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裂葉野葛

豆科草葛屬植物

三裂葉野葛(拉丁學名:Neustanthus phaseoloides)性狀特徵草質藤本。莖纖細,被黃褐色開展長硬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基著,卵狀披針形,小葉寬卵形、菱形或卵狀菱形,全緣或3裂,上面綠色,被緊貼長硬毛,下麵灰綠色,密被白色長硬毛。總狀花序單生,中部以上有花,苞片被長硬毛,花具短梗,萼鍾狀,被緊貼長硬毛,下部裂齒與萼管等長,頂端剛毛狀。花冠淺藍色或淡紫色。子房線形。莢果近圓柱形,種子長橢圓形。

產中國雲南、廣東、海南、廣西和浙江。生於山地、丘陵的灌叢中。印度、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亦有分佈。該種可作覆蓋植物、飼料和綠肥作物。

形態特徵


草質藤本。莖纖細,長2-4米,被褐黃色、開展的長硬毛。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基著,卵狀披針形,長3-5毫米;小托葉線形,長2-3毫米;小葉寬卵形、菱形或卵狀菱形,頂生小葉較寬,長6-10厘米,寬4.5-9厘米,側生的較小,偏斜,全緣或3裂,上面綠色,被緊貼的長硬毛,下麵灰綠色,密被白色長硬毛。
總狀花序單生,長8-15厘米或更長,中部以上有花;苞片和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3-4毫米,被長硬毛;花具短梗,聚生於稍疏離的節上;萼鍾狀,長約6毫米,被緊貼的長硬毛,下部的裂齒與萼管等長而頂端呈剛毛狀,其餘的裂齒三角形,比萼管短;花冠淺藍色或淡紫色,旗瓣近圓形,長8-12毫米,基部有小片狀、直立的附屬體及2枚內彎的耳,翼瓣倒卵狀長橢圓形,稍較龍骨瓣為長,基部一側有寬而圓的耳,具纖細而長的瓣柄,龍骨瓣鐮刀狀,頂端具短喙,基部截形,具瓣柄;子房線形,略被毛。
莢果近圓柱狀,長5-8厘米,直徑約4毫米,初時稍被緊貼的長硬毛,后近無毛,果瓣開裂后扭曲;種子長橢圓形,兩端近截平,長4毫米。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丘陵的灌叢中。

分佈範圍


產中國雲南、廣東、海南、廣西和浙江。印度、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亦有分佈。

主要價值


用途
該種可作覆蓋植物、飼料和綠肥作物。
藥用
根、花:甘、辛,平。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發麻疹,解毒。

繁殖方法


在濕潤條件下,三裂葉野葛藤莖節與土壤接觸極易生根,生產中採用壓條繁殖可迅速獲得大批優質種苗。壓條繁殖一般選擇多雨季節,將三裂葉野葛藤莖蔓拉直,每隔50厘米挖一土坑或直接挖一淺溝將莖蔓葉節處置於坑(溝)內覆土;也可在三裂葉野葛藤自然生長狀態下,原地進行壓條繁殖,壓條時只需於節上覆土5-6厘米,待莖節處長出新根和抽梢后與母株斷離;壓條繁殖一般以大小適中的2年生老莖段較為適宜。
扦插
嫩枝扦插:在6-7月份用當年生嫩莖扦插,插條長6厘米,中間帶有芽節,水平置於溝內,覆土3厘米左右,保留節位處葉片並露於地表,以維持嫩莖生長生根。
硬枝扦插:常於秋季落葉后選取當年健壯莖條保存在地窖中,次年3月從這些枝條中截取具有兩個芽節的莖段作為插條,插入苗床或營養杯中。苗床用農用薄膜蓋好保溫保濕,根據苗木生長狀況適時灌水,中耕除草並及時噴葯防治病蟲害,在移栽前l天施1次稀薄人畜糞水或者尿素,育苗期以45天為宜;管理得當成活率可達80%以上。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地:人工栽培三裂葉野葛要獲得高產,首先要選好地。三裂葉野葛適應性強,對選地條件要求不嚴,就是在瘠薄的沙石地也能生長,但以土層深厚、肥沃的沙質紅壤生長最優,可利用紅薯地改種。因此,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層厚度80厘米以上)、坡度在25度以下、排水良好的山坡地、旱田地,選擇土層較厚且排水好的沙壤地種植。不宜選擇低洼積水的田地來栽培三裂葉野葛。
整地:整地方式有挖穴整地與挖壕溝整地兩種。挖穴整地比較簡便,容易操作,省時省工。挖穴前必須清除山場雜木、雜灌草,全墾鬆土15厘米深,然後做1-1.5米寬的水平條帶,再在條帶中挖60厘米見方的洞穴,洞穴間距按種植的密度而定,一般為1.5米左右。挖壕溝整地比較花時間,但以後除草、鬆土、採挖三裂葉野葛根等比較容易,可密植,產量高。挖溝前,同樣必須清除山場的雜灌,全墾鬆土清除雜草,然後依照地形,沿等高線挖壕溝,規格為寬、深各80厘米,長度為自然長,溝距為1米。在整地時,與紅薯壟一樣,壟寬60-70厘米為宜,壟長以土地操作方便而定。洞穴整地,每洞施人畜糞水或家畜糞便15千克,或施塘泥25千克。壕溝整地,每溝底放一層薄稻草,灑一些石灰粉,以利土壤疏鬆透氣,在挖出的表、心土上施入人畜糞水或家畜糞便,每公頃約75000千克,肥料要施放均勻,以便表土回填時底肥與表、心土充分混合。
移栽定植
三裂葉野葛苗定植期,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有較大差異。一般要求地表溫度在9-10℃時即可定植;移苗定植最好選擇陰雨天或下午4時後進行。在整理好的床土面上,按行距約1.5米,株距65厘米的規格,順床挖穴,每公頃定植三裂葉野葛苗6000-7500株。三裂葉野葛苗定植后,應及時澆定根水1次,以利於成活。如果氣候乾旱無雨,還要再澆2次或3次水。若是定植后雨水過多,則要及時排淤防澇,以防爛根,影響定植苗的成活。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三裂葉野葛苗前期生長緩慢,雜草對三裂葉野葛苗生長具有很大影響,因此,除草一般應及早進行,中耕要求淺耕,只將土壤表層疏鬆即可;同時,考慮到化學農藥及除草劑對中藥質量的負面影響,應以人工除草為主,少用或不用化學農藥。
水肥管理:3-5月份為生長前期,主要是促苗、修枝和打頂。當移栽苗回青進入正常生長后,每株只選留1-2條蔓生長,然後施1次淡的人畜糞水或者每公頃用112.5千克尿素對水淋施;待苗長到35厘米長左右時立支架綁縛;長到1.2-1.5米時打頂,並結合除草每公頃再施用60-75千克的複合肥,以促進三裂葉野葛苗生長。6-8月份是生長中期,主要以疏根為主,結合培土培肥。當三裂葉野葛苗的葉片顏色由淡綠色轉為深綠色,塊根開始膨大至拇指大小時,根中開始積累澱粉;在6月底至7月初疏根埋根,具體方法是挖開根部土壤,選留2-3條較粗壯的根,剪除其餘的細根,然後覆土。9-12月份是生長後期,主要以保葉,防漬為主。最後土次施肥應在9月份進行,以淡的人畜糞水淋施或作根外施肥,10月份可進行1-2次除草鬆土,但不宜灌水,施肥;如雨水過多,需挖溝排水以防止塊根腐爛。

病蟲防治


病害
三裂葉野葛的適應性較強,人工栽培時病蟲害較少發生,常見病害為霜霉病,危害葉片,發病後葉面生有不規則的褐色病斑,葉背有灰色霉狀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可致植株枯死。防治方法:清除病株殘葉集中燒毀或深埋;發病初期用58%的瑞霉錳鋅可濕性粉劑或40%霜疫靈300倍液或70%百菌清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蟲害
危害三裂葉野葛的害蟲主要有蟎類、地老虎蠐螬等。
蟎類:主要危害植株的葉片,由下部葉片向上部蔓延,吸取新芽和葉片的養分,使葉片變色。防治方法:從葉面洒水,沖洗蟎類;危害嚴重者應立即移開,去除病株;適時輪作;蟲害發生期用低毒的農藥進行葉面噴施,如馬拉松50%乳油,殺螟松50%乳油和三氯殺蟎醇20%乳油的1000-2000倍噴殺即可。
地老虎:常從地面咬斷幼苗或咬食未出土的幼芽,造成缺苗斷株。防治方法:及時除草,減少產卵場所;利用幼蟲食雜草的習性,在苗圃地中用新鮮雜草每隔一定距離放置一堆,於每日或隔日清晨翻草捕殺;用90%晶體敵百蟲0.5千克加水2.5-5千克拌鮮草50千克配成毒餌,堆放在苗行間,誘殺幼蟲;利用成蟲趨光性,于田間架設黑光燈誘殺成蟲。
蠐螬:為金龜子幼蟲。通常於8-9月發病。幼蟲在土壤中危害三裂葉野葛根部,受害植株葉色變黃,嚴重時植株逐漸枯死。防治方法:蟲害發生初期可用90%晶體敵百蟲200倍液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