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變性是細胞漿內甘油三酯(中性脂肪)的蓄積稱為脂肪變或脂肪變性。常因營養障礙、感染、中毒和缺氧等引起。多發生於代謝旺盛、耗氧多的組織,如肝細胞、心肌纖維、腎小管上皮等。光鏡下,於切片中,脂滴表現為大小不等的近圓形空泡(因製作組織切片時脂肪被有機溶劑溶解所致),可疑脂肪變性時應進行脂肪特殊染色加以證實。電鏡下,細胞胞漿內的脂肪表現為脂肪小體,進而融合成脂滴。消除病因后,變性的細胞仍可恢復正常結構,嚴重脂肪變性的細胞常可發展為壞死。
肉眼觀:輕度脂肪變時,受累器官無明顯變化。隨病情加重,脂肪變的器官體積增大,淡黃色,邊緣圓鈍,切面有油膩感。
光鏡下,脂肪變的細胞質中出現大小不等的脂滴,大者可將
細胞核擠於一側。在
石蠟切片中,脂滴因被酒精、二甲苯等脂溶劑所溶解,故呈空泡狀,有時不易與水泡變性相區別。需要採用冰凍切片及蘇丹III、蘇丹黑B或鋨酸作脂肪染色方可顯示;
蘇丹III染色時脂滴為橘紅色,蘇丹黑染色或鋨酸染色時脂滴為黑色。
電鏡下,脂滴為電子密度較高、有界膜包繞的圓形小體,稱為脂質小體。小脂滴可融合為大脂滴,失去界膜包繞而遊離於胞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