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水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聖水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鄭縣聖水鎮,背依靈泉山,面對漢江,距漢中市10公里.建於明代嘉靖時(1552—1566)。

聖水寺,因有青、白、黃、烏、黑五泉環繞佛殿,取“五龍捧聖”之意,故名“聖水寺”。

主要景觀


聖水寺的龍泉與漢桂是景區的重要景觀。寺內外五龍聖泉星羅棋布,分青、白、黃、烏、黑,水的顏色各不相同。五泉天旱不涸,雨水溢,涌流不息,潤澤田禾。寺中桂樹相傳為西漢丞相蕭何親手所植,故名漢桂。
聖水寺,其顯著特點是每年開花三次,四至十餘瓣不等,呈黃、紅、白三色,每年中秋之際,桂花綻開,香飄數里,聞名遐邇。歷代不少官司紳雅士賞桂題詠抒懷,留下許多詩碑。寺前古柏擎天而立,寺后蒼松濃蔭蔽空。
原聖水寺院分為東、中、西三院,中為大雄寶殿,旁有龍王殿、白雲殿、娘娘殿、關聖殿,寺後山頂原建有望江樓,寺前山門為雙層樓閣,東山原建有棲鳳亭,為雙連亭,西山原有景邵亭和纘侯亭各一。整個寺院建築古樸典雅,規模宏偉壯觀,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為聖水寺題寫了寺名,鑲嵌於門樓之上。
聖水寺融宗教、文物古迹、自然景觀於一體,歷史悠久,景色秀麗,風光宜人。龍泉、漢桂、蒼板、翠柏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遊人為之神往,成為漢中城郊著名的風景旅遊區。主要景點有:漢中市市樹——漢桂、五龍泉、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舊址、聖水寺楹聯、碑刻等。
漢中市城東南7公里的南鄭縣聖水寺,內有一棵最古老的桂花樹,相傳這棵桂花樹,是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的大臣蕭何親手栽植,故稱“漢桂”。可想而知,這座古剎年代之久遠!該樹主幹直徑2.32米,高13米,樹冠24.5米X18米,覆地面積400多平方米。經科學測定,樹齡在1840±350年。“這棵“漢桂”,花色金黃,每年開兩次花,主花期在農曆七八月份,第二次在農曆十月份。漢桂開花5—7瓣,比普通桂花多2—3瓣,花徑大,花期長,以秋季為盛。每次花期20—30天。盛花季節,飄香十里,芬芳馥郁,沁人心脾,有“桂香飄不歇,此趣誰能猜”的名句。桂樹旺盛挺拔,雄健壯觀,葉大濃綠,四季常青,有詩云:“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這裡桂花品種很多,有顆粒圓滿的籽桂、艷如黃金的金桂、潔白無瑕的銀桂、黃里透紅的丹桂、四季飄香的四季桂等。每值金秋,花團綿簇,飄香數里,如此意境,正如清人李清照的詩句所云:“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真是賞桂的好去處。
聖水寺
聖水寺

地理環境


聖水寺中有著名的五龍泉,分別為青、白、黃、黑、烏五色龍泉環繞寺院。五色泉水各有其用。唯獨有青、白兩泉富含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當地人稱為“聖水”,“聖水”之神奇,傳說常飲可得“雙胞胎”,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曾經專題報道“雙胞胎之鄉”。

歷史沿革


在抗戰期間,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第一分校遷來漢中,分校本部設於聖水寺內,蔣介石、李宗仁于右任國民黨要人均在此地駐蹕。為聖水寺人文歷史增添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