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物學會

中國植物學會

中國徠植物學會是全國植物學科技工作者自願結合,依法登記成立的公益性,學術性和全國性的非營利法人社會組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下屬的群眾性學術團體。

中國植物學會成立於1933年,至2013年,共召開十五屆會員代表大會。

發展歷史


1933年,中國植物學會成立當時會員有105人。1934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有相當的學術活動,之後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的13年裡學會活動減少。
1949年7月,中國植物學會在北京大學理學院舉行第五屆植物學會年會,當時全國會員發展到500餘人。
1951年7月,中國植物學會在北京舉行第六屆年會。
往屆年會
往屆年會
1963年10月,中國植物學會在北京舉行植物學會30周年年會(第七屆)。三年之後,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植物學會工作因此中斷活動12年。
1978年,中國植物學會恢復了活動,除組織各種類型的學術活動外,中國植物學會在中國植物學科發展戰略,編纂植物學文獻,全國性學術刊物的編輯與發行,以及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組織與管理工作。
1983年10月1日至6日,中國植物學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五十周年年會在山西省太原市召開。
1988年10月20-23日,中國植物學會在四川成都舉行了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暨55周年學術年會
1993年10月13-16日,中國植物學會第十一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六十周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
1998年12月4-7日,中國植物學會第十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65周年學術年會在深圳市召開。
2003年10月10日至13日,中國植物學會第十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七十周年學術年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開。
2008年7月12日至15日,中國植物學會第十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七十五周年學術年會在甘肅省蘭州市隆重召開。
2013年10月13日至16日,中國植物學會第十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八十周年學術年會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

組織體系


機構設置

• 最高權力機構
中國植物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
會徠員代表大會的職權是:(一)制定和修改章程;(二)選舉和罷免理事;(三)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四)制定和修改會費標準;(五)決定終止事宜;(六)決定其他重大事宜。
• 執行機構
中國植物學會設立常務理事會。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閉會期間領導學會開展日常工作,對會員代表大會負責。
理事會的職權是:(一)執行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二)選舉和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常務理事;(三)籌備召開會員代表大會;(四)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五)決定會員的吸收或除名;(六)決定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的設立、變更和註銷;(七)決定副秘書長、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八)領導學會各機構開展工作;(九)制定內部管理制度;(十)決定名譽職務的設立及人選;(十一)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據2018年5月學會官網顯示,中國植物學會第十五屆理事會由111名理事組成,其中常務理事35名。
• 下設機構、地方團體
據2018年5月學會官網顯示,中國植物學會下設9個專業委員會和5個分會以及6個工作委員會,在全國29個省、市及自治區設立了地方性的植物學會專業團體。
專業委員會:植物分類與系統進化專業委員會、植物生態學專業委員會、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學專業委員會、植物細胞生物學專業委員會、植物結構與生殖生物學專業委員會、植物化學及資源學專業委員會、苔蘚專業委員會、藥用植物及中藥專業委員會、種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委員會
分會:古植物學分會、植物園分會、蘇鐵分會、蘭花分會、民族植物學分會
工作委員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學術工作委員會、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外事工作委員會、科普及教育工作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
各省、市、自治區植物學會
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甘肅省
天津市江蘇省湖南省海南省
河北省河南省廣東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山西省安徽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
遼寧省福建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
浙江省江西省貴州省重慶市
吉林省山東省雲南省青海省
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 

組織會員

中國植物學會的會員為個人會員,學會會員分為普通會員、高級會員、榮譽會員。另外凡在學術上有較高成績,對中國友好,並願意與學會交流和合作的外籍專家、學者,經學會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並報業務主管單位備案后可吸收為外籍會員。
據2018年5月學會官網顯示,中國植物學會擁有會員近15000人。

業務資產

• 業務範圍
(一)積極開展植物科學的學術交流,有重點地組織科研、教學的學術討論和科學考察,促進科學發展,推動自主創新;
(二)編輯、出版、發行植物學書籍報刊及相關的音像製品;
(三)弘揚科學精神,普及植物學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推廣先進植物科學技術,向社會提供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開展青少年科普及教育活動;
(四)組織植物學科技工作者參與國家有關植物科技政策、科技發展戰略的科學決策,對國家經濟建設中有關植物科技的重大決策進行科學論證和科技諮詢;
(五)發現並推薦人才,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表彰鼓勵在植物科技活動中取得優秀成績的會員和科技工作者;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
(六)經常向有關部門反映植物學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正當呼聲,維護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七)積極開展植物學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加強同國外的植物學學術團體和植物學工作者的友好聯繫;
(八)舉辦各種培訓班、講習班或進修班,傳播植物學知識和先進技術,努力提高會員的學術水平;
(九)舉辦為植物學工作者服務的各種事業活動。
• 資產經費
中國植物學會經費來源:(一)會費;(二)單位、團體及個人的資助和捐贈;(三)政府資助;(四)在核准的業務範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五)利息;(六)其他合法收入。

建設成就


學術活動

• 學術交流
在學術交流方面,中國植物學會通過舉辦各類中國國內外的學術活動,為中國植物科學工作者與國內外同行之間的學術交流,了解中國國內外植物科學研究進展,促進中國植物科學研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2017年7月23-29日在,由中國植物學會和深圳市政府共同舉辦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國際植物學大會是由國際植物學會和菌物學會聯合會授權舉辦的植物科學大會,涵蓋了植物科學領域所有分支學科,是全球植物科學領域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學術會議。國際植物學大會每6年舉辦一次,全面展示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植物科學研究領域多學科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台。修訂《藻類、菌物及植物國際命名法規》是國際植物學大會的另一重要功能。
• 編纂植物學文獻
在編纂植物學文獻方面,中國植物學會為《中國植物志》、《中國經濟植物志》、《中國植物學史》等巨著的編寫和出版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植物志》獲得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學術期刊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IPB)》(《植物學報》英文版)被CA化學文摘(美)(2014)、SCI科學引文索引(美)(2016)、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收錄,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
雜誌集錦
雜誌集錦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JSE)》被SCI科學引文索引(美)(2016)、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收錄,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JPE)》是中國植物學會、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Oxford Univer- sity Press(OUP)合作出版的一本反映植物生態學領域及相關交叉學科最新研究進展的全英文期刊,是中國植物學會、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Oxford Univer- sity Press (OUP)合作出版的一本反映植物生態學領域及相關交叉學科最新研究進展的全英文期刊。
《植物生態學報》被CA化學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收錄,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植物學報》被CA化學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收錄,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生物多樣性》被CA化學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收錄,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被CA化學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3)、Pж(AJ)文摘雜誌(俄)(2014)收錄,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生命世界》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
《生物學通報》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8年版)。

人才培養


獎項設置

中國植物學會通過舉辦“青年學術研討會”和“評選中國青年科技獎”等活動,表彰和鼓勵優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 深圳國際植物科學獎
2017年5月,由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IBC 2017)組委會發起,中國植物學會、深圳市植物學會和深圳市鐵漢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設立了“深圳國際植物科學獎”,該科學獎旨在全球範圍內遴選出為植物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進行獎勵。
• 中國植物園終身成就獎
中國植物園終身成就獎是為表彰熱愛植物園事業,對多年來一直奮戰在中國植物園建設管理和科研崗位,為中國植物園事業做出突出貢獻並付出畢生精力的植物園工作者而設立的,由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組織評選。

競賽項目

• 青少年生物競賽
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冬令營選拔是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領導,國家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由中國動物學會和中國植物學會聯合主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校高中學生自願參加的群眾性生物學科競賽活動,目的是加強中學生物學教學,提高生物學教學水平;促進中學生生物學課外活動;向青少年普及生物學知識;提高青少年的生命科學素養;為參加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以下簡稱國際生物學奧賽)做準備的中學學科競賽活動。
• 中國民族植物學大會
“首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與產業發展研討會”於2002年10月在浙江杭州召開,主題是“民族植物學與天然產物研究開發”。
“第二屆中國民族植物學研討會暨首屆亞太地區民族植物學論壇”於2004年8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召開,主題是“民族植物學與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
“第三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亞太地區民族植物學論壇”於2006年11月在江蘇南京召開,主題為“民族植物學和藥用植物”。
第四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亞太地區民族植物學論壇”於2008年8月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主題是“民族植物學和農業生物多樣性”。
“第五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亞太地區民族植物學論壇”於2010年9月10-13日在首都北京召開,會議主題是“民族植物學發展與傳統知識保護”。
“第六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亞太地區民族植物學論壇”於2012年8月5-7日在寧夏銀川召開,會議主題是“民族植物學與民族藥學”。
“第七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亞太地區民族植物學論壇”於2014年10月20-22日在廣西桂林召開,會議主題是“民族植物學與種質資源”。
2016年7月16-18日“第八屆中國民族植物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七屆亞太地區民族植物學論壇”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會議主題是“民族植物學與生態文明建設”。
• 學術研討會
中國植物學會舉辦了全國植物結構與生殖生物學學術研討會、植物生態學學術研討會、生物學基礎教育研討會、全國藥用植物及植物藥學術研討會、全國種子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前沿研討會、全國植物蛋白質研究大會、全國系統與進化植物學研討會、青年學術研討會、蘭花文化研討會等學術研討會。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會徽與文字
會徽與文字

學會宗旨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團結和組織廣大植物學工作者,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促進植物學科學技術的普及、繁榮與發展,促進植物學人才的成長與提高,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維護植物學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為會員和植物學工作者服務。
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貫徹國家科學技術工作基本方針,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奉獻、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
堅持民主辦會原則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工作方針。

學會領導


現任領導

中國植物學會第十五屆理事會領導
職務姓名
名譽理事長洪德元、匡廷雲許智宏、張新時、周俊
理事長武維華
副理事長安黎哲、種康、葛頌、黃宏文、李德銖、朱玉賢
秘書長葛頌
副秘書長程佑發、董鳴、韓生成、饒廣遠、王曉明、蔡瑞娜(專職) 

歷任領導

屆次時間理事長秘書長
第一屆1933年8月----
第二屆1934年8月胡先驌--
第三屆1935年8月陳煥鏞--
第四屆1936年8月戴芳瀾--
第五屆1949年7月張景鉞--
第六屆1951年7月錢崇澍--
第七屆1963年10月錢崇澍林鎔
第八屆1978年10月湯佩松俞德浚
第九屆1983年8月湯佩松錢迎倩
第十屆1988年10月王伏雄路安民
第十一屆1993年10月張新時匡廷雲
第十二屆1998年12月匡廷雲葉和春
第十三屆2003年10月韓興國盧從明
第十四屆2008年7月洪德元葛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