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反氣旋的結果 展開
- 反氣旋
- 高氣壓
反氣旋
反氣旋
反氣旋,是指中心氣壓比四周氣壓高的水平空氣渦旋,也是氣壓系統中的高壓。北半球反氣旋中,低層的水平氣流呈順時針方向向外輻散,南半球反氣旋則呈逆時針方向向外輻散。反氣旋的水平尺度比氣旋更大,如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佔據亞歐大陸面積1/4。各個反氣旋中心氣壓值一般為1020~1060hPa左右,最高氣壓紀錄達1101.6hPa。反氣旋中風速較小,地面最大風速也只有20~30m/s,中心區風力微弱。在反氣旋控制下,大多天氣晴朗。
反氣旋的中心氣壓最高,逐漸向外遞減。在北半球,反氣旋區域內的空氣為順時針方向流動。其直徑小的有幾百公里,大的有五、六千公里,如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和夏季太平洋上空的副熱帶高壓。由於反氣旋中的空氣向四周輻散,形成下沉氣流。因此,反氣旋控制本市時,一般天氣都比較好。冬季多晴冷天氣,夏季多晴熱高溫天氣,春秋兩季多風和日麗、秋高氣爽的天氣。
反氣旋
反氣旋是佔有三度空間的、中心氣壓比四周高的水平空氣渦旋,又稱高壓。氣旋和反氣旋的名稱是從大氣流場而來,而高壓和低壓名稱是從氣壓場而來。氣旋和反氣旋的大小是以地面圖上最外一條閉合等壓線的範圍來量度。氣旋的水平尺度一般為 1000km,大者可達 2000—3000km,小者只有 200—300km。而反氣旋的水平尺度一般比氣旋大得多,發展強盛時可達數千千米氣旋和反氣旋的強度用中心氣壓值的大小來表示,氣旋中心氣壓愈低,表示強度愈大;反氣旋中心氣壓值愈高,強度愈大。
一般地面氣旋中心氣壓值在1010—970hPa,發展強大的可低於 935hPa,海洋上曾有的低到 920hPa。地面反氣旋中心氣壓值一般為 1020—1030hPa,發展強大的可達 1079.1hPa。在北半球,氣旋中空氣繞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反氣旋中空氣繞中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南半球,氣流方向相反。氣旋按發生地區分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反氣旋分極地反氣旋、溫帶反氣旋和副熱帶反氣旋。氣旋和反氣旋是引起天氣變化的兩類重要天氣系統。溫帶氣旋和反氣旋是發生在中、高緯度地區與高空鋒區相伴出現的。它們的發生、發展和移動同高空天氣系統有密切關係。
在低壓層大氣里,特別是在近地面附近,因為反氣旋的氣流是由中心旋轉向外流動。所以,在反氣旋中心必然有下沉氣流,以補充向四周外流的空氣。否則,反氣旋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所以反氣旋的存在和發展必須具備一個垂直運動與水平運動緊密結合的完整的環流系統。由於在反氣旋中心是下沉氣流,不利於雲雨的形成。所以,在反氣旋控制下的天氣一般是晴朗無雲。若是在夏季,則天氣炎熱而乾燥。如果反氣旋長期穩定少動,則常出現旱災。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熱帶反氣旋長期控制下造成的。冬季,反氣旋來自高緯大陸,往往帶來乾冷的氣流,嚴重者可成為寒流。
反氣旋
反氣旋,它的中心氣壓最高,逐漸向外遞減,也稱高氣壓。在北半球,反氣旋區域內的空氣為順時針方向流動。其直徑小的有幾百公里,大的有五、六千公里,如冬季亞洲大陸上的反氣旋和夏季太平洋上空的副熱帶高氣壓。
反氣旋的路徑沒有氣旋路徑清楚。由於南、北緯25°∼30°空氣下沉,在近地面擴散形成反氣旋,因此在海洋上,全年都存在副熱帶反氣旋。在大陸上,副熱帶反氣旋冬季月份往往發展得很好;夏季由於溫度高,形成各類季風,反氣旋帶破碎。
冬半年大陸表面強烈輻射冷卻,空氣在大陸上聚集而形成冷高壓。東亞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
反氣旋
中央氣象局曾規定,如冷高壓活動過程中,冷空氣入侵,使氣溫在24小時降溫10℃以上,最低氣溫在5℃以下,同時伴有6級左右的偏北大風,作為發布寒潮警報的標準。中國冬半年的全國性寒潮平均每年有3~4次。每年的3~4月是寒潮活動最頻繁的季節,11月次之。全國性的寒潮一般於9月下旬開始活動,一直到次年5月才結束。每一次寒潮從爆發到結束(移出中國)約需3~4天。
夏季冷空氣活動不可能達到寒潮標準,但24小時降溫10℃還是有的。夏季冷空氣向東南方向活動,它迫使暖氣團抬升,促使水汽上升凝結成雲致雨,是造成中國東部地區降水的重要原因。
反氣旋
副熱帶高壓是一個穩定、少動、極其深厚的暖性高壓,具有大範圍的下沉氣流,在它控制下,天氣晴朗。中國東部處在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夏季它逐步向西向北擴展,以東南風向中國東部輸送水汽,是中國東部降水的重要水汽來源之一,夏季江淮流域的大雨與它密切相關。盛夏時,如副熱帶高壓脊伸展到江淮地區,脊上的下沉氣流使水汽難以凝結成雲,反而出現酷熱無雨的伏旱天氣。到冬季,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夏威夷方向縮小減弱,對中國天氣氣候影響不大。類似於中國東部的現象在美國的東部和其他大陸副熱帶緯度的大陸東岸也可出現。
大陸上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地區,氣候異常乾燥,形成世界上著名的沙漠,如非洲撒哈拉沙漠。
反氣旋
在北極地區由於太陽光照弱,地面和大氣獲得熱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陽光的直射位置越過赤道,到達南半球,北極地區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強,範圍擴大,氣溫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範圍很大的冷氣團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適宜的高空大氣環流作用下,就會大規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氣。
我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從我國往北去,就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是氣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區——北極了。那裡比西伯利亞地區更冷,寒冷期更長。影響我國的寒潮就是從那些地方形成的。
位於高緯度的北極地區和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一帶地方,一年到頭受太陽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陽光的熱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陽光線南移,北半球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越來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陽光熱量也越來越少,地表面的溫度變得很低。在冬季北冰洋地區,氣溫經常在-20℃以下,最低時可到-60℃——-70℃。1月份的平均氣溫常在-40℃以下。
由於北極和西伯利亞一帶的氣溫很低,大氣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氣不斷收縮下沉,使氣壓增高,這樣,便形成一個勢力強大、深厚寬廣的冷高壓氣團。當這個冷性高壓勢力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決了堤的海潮一樣,一瀉千里,洶湧澎湃地向我國襲來,這就是寒潮。
每一次寒潮爆發后,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要減少一部分,氣壓也隨之降低。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冷空氣又重新聚集堆積起來,孕育著一次新的寒潮的爆發。
入侵我國的寒潮主要有三條路徑:①西路:從西伯利亞西部進入我國新疆,經河西走廊向東南推進;②中路:從西伯利亞中部和蒙古進入我國后,經河套地區和華中南下;③從西伯利亞東部或蒙古東部進入我國東北地區,經華北地區南下。
反氣旋
寒潮帶來的雨雪和冰凍天氣對交通運輸危害不小。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過程,使哈爾濱、瀋陽、北京、烏魯木齊等鐵路局所管轄的不少車站道岔凍結,鐵軌被雪埋,通信信號失靈,列車運行受阻。雨雪過後,道路結冰打滑,交通事故明顯上升。寒潮襲來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大風降溫天氣容易引發感冒、氣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風、哮喘、心肌梗塞、心絞痛、偏頭痛等疾病,有時還會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很少被人提起的是,寒潮也有有益的影響。地理學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於地球表面熱量交換。隨著緯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陽輻射能量逐漸減弱,因此地球形成熱帶、溫帶和寒帶。寒潮攜帶大量冷空氣向熱帶傾瀉,使地面熱量進行大規模交換,這非常有助於自然界的生態保持平衡,保持物種的繁茂。
反氣旋
有道是“寒冬不寒,來年不豐”,這同樣有其科學道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專家認為,寒潮帶來的低溫,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殺蟲劑”,可大量殺死潛伏在土中過冬的害蟲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減輕來年的病蟲害。據各地農技站調查數據顯示,凡大雪封冬之年,農藥可節省60%以上。
寒潮還可帶來風資源。科學家認為,風是一種無污染的寶貴動力資源。舉世矚目的日本宮古島風能發電站,寒潮期的發電效率是平時的1.5倍。
其東西長度可達幾百千米到幾千千米,但其厚度一般只有二三千米。寒潮的移動速度為每小時幾萬米,與火車的速度差不多。影響我國的寒潮大致有三條路線:一條是西路。這是影響我國時間最早、次數最多的一條路線。強冷空氣自北極出發,經西伯利亞西部南下,進入我國新疆,然後沿河西走廊,侵入華北、中原,直到華南甚至西南地區。第二條是中路。強冷空氣從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一帶,經過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進入華北直到東南沿海地區。第三條是東路。冷空氣從西伯利亞東北部南下,有時經過我國東北,有時經過日本海、朝鮮半島,侵入我國東部沿海一帶。從這條路線南下的寒潮主力偏東,勢力一般都不很強,次數也不算多。
寒潮爆發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具有不同的特點。在西北沙漠和黃土高原,表現為大風少雪,極易引發沙塵暴天氣。在內蒙古草原則為大風、吹雪和低溫天氣。在華北、黃淮地區,寒潮襲來常常風雪交加。在東北表現為更猛烈的大風、大雪,降雪量為全國之冠。在江南常伴隨著寒風苦雨。
應加強天氣預報,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1、當氣溫發生驟降時,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別是要注意手、臉的保暖。
2、關好門窗,固緊室外搭建物。
3、外出當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別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對氣溫變化敏感的人群盡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
6、提防煤氣中毒,尤其是採用煤爐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
反氣旋
大氣中有類似江河裡的渦旋運動,有順時針方向和反時針方向旋轉運動兩種:氣旋和反氣旋,都是大氣中大型的水平渦旋運動。氣旋,在北半球,空氣是反時針方向運動,中心氣壓最低,逐漸向外遞增,空氣不斷流入中心,形成上升氣流,也稱低氣壓。它的直徑:小的有幾十公里,大的有幾千公里。氣旋影響時常常出現陰雨天氣和大風等。
大氣中存在著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渦旋,它們有的逆時針旋轉,有的順時針旋轉,其中大型的水平渦旋,我們分別稱為氣旋和反氣旋,即低壓和高壓。
反氣旋
反氣旋:反氣旋又稱高氣壓。氣旋和反氣旋是一個系統的兩個方面。
江淮氣旋:是指出現在江淮地區的氣旋。
東北氣旋:又稱東北低壓。活動於我國東北地區的氣旋。是影響我國的重要天氣系統之一。
鋒面氣旋:亦稱極鋒氣旋、波動氣旋、斜壓氣旋。產生於溫帶極鋒發展中的波動上強烈斜壓性氣旋。我國有由鋒面進入低壓槽、淺低壓或颱風后發展成為鋒面氣旋的。
冷渦:冷性低渦的簡稱。中心冷於四周的渦,其強度隨高度的增加而增強。
東北冷渦:活動於我國東北地區或其附近的高空大型冷渦。它是能夠維持3-4天或更長時間的深厚系統。
西南低渦:亦簡稱西南渦。在西藏高原及西南地區特殊地形和一定環流共同作用下,產生於我國西南地區低空的一種淺薄低渦。
反氣旋的強度
反氣旋的強弱不一。它的強度可以用其最大風速來度量:最大風速大的表示強,最大風速小的表示弱。在強的反氣旋中,地面最大風速為20一30米/秒。
反氣旋的中心氣壓值常用來表示它們的強度。地面反氣旋的中心氣壓值一般為1020一l030毫巴,冬季寒潮高壓最強的曾達1078.9毫巴以上。
反氣旋的分類
反氣旋的分類方法比較多,按其生成的地理位置,反氣旋可分為溫帶反氣旋、副熱帶反氣旋和極地反氣旋。
按照結構的不同,反氣旋可分為冷性反氣旋(或冷高壓)和暖性反氣旋(或暖高壓)。
氣旋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同類型的氣旋和反氣旋;在一定條件下會互相轉化。如鋒面氣旋可因一定條件轉化為無鋒面氣旋(冷渦),無鋒面氣旋(熱低壓)可因一定條件轉化為鋒面氣旋;冷性反氣旋也可轉化為暖性反氣旋。氣旋、反氣旋都應看作是有條件的、可變動的、互相轉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