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麥冬

涪城麥冬

涪城麥冬,四川省三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涪城麥冬又名“川麥冬”、“綿麥冬”,具有益精強陰、解煩止咳、美顏悅膚、退虛熱、定咳嗽等功能,是純天然的保健、滋補珍品。

麥冬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塊根,塊根呈紡錘形,顆粒肥大,兩端略尖、中柱細小。表面淡黃白色,有光澤,細縱紋。斷面乳白色、半透明、質柔韌。氣香,嚼之發粘,甘、微苦、微寒。

2006年05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涪城麥冬”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20年7月24日,涪城麥冬獲首批中國100個地理標誌受歐盟保護的產品。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涪城麥冬
涪城麥冬
麥冬又名沿階草、書帶草、麥門冬,為百合科沿階草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鬚根較粗壯,根的頂端或中部常膨大成為紡錘狀肉質小塊。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縱紋。質柔韌,斷面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氣微香,味甘、微苦。

藥用價值

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約成書於西漢以前的《神農本草經》把藥物依其治療效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三大類,名為三品,即上、中、下三品。上品是無毒的、具有補養作用的藥物,可以久服,使人延年益壽。也就是可以食用。《神農本草經》上經(上品)草:“麥門冬,味甘平。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生川穀及堤阪。”
清陳修圓著《神農本草經讀》解:“凡上品,俱是尋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葯,故神農另提出‘久服’二字……凡上品之葯,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
涪城麥冬是中國傳統的葯食兩用藥材,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消火的功效,是中藥材中滋陰生津的要葯,有“涪城麥冬千金寶,本草遺株萬國珍”之說。麥冬的藥用價值很廣,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於肺燥乾咳,虛勞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白喉。
涪城麥冬
涪城麥冬
涪城麥冬含氨基酸、三種以上寡糖和一種以上中性多糖、九種以上高異黃酮類化合物及葡萄糖甙、七種以上甾體皂甙和維生素A、B、C、D等30餘種對人體有益的化合物。具有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涼血止血、美顏益膚、強身健體等功效。入葯可治病,入茶可防疾和產、美顏益膚。還可深度加工配伍針劑、飲片、飲品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生活的需要。

產地環境


因受氣候、溫度、土質、加工技術的影響,各地所產麥冬品質各有差異,《中國藥典》記載,位於東經104°56′、北緯31°15′所產麥冬品質最高。
涪城麥冬產區分佈於四川涪江流域和長江嘉陵江交匯的三角地帶,位於海拔450米至550米的涪江沿岸,地下水位在50厘米以下的Ⅰ、Ⅱ級階地,酸鹼度為中性或微鹼性(pH值7.0至8.0)潮濕沙泥土壤,水源充足、灌(排)水方便、土質肥沃、土壤耕作土層≥20厘米,有機質含量≥1.3%。非常適宜於麥冬的生長生產。

歷史淵源


涪城麥冬是中國名貴傳統中藥材之一,已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
涪城麥冬名字的由來,是因西蜀古都涪城縣曾建於今涪江流域三台境內,元末明初,當地人民培育野生麥冬為家麥冬,故得名“涪城麥冬”,又名“川麥冬”、“綿麥冬”。
明嘉靖《潼川志》(1522年—1566年)抄本卷五賦役志·物產谷·葯中羅列出潼川產的33種中藥材,其中就有麥冬。據《中國常用中藥材》,《四川省醫藥衛生志》《三台縣誌》記載:早在明弘治三年(1502年)《本草品彙精要》中,即有記載。
清乾隆《潼川府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刻本)卷三、土地部三載:麥冬又名“麥門冬、禹餘糧、禹韭、階前草。肥地叢生,葉尺余,四季不凋,有須者,根如蓮珠。形古人,惟用野生。後世多是種蒔(移植、栽種)並采根為果,陶宏景稱為斷殺,要葯,固有餘糧之名,潼產有甘、苦二種,亦近年始見之。”
清嘉慶《三台縣誌》(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刻本)卷八物產志:麥門冬,禹韭、階前草,葉青如韭,肥地叢生長,四季不凋,為四川著名川產地道藥材之一。
民國《三台縣誌》(民國二十年1931年鉛印本)卷十三食貨志二·藥材類:麥門冬,《圖經雲》:虋mén冬《說文》冬草之茂,曰虋根。《爾雅翼雲》:齊名愛韭,秦名烏韭,楚名馬韭,越名羊韭,皆因其葉似韭也。邑張月鄉(今蘆溪鎮)沙土出產,以此為大宗。

生產情況


1940年,三台縣涪城麥冬總產6400公斤。
1949年,涪城麥冬種植面積273畝,單產115公斤,總產2.73萬公斤。
涪城麥冬
涪城麥冬
1958年,涪城麥冬種植面積2600畝,單產75.5公斤,總產19.65萬公斤。
1978年,涪城麥冬種植面積5400畝,單產58.4公斤,總產31.55萬公斤。
1985年,涪城麥冬種植面積5772畝,總產達50萬公斤。
1987年,涪城麥冬種植面積6928畝,單產47.2公斤,總產32.68萬公斤。
2005年,涪城麥冬總產達到523萬公斤。
2006年,獲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后,三台縣涪城麥冬常年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產量近7500噸,出口佔中國麥冬出口量的50%以上,佔全縣種植業產值30%左右,佔四川省麥冬總產量80%左右。
2011年,三台縣涪城麥冬產值達到10.8億,出口1500萬元。
2015年,三台涪城麥冬種植面積達4.14萬畝,總產1.04萬噸,總產值5.18億元。新建麥冬基地1.54萬畝,改建麥冬基地2.6萬畝,超規劃新建基地0.64萬畝。
2017年,涪城麥冬年均產量達1.2萬噸,佔中國麥冬總產量的70%以上,出口量的80%。

產品榮譽


涪城麥冬先後榮獲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四川十佳地理標誌農產品”等稱號。
2008年,涪城麥冬被評為四川名特產和四川名牌農產品。
2009年10月,涪城麥冬順利通過“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考核驗收,同時獲得“四川省精品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稱號。
涪城麥冬
涪城麥冬
2011年,花園鎮麥冬現代農業萬畝示範區、靈興鎮麥冬現代農業萬畝示範區等3個現代農業萬畝示範區被四川省農業廳首批命名為現代農業萬畝示範區。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涪城麥冬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四川省三台縣人民政府《關於劃定涪城麥冬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地域範圍的建議》(三府發[2005]129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四川省三台縣永明鎮、花園鎮、蘆溪鎮、老馬鄉、劉營鎮、里程鄉、爭勝鄉、靈興鎮、新德鎮等9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源
為百合科沿階草屬植物麥冬。
涪城麥冬
涪城麥冬
(二)立地條件
海拔450米至550米的涪江沿岸地下水位在50厘米以下的Ⅰ、Ⅱ級階地、酸鹼度為中性或微鹼性(pH值7.0至8.0)潮濕沙泥土壤,且近水源、灌(排)水方便、土質肥沃、土壤耕作土層≥20厘米,有機質含量≥1.3%。
(三)栽培
1.種苗選擇:在麥冬採收時,選擇顏色深綠而健壯的植株作為種苗。
2.播種:每年4月5日至20日,用麥冬專用工具在平地開溝,將種苗垂直栽在溝內,覆蓋細土,保持土面平整、苗正而穩固。每畝可栽種6至7萬株,每株為1至3櫱,株行距10厘米×10厘米,或行距12厘米至13厘米、株距8厘米至9厘米,栽植深度3厘米至4厘米。
3.管理措施:栽后及時補全苗,除雜草,中耕鬆土,科學施肥,綜合防治病蟲,保持土壤不漬水、不幹裂。宜與玉米、大蒜間作;與水稻、蔬菜、馬鈴薯、油菜輪作,切忌連作。
(四)採收及包裝
生長期約12個月,選擇栽后第2年3月底至4月中旬晴好天氣採收。將採收的麥冬塊根置於清(流)水中淘洗乾淨即為鮮麥冬,把鮮麥冬曬乾、篩選、分級、包裝、貯存。
(五)質量特色
1.感觀特色:塊根呈紡綞形,顆粒肥大,長1.5厘米至3.5厘米,直徑0.3厘米至0.7厘米,兩端略尖、中柱細小。表面淡黃白色,有光澤、細縱紋。斷面乳白色、半透明、質柔韌。氣香,嚼之發粘,甘、微苦、微寒。
2.理化指標:水份≤18%;浸出物≥60%。

專用標誌使用

涪城麥冬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三台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所獲榮譽


2020年7月24日,入選首批中國100個地理標誌受歐盟保護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