四萬餘冊的善本書,以罕見的秘籍居多,複本較少。主要為宋、元、明及清初刊本、稿本,以及名人之批校本、手鈔本、繪寫本等,是國際上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學者所重視的典籍。其中如北宋景祐監本補配本《史記集解》、南宋刊本《南華真經》、宋刊本殘卷《文苑英華》等,均為海內孤本,彌足珍貴。
2、古籍線裝書
傅斯年圖書館藏有約十四萬餘冊的古籍線裝書,主要為清代及民初刊本,以史部與集部居多。其中地方志古籍二千餘種,約二萬三千冊。古籍線裝書中,還有日本以及韓國的刊本,日本刊本約有二百七十種,一千五百餘冊;韓國刊本約有七十種,三百四十餘冊。這批圖籍除可資校勘中國的古籍外,另一方面亦有保存文獻及提供學術研究的價值。
3、石刻拓本
傅斯年圖書館館藏石刻拓本約有二萬八千餘種,四萬餘幅,包括漢畫拓片、佛教造像碑、唐代墓誌等,上自先秦下迄民國,其中多屬張鈁、劉體智、柯昌泗及北平翰茂齋舊藏,而以柯氏藏本最為精要,如《謐齋集古銅鏡》、《謐齋金文拓本》等。
4、俗文學資料
從中國文學發展的歷程看,各代的民間文學,雖不登廟堂,卻是主流文學的源頭活水。其中的俗曲資料,不僅是文學的,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的資產。俗文學資料是傅斯年圖書館極富特色的典藏,收藏有約一萬二千件,二萬餘目,時間可上溯至清乾隆年間,地域則遍及全中國。它的主要來源是:(1)民國初年劉復先生及史語所「民間文藝組」搜集的曲本。(2)1949年以前史語所陸續在各地搜集的曲本。(3)曾永義先生搜集的台灣歌謠曲本。(4)近幾年來陸續自館藏舊籍中析出的相關曲本。(5)1999年與廣州中山大學交換得車王府曲本影本四十八種六十三冊。(6)2001年丁愛博(Albert E. Dien)先生捐贈閩南歌仔冊二百八十種。這些曲本依照內容和演出性質被分為六大類,如戲劇、說書、雜曲、雜耍、徒歌、雜著。這些資料一直深受研究中國民間文藝的學者和研究者所重視。
5、檔案
傅斯年圖書館另珍藏極具時代意義的檔案資料,如傅斯年先生檔案五千餘件,丁文江先生檔案一千餘件,毛子水先生檔案一百六十餘件,史語所檔案二萬餘件。人物檔案包括手稿、照片、信件等,其中“傅檔”與“丁檔”存有大量與朝野人士、政要往來信函,是研究民國史與近代學術史不可或缺的史料。史語所檔案資料可分為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後兩個不同部分。其中包括對日抗戰及1949年遷台時,如何慎選所址,如何安全運輸重要古器物、圖籍、儀器、標本,人員如何撤離及繼續維持學術研究工作等記錄。
此外,傅斯年圖書館還分期購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契約文書的複印件,主要包括明清與民國時期土地買賣的各種契約,以及賣身契、族規家法和魚鱗圖冊、田土號簿等契約文書。
6、少數民族文書
史語所曾在1929年至1943年期間,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民俗文化、體質、生活等資料搜集,以及少數民族語言的考察,考察的目的在於根據當時學者對“民族”的定義,由語言學、民族學、體質學與歷史學的角度來探索“中華民族”之構成及其內部分類。西南與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是當時調查研究的重點地區,也有部分調查研究在東北地區進行。這些歷年所得之少數民族資料約為有關民俗醫療、驅魔去邪、求子還願、天地與人類起源以至於泡菜腌製法之畲族、苗族、彝族、納西、擺夷、藏族等少數民族文書共約一千餘種。
九十年代,史語所研究人員重回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作田野研究,為收藏增添了一些新資料,包括田野照片、採訪錄音與民族服飾,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史料。

文獻資料管理


傅斯年圖書館不僅館藏豐富,而且非常重視對所藏圖書文獻資料的保存、整理與開發利用。他們除本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外,還與史語所的相關研究人員共同合作,使整理后的館藏文獻更加便捷地為讀者所使用。
如傅斯年圖書館對於善本古籍的維護,過去較注重保存,如今則同時注重流通、利用與推廣,使這一重要文獻資源能得到最充分的運用。他們自1988年起,採用光碟來攝存善本古籍的內容,一則可以減少調閱原書所造成的損傷,以延長書籍的壽命,二則可提供讀者更方便、更迅速的檢索與使用。1996年10月, “善本書全文影像系統”建構於史語所的NOVELL 網路上。1999年10月,史語所網頁中建立了“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目全文資料庫”,海內外學者可以通過網路(Internet)檢索已數字化的書目性資料,但如果需要從網上瀏覽善本圖籍影像文件,並列印所需之資料,如今仍有使用權的限制,只能在傅斯年圖書館閱覽室才能完成。
史語所文字學組研究人員協助傅斯年圖書館整理相關的金石拓片,預定出版《傅斯年圖書館藏銅器全形拓片集》,建立銅器全形拓數字化資料庫,將有銘青銅器的基本資料、拓本、釋文、器形照片、全形拓、參考文獻、古文字字形、考釋資料數字化,提供讀者在計算機網路上查詢。全形拓,又稱器形拓、立體拓、圖形拓,大約於清代乾嘉以後出現。全形拓綜合運用素描、裱拓、剪紙等技巧,除銅器上之銘文外,亦保存器物的真面貌,可謂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兼有之。傳統金石學研究,多偏重銘文考釋,往往忽略了銅器器形的作用與重要性,銅器全形拓正好在這方面,提供了難得的圖像材料。傅斯年圖書館搜藏銅器全形拓超過一千兩百件,其中多屬劉體智、柯昌泗、陳介祺舊藏。這些藏品都經過名家收藏,品質極佳,特別是其中不少為著名拓工親手拓制並鈐下印記,如“希丁手拓”、“金溪周康元手拓金石文字”、“王秀仁手拓”、“合陽馬子云手拓金石”等。對俗文學資料的整理與分類已基本完成,並已完成 INNOPAC的回溯建檔,只需在OPAC選擇“主題”,鍵入“俗文學”,便可盡得館藏俗文學資料202主題,依其類屬取得所需。現正進行每一標目鍵入原文二行(約七十字),以略窺內容。1997年,此批資料列入傅斯年圖書館優先掃存光碟文獻,學者可以通過網路檢索已數字化的俗文學書目性資料。2001年又與新文豐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俗文學叢刊》,預計在二、三年內出版四百冊館藏俗文學資料。
史語所檔案為其自1928年創所以來之檔案文書,包含了人事、採購、公務信件、工作計劃、工作報告、會議記錄等。1996年12月開始對這些歷史檔案加以整理,現已進入“檔案數字化典藏計劃”。
大部分少數民族文書已注錄篇名,少部分彝族、納西文書尚未識別,然均可通過中研院INNOPAC自動化系統查閱書目資料。藏文書則由法國遠東學院王微女士識讀中。目前正在規劃將所有文書照相存檔,並計劃與海內外相關學術機構合作,進行所收藏之彝族、納西與藏文書的篇名識別、確認與編目,最後的目標在於全篇譯讀、出版。
傅斯年圖書館在對所藏文獻的整理、利用方面所做的努力,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大陸方面學術研究型圖書館或由於人力與資金的缺乏,或由於觀念意識上的落後,在對所藏文獻整理、利用上所做的工作則相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