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水寺

人文景觀

聖水寺位於鄭州西南12公里處--新密市白寨鎮楊樹崗村聖水峪,,該寺有著美麗的傳說和悠久的文化。

從S316公路(鄭密公路)劉家門車站沿柏油路西行2公里多,就到了聖水寺所在的聖水峪。“峪”就是山谷的意思,因此處位於溝底,有一潭池水出沒無常,古人認為是有仙氣所在的緣故,因此稱為“聖水峪”。周圍峰壑並錯,樹木蔥鬱,青草野花滿坡,鳥叫蟲鳴不絕,九個突出的峰尖似九條龍保護著聖水寺,所以當地人又稱此處為“九龍嘴”。

聖水池深10米有餘,闊2米見方,裡面是自然形成的石穴,外面由凹凸不平的黑青色石頭壘砌而成,翻滾而出的池水漫過池口的石頭,向西北悠悠流雲——據鄭州市地方志記載:賈魯河發源於密縣白寨聖水峪。

建設背景


聖水寺[新密白寨聖水寺]
聖水寺[新密白寨聖水寺]
聖水池池水出沒無常,神奇難解。水大時可以行船,傳說宋朝時運糧的官船從這裡可以直達都城汴梁;池水在下流還可以打動石磨,二七區馬寨鎮的石磨村就因此而得名。但是池水每隔數年就會突然乾涸,不知什麼時候又會突然冒出。更讓人稀奇的是,冬天池水熱氣騰騰,夏季涼氣襲人,還會有小魚在水面流動,但卻不會隨流水跑到池外。

文化活動


傳說

奇妙的池水也生出了許多美麗的傳說。當地人傳說此池直通海底的龍宮,說浮遊的魚兒就是龍宮的衛士;還說清代時池中曾漂出很多海菜,被寺院中的人撈去食用。
關於池水的傳說可能是善良的人們期待的美好故事,但聖水寺卻是有確切記載的。聖水寺位於聖水池北,建於盛唐(一說北魏)時期,曾於宋、元時期和明嘉慶十三年、清順治九年、康熙四十四年、乾隆十一年、道光二年多次重修。據現存石碑記載:昔日寺院有大雄寶殿、塔院、禪房、僧舍等,可見當時僧眾雲集,規模浩大。

佛教活動

改革開放后,當地信眾重修了聖水寺,並經上級批准開放為新密市第一家佛教活動場所。這也是鄭州近郊距市區最近的一家佛教活動場所。聖水峪美麗的風光和動人的傳說,以及聖水寺悠久的文化,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官宦顯貴到此晉拜遊玩。清朝鄭州知府張暄、直隸鄭州正堂葉濟、修補府洪之霖、滎陽縣令徐本華等到過此處,清朝舉人、文林郎、奉政大夫李統一還親撰《聖水峪記》,盛讚聖水峪。如今更是香火旺盛,遊人不絕。
聖水寺[新密白寨聖水寺]
聖水寺[新密白寨聖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