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崎山

歷史革命根據地之一

大崎山,素有鄂東泰山之譽。位於團風縣北部,距黃岡市區70公里,地處團風、麻城、羅田三縣市交界處,南距古城黃州70公里,西距武漢市道觀河風景區15公里,距京九鐵路黃州火車站僅50公里。

地理位置


大崎山
大崎山
大崎山矗立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素有鄂東泰山之譽。主峰龍王頂海拔1040.8米,山體呈東西走向,東南橫卧小崎山、禱雨山,西北聳立接天山。
大崎山,亦名崎山。坐落於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賈廟鄉東北(原湖北省黃岡縣賈廟鄉),黃岡市羅田縣大崎鄉西北,麻城市夫子河鎮盧家河鄉西南之三縣市交界處。崎山之主峰位於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賈廟鄉境內,與之相連的接天山位於麻城市夫子河鎮盧家河鄉境內,而大崎山的姊妹峰小崎山主峰則在羅田縣境內,且羅田縣更以大崎山來命名一個鄉鎮—大崎鄉

歷史文化


明代《黃州府志》說大崎山“遠自麻城龜峰而來,蜿蜒盤伏,至些突然高舉,山勢絕懸,甲於一郡”,方圓120平方公里。明代黃岡知縣茅瑞徽登崎山有詩曰“崎山高不極,半嶺看雲低。亂石分排戟,飛梁回作梯。天風傳遠梵,人籟出煙溪。直擬捫籮上,躋攀境屢迷。”這首詩把崎山的景色一表無餘。崎山山高險峻,雄奇俊美,決定了她與宗教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位於南山腰的能仁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弘治《黃州府志》記載:“能仁寺,在永寧崎山,昔密雲寺禪師修道之所。”相傳能仁寺(今稱大廟)在唐代最為鼎盛,梵宇建築宏偉,共有70條幹道,81口天井,僧眾三千人,受皇上敕封。現存有一大石碑,遒勁的“唐敕能仁”四個大字,向人們昭示著當年能仁寺的宏偉氣派。西北接天山的“真武觀”道教,據說歷史上曾經與武當山的道教齊名天下,受到四方朝拜,還有“龍王寺”,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
大崎山是革命根據地之一,張體學、方毅、陳再道、高敬亭、劉西堯、郭述申、石川、文祥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此輾轉戰鬥過,接天山西北麓的蘆柴坳,一直是新四軍第五師第五大隊的駐地,至今仍有當年革命先輩戰鬥和生活的痕迹,當年的營房和練兵場仍保持完好。
今日崎山東南山腳亂石窠村“明月詩詞”社的農民詩人們更自創詩詞盛讚崎山八境:“雨霽飛帆崎山好,雨霽眺雲開。群峰疊翠江如帶,飛帆逐浪日邊來,虹彩架天台。崎嶺朝雲崎山好,峻岭看朝雲。蓮飄五色觀音像,雲嵌七彩善才身,變幻拂紅塵。松濤沐日崎山好,松濤日沐金。青松集凝千鶴唳,濤起和鳴百鳳吟,撩人格調新。唐敕能仁寺崎山好,往事越千年。戡亂將軍功永注,唐敕功碑績尚傳,留作後人瞻。絕頂蘆葦崎山好,蘆葦絕頂生。日月精華留勝跡,地天瑞氣合晶成,蘆花溢太清。石室危樓崎山好,石屋聳危樓。千載魯班工藝巧,百代遊人嘆未休,造化奪功疇。仙人卧石崎山好,石印跡留仙。春去春來痕印在,花開花落人未還,滄海變桑田。龍王井崎山好,清爽井泉香。高深莫測春秋謎,澇旱災消日月長,嘗試味甘涼”。

行政區劃


大崎山古時隸屬湖北黃州府永寧鄉。永寧鄉所涵蓋的區域包括現今的羅田縣大崎鄉、三里畈鎮一部分;麻城夫子河鎮一部分;武漢市新州區道觀河一小部分;團風縣賈廟鄉、但店一部分。
清史康熙三年記載:“黃岡沖,繁,難。倚。故城西北黃岡山。城東北大崎。北:淘金山。西:武磯。大江自黃陂來,入蘄水界。東巴水,西舉水,自麻城入,會道觀河、沙河南入之,謂之舉口,亦謂三江口。西北新生洲,與武昌白鹿磯相對。但店、團風、陽邏三鎮,與倉子埠四巡司。有齊安驛,李坪、陽邏廢驛。”另據北宋王存的《元豐九域志》記載:“麻城。黃州府北一百七十五里。四鄉。歧亭、故縣、白沙、永泰、桑林、永寧六鎮。有龜山、永泰河”。《明史·地理志第二十·湖廣·黃州府·麻城》說:“麻城,黃州府北。東有龜峰山,舉水出焉,流人黃岡縣。東南有長河,又南有縣前河流人焉,下流注於江西。有雙城鎮、鵝籠鎮,東北有虎頭關三巡檢司。又西北有木陵關,在木陵山上。東北有陰山關,在陰山上。又北有黃土關,與木陵、虎頭、白沙、大城為五關。又西有岐亭鎮”。
以上古時大崎山所屬的地理位置,即東北部屬麻城,西南部屬黃岡。1951年5月,黃岡區行政公署更名為黃岡專員公署,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1952年8月黃岡專署分置兵堡縣(9月更名為勝利縣)將黃岡東北部的三里畈一部和大崎鄉劃歸羅田縣管轄。1995年12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黃岡地區和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治所駐黃州。並建置團風縣黃州區,團風縣接管原來黃州市(即黃岡縣)除黃州區外的所有下轄鄉鎮。由此崎山形成了現在的團風、羅田、麻城三縣市交界的地理位置。

氣候生態


大崎山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8°C,全年無霜期240天左右。有較為複雜的動植物資源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大崎山有木本植物59科111屬157種,草本植物39科187種。飛禽走獸出沒無常,如豺、狼、野雞、野豬及果子狸、貓頭鷹、蟒蛇、蒼鷹等重點國家保護動物180餘種,昆蟲則數不勝數。
大崎山森林覆蓋率81.4%。這裡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屬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季相變化四時分明。年降雨量1262MM,平均氣溫16.8攝氏度,森林密布,古木參天。據不完全統計,包括野生藥材在內的喬灌等植被種類達1000餘種,還有豺、狼、狐狸、果子狸以及野豬、貓頭鷹、蟒蛇等100多種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有較為複雜的動植物資源體系。崎山的苦丁茶更有抗癌的特殊功效。

傳說


北海龍是一條“回龍”
原先,大崎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稱為北海。由於北海龍鎮守有功,這裡風調雨順。因此玉皇大帝提拔它去當東海龍王。它遵旨出北海南下,經小崎山、泉華山,向西過杜皮的龍王山,折向西南走將軍山、馬鞍山、河鋪,再轉向東南,經方高坪神仙寨到湯鋪嶺,再向正南經林家大灣的白羊山,直達黃州龍王山。原本要從赤壁下長江入東海而為龍王的,可這北海龍有個特點,就是特別的戀土思家。在這即將遠離故土的時候,思家的情緒更強烈,於是它迴轉頭來,不去東海了。玉皇大帝見它抗旨不遵,非常生氣,就不准它回北海,罰它永遠伏在黃岡大地上。它的身體就變成了一連串的起起伏伏的山,而它迴轉的龍頭就叫回龍山。後來,這富有美麗的神話色彩的“回龍山”就成了當地的行政區劃名,叫“回龍區”、“回龍山鎮”。
神話傳說當然不是事實,可老人們講這個傳說時,卻有兩個證據說明它是真的:(一)從大崎山到黃州,沿著當年北海龍所走的路線走,彎彎曲曲、起起伏伏,走的都是山峰、山嶺、山崗、山坳、山脊、山坡,不過河不過溝,不脫鞋襪不淌水。這條路就像一條龍——它本來就是一條北海龍,而回龍山就是它回過來的龍頭。(二)我們黃岡人最愛思家——比別的地方的人要厲害得多,就因為我們是“回龍”的傳人。想想看,我們離家是那樣戀戀不捨,想家是那樣徹夜難眠,回家是那樣歸心似箭,這不正說明我們身上有“回龍”的基因嗎。
大崎山是從哪裡來的
北海龍受到玉帝懲罰,永遠伏在黃岡大地上。北海因無龍鎮守,變得波濤洶湧,成為水患,百姓不能安居樂業。於是秦始皇徵調天下民工挑土填海。由於工程浩大,民工勞累不堪,整日里悲號哭泣之聲不絕於耳。觀音菩薩為了解救百姓苦難,就變成一個貨郎下凡,在每個民工的扁擔頭上搭一根絲線。結果民工們挑起擔子來健步如飛,一點也不吃力。原來的悲號哭泣之聲變成了歡聲笑語。秦始皇覺得奇怪,派人一打聽,發現了秘密,就下令把絲線收集起來,編成一根鞭子。這可是一根神鞭,秦始皇把鞭一揮,大小山嶺隨鞭而動,結果有的地方一座山也沒有,變成了大平原,有的地方山連山,群山萬壑;再把鞭子拖一拖,就拖出了大大小小的河流,長江黃河就是神鞭拖成的。秦始皇見挑土填海這麼難,就用神鞭“趕山塞海”。他揮鞭趕北海南邊的老屋山,可老屋山因為矮小,怕被海水淹沒,不願去。秦始皇生了氣,連抽幾鞭,把山打破了,破得皮開肉綻,露出了白骨。後來這座山就叫破山,直到現在,這打破的地方不長草木,遠遠望去,那山的確是破的。秦始皇望見南邊長江北岸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就揮鞭把它趕去塞了北海,它就是今天的大崎山;而大崎山原來所在的地方變成了湖,就是今天的鷂子湖。據說,“大崎山有九十九個凹,鷂子湖有九十九個汊”;又據說,大崎山頂上的龍王井與鷂子湖相通,只要鷂子湖撒網捕魚,龍王井的水就渾了。
大崎山為什麼沒有山峰
大崎山海拔一千多米,是團風縣最高山,但它只有饅頭似的山頂,沒有山峰。其實它在被移去填北海之前是有高聳的山峰的,那自然要比現在高得多。那山峰呢?原來,秦始皇趕山塞海時,途經回龍、馬廟、總路咀、上巴河、但店,眼看就要到了,突然起了一陣狂風,把山尖吹斷了,落在但店廟河這個地方,這就是白雲山。站在賈廟街東側的泉華山頂向東南遠望,可以望見白雲山,竹筍似的,雖不大,卻很陡峭,山尖上常常掛著一縷白雲。再左轉,北望大崎山,會覺得那饅頭似的山頂正好放得下這座白雲山。此時此地,會令人生出一個天真的想法:要是再有一根秦始皇那樣的神鞭,把白雲山趕到大崎山頂上去重新接上,那中原大地就會多出一個“中嶽崎山”來。
大崎山有個“蹬腳”和尚
傳說大崎山大廟裡有個“蹬腳”和尚,很有佛法。他每天早上都要去黃州買豆腐回來做菜。去的時候在廟門口蹬一腳,就來到了黃州街上;買好了豆腐,在店門口蹬一腳,就回到了廟裡。和尚有這樣的佛法,也沒什麼奇怪,反正是神話傳說嘛,只是這和尚的法號叫什麼?叫“蹬腳”?這不像是和尚的法號。大概是叫“頓覺”吧,因為在團風人的語言里,“頓覺”和“蹬腳”是同音的,不識字的人們不懂“頓覺”的含義,自然就理解為“蹬腳”了。這樣,“蹬腳和尚買豆腐”的神話也就編出來了。
大崎山能預報天氣
大崎山能預報天氣,這不是神話,而是傳說。賈廟的農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總結出一條看山識天氣的諺語,叫做“大崎山戴了帽兒,泉華山坐了轎兒,有雨在今朝兒”,世代相傳下來,就成了“傳說”。農民要根據天氣的陰晴雨雪霜來安排農事,割谷、割麥、打場、曬煙葉,一定要瞅個好天頭,最怕的是下雨。在那沒有氣象服務的年月里,農民們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看山——先看大崎山,如果山頂上蓋著一朵烏雲,而且天上也只有那一朵雲,那就是“戴了帽兒”,說明今天有雨;再看泉華山,如果山腰雲霧纏繞,而山頂和山腳沒有雲霧,那就是“坐了轎兒”,也說明今天有雨。“戴了帽兒”和“坐了轎兒”兩種情況只要有其一,就可判斷當天很可能要下雨;要是兩者都出現了,那有雨是肯定無疑的。現在有中央氣象台的天氣預報,而且報得非常準確,賈廟人再也用不著大清早爬起來“看山識天氣”。因此,這條傳說了千百年的諺語恐怕要失傳了。

森林公園


大崎山森林公園位於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賈廟鄉北部,南距古城黃州市區70公里,西距武漢市道觀河風景區15公里,距京九鐵路黃州火車站僅50公里,大崎山森林公園以生態旅遊和避暑休閑為主,接待條件和服務質量上乘,是黃岡市旅遊先進單位。
森林公園主峰大崎山海拔1040.8米,屬大別山主脈,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北端。據《黃州府志》記載:大崎山“遠自麻城龜峰,蜿蜒盤狀,至此突然高舉,山勢絕崖,甲於一郡”。素有鄂東“泰山”之稱。大崎山山高林密,蒼翠欲滴。崎山疊翠在明代弘治年間就被譽為八景之一。明代詩人茅瑞徽有詩“崎山高不極,半嶺看雲低。亂石分排戟,飛梁回作梯。天風傳遠梵,人籟出煙溪。直擬捫籮上,躋攀境屢迷。”這首詩已把畸山景色一表無餘,如今大崎山更是有許多讓人留連忘返的景點,如“龍王井”的古泉,“海沙蘆葦”的奇異;“仙人石”萬斤巨石推之則轉;“接天石”的奇險美景;“夕照壁”的萬點等等,都有著獨,的景緻及動人的傳說。
百丈岩
地處賈廟西南。既是森林公園經營區,又是一處風景區,與龍王山避暑山莊毗鄰。
龍王頂
“崎山巔有龍頂,其深莫測,旱歲取水禱雨”。該井井水香冽甘甜,清潤涼爽,不溢不涸,炎夏涼氣襲人,嚴冬則暖風撲面。相傳龍王井通東海,亦說與新洲漲渡湖相通,是秦始皇用移山填海的鞭桿拄成的,引無數人祈求神靈賜水,以消災祛病。
海沙蘆葦
在龍王頂南面,有一塊約十六平方米的海沙蘆葦地,傳說是東海之物,順著龍井湧上山的。沙色黃,粗粒,生長的蘆葦壯實,高四米余,一歲一枯榮,堪稱奇迹。
鷂子翻身
大崎山
大崎山
上下接天山必經之路,山勢極為險峻。兩絕壁間生有一為三角體狀的巨石,三角巨石較尖的部分順兩崖壁向山下方指,狀如石鷂掠絕壁俯衝。因下接天山的石徑是由鷂背和鷂嘴上方往後沿鷂尾在石壁下轉折至鷂腹處再順絕壁直下,行人順石徑上下似有鷂鷹在空中翻折的意味,而取名此處為“鷂子翻身”。
此處極其險要,是攀援接天山絕壁的必經之路。一條獨絕石徑順崖壁蜿蜒修建,扶摸絕壁而小心翼翼地走在石徑上,腳下就是萬丈絕壁。石徑歷經數百年,在國內解放戰爭時期曾被毀損,后經改修加固,現安有鐵鏈鑲護,遊人在懼、驚、嘆大自然神奇雄偉的同時更不乏安全保障。
“鷂子翻身”系接天山絕壁在山體發生運動時,山上一巨石往山下滾落時卡在石壁之間形成的,至今年代已無人知曉,只知有史以來接天山就有了這“鷂子翻身”。其巧妙讓歷來的行人遊客嘆為觀止,屢屢稱奇。
試心石
位於接天山西北,絕壁中倒掛一巨石,傳說求神心誠推之可動,心不誠則石不撼,故名。
劉婆岩
亦名留人洞,位於龍王頂西南半山腰,石壁峭立,常年有山水經岩石流下,形如水簾,又名水簾洞。
鵝蛋石
又名鵝孵石,在西寨門外百米外,大石墩上豎著一圓錐青石,似倒置的鵝蛋,推可轉而不仆。
小崎山
大崎山
大崎山
位於大崎山東南3公里,築有寨牆,寨中建有廟。往南一華里也有一寺,兩寺相望。小崎山面積七平方公里,蒼松翠竹,風景優美,有多處景緻。
睡仙石
在龍王頂東北百米處,依山勢屹立一巨石,頂面平坦微傾,上有人側卧跡,傳說系鐵拐李所留。印旁還並排著兩個方形的小凹坑,傳說是仙人取之不盡的油鹽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