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位於浙江省天台縣城北22公里的天台山中,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所在,在崇山翠谷之中,一石橫跨天際,瀑布噴涌而下,“晝夜起風雷”,令歷代文人騷客為之傾倒,留下無數壯美詩篇,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近瀑布的古方廣寺為五百羅漢道場。中方廣寺是禪宗道場。

人文歷史


天台山是江南的一座名山,同時還是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
天台山以華頂為中心,四周群山像一片片 花瓣,圍繞在華頂四周。因此,天台山老遠看去,像一朵盛開的蓮花。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並不比其它瀑布壯觀,但它卻有自己的獨特之出:首先它有一條二丈左右的巨大石樑,橫跨在兩崖之間,那微微拱起的梁面,像一條匍伏的巨蟒。金溪和大興坑兩條溪水,左右而來,匯合於此。溪澗岩石坎坷不平,水流隨之層層折跌而下,每一次折跌,激起一陣雪白的水花,接著又往下折跌。這樣經過4次折跌后,溪流終於在陣陣白浪之中流到了石樑附近,聚集成一個巨大的雪浪團,向石樑衝激過來。一部分被打回,而大多數則從梁底穿過,墜入幾十丈深的幽谷之中,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石樑瀑布附近還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所題“第一奇觀”四字石刻、清末維新派領袖康有為的“石樑飛瀑”題刻,石樑腹部有郡守劉璈題的“前度又來”等。
天台山風景點無數,瀑布亦處處可見。清初詩人潘耒在其《華頂》一詩中,有“峰巒一一插霄漢,澗瀑處處奔虹雷”之句。然天台之最佳處,在於一瀑,這就是著名的石樑飛瀑了。
石樑飛瀑的美景在於浪花萬朵,似堆雪撒珠,終年不絕,故有“冰雪三千尺,風雷十二時”之說法。從中方廣寺沿山徑可達下方廣寺。此時再回望石樑飛瀑,景色又有變化了。只見石樑高掛入雲,飛瀑九天抖落,彷彿銀龍從天而降,正如一首詩中所描繪的那樣:
石橋處處足徜徉,尤妙探奇在下方。
飛瀑寺前晴亦雨,曇華雲際遠偏香。
一簾詩畫懸空壁,萬古風雷撼彼蒼。
我欲臥遊支枕看,第三松畔設藤床。
當年徐霞客從石樑俯視百丈深淵時,曾記載道:“余從樑上行,下瞰深淵,毛骨俱悚。”
石樑飛瀑的另外一個獨特之處,是有浙東的畫山秀水和附近城鄉繁華的襯托。天台山本身美景頗多,又是佛教勝地,所以,石樑飛瀑亦因此而更聞名遐邇。談到天台石樑飛瀑,不禁令人想起一首歌詠天台石樑飛瀑的長詩,這就是清代進士魏源的《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全詩如下: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
“雁湫之瀑煙蒼蒼,中條之瀑雷硠硠,匡廬之瀑浩浩如河江。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在石樑:如人側卧一肱張,力能撐開八萬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銀河霜。我來正值連朝 雨,兩崖逼束風愈怒。松濤一涌千萬蟲,奔泉沖奪遊人路。重岡四合如重成,震電萬車爭殷轔。汕頭草木思他徒,但有虎嘯蒼龍吟。須臾雨盡月華濕,月瀑更較雨瀑謐。
天台山除石樑飛瀑外,還有水珠簾瀑布及銅壺滴漏諸瀑。它們距石樑飛瀑3公里,各具特色。其中銅壺滴漏是天生的腹部膨大;口門狹小的大石,高約四五丈,青黑色的玄武岩渾然一體,恰似一把大銅壺,呼嘯而下落的水流,跌入翁內,如雷鳴一般,然後在形似壺嘴的岩隙中盤旋而出,直注入下面的碧潭內。
千山萬山惟一音,耳畔眾響皆休息。靜中疑是曲江濤,此則雲垂彼海立。我曾觀潮更觀瀑,浩然胸中兩儀塞。不以目視以耳聽,齋心三日鈞天瑟。造物貺我良不慳,所至江山縱奇特。山僧掉頭笑:‘休道雨瀑月瀑,那知冰瀑妙,破玉裂瓊凝不流,黑光中線空明窈。層冰積壓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前冰已裂后冰乘,一日玉山百頹倒。是時樵牧無聲游屐絕,老僧扶杖窮幽討,山中勝不傳山外,武陵難向漁郎道!’語罷月落山茫茫,但覺石樑之下煙蒼蒼,雷硠硠,挾以風雨浩浩如河江!”

主要景點


古下方廣寺

古下方廣寺
古下方廣寺
瀑底左側的古下方廣寺,為天台宗,茂林修竹,掩映其間,為佛教五百羅漢應真之所,現寺內供有五百羅漢雕像。下方廣寺是“五百羅漢應真寶地”,保存著東晉時期楠木雕刻、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鍍金五百羅漢像,彌足珍貴。
天台山是五百羅漢總道場,佛教典籍早有記載。
西域記》言:“佛言,震旦方廣聖寺,五百大阿羅漢居焉。”梁代慧皎的《高僧傳》更記載了五百羅漢在天台山顯靈感應的經過,言曇猷走過石樑橋,見五百羅漢“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狀,或卧坐之形,瞬息之間,變化萬千。”

中方廣寺

中方廣寺位於石樑橋側。寺內有明代天啟元年九門提督太監徐貴督造的銅亭,亭內雕有微型五百羅漢像,栩栩如生。此亭高約4尺,橫闊2 尺多,原本置於中方廣寺對面的石樑橋頭。據說,昔時中方廣寺僧人,一年四季每日均足穿草鞋,行過石樑到銅亭中進香,有小沙彌還能在石樑上翻筋斗、豎蜻蜓,叫人不敢想象。

曇華亭

曇華亭原系宋理宗年間丞相賈似道所建,歷時七百年,世事滄桑,不知幾度,曇華亭亦屢毀屢建。舊志載:曇華亭落成時,給五百羅漢供茶,發現茶甌中現朵朵曇花,並示“大士應供”四字。這就是曇華亭命名的由來。曇華亭上原有一副膾炙人口的長聯,曰: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唄聲,總合三百六十擊鐘鼓聲,無聲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道出此處意境,十分貼切。
殿前曇華亭,系南宋理宗時天台籍宰相賈似道初建。據說,亭子落成后,寺僧在供茶時,茶杯中出現異花倏然即逝,於是就命名為“曇華亭”。
1972年毀於火,1980年重修。

賞瀑亭

步上徐霞客觀瀑處的觀瀑亭,眼前豁然開朗,一瀑三折從天而降,一天然石樑橫架半空,蔚為壯觀。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
徐霞客曾在游山的歸途中駐足於仙筏橋上望石樑飛瀑,竟至流連忘返,連日間登高涉水的疲乏也忘得乾乾淨淨了。他說:“停足仙筏橋,觀石樑卧龍,飛瀑噴雪,幾不欲歸。”
其梁長約7米,梁面寬不盈尺,如蒼龍聳脊,橫亘在兩山峭壁上,巧奪天工,世間罕見。樑上金溪和大興坑溪在此匯合,飛流直下,形成落差30餘米、寬10餘米飛瀑。遇大雨滂沱,瀑水沖梁而過,水力飛瀉,聲若驚雷,極盡雄偉壯麗之致。古人有“冰雪三千丈,風雷十二時”之句來形容石樑飛瀑的壯觀。
石樑上游50米處,有瀑如龍尾,與形似蒼龍的石樑互為呼應,融為一體,猶如神龍掉尾,景觀奇特卓絕,令人遐想。

法華晨光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
從金溪、銀溪的交匯處向右折,沿銀溪向上游約200餘米處有巨石大印,上雕刻著“法華晨光”四字,這是一枚卓立在溪澗上、天然與人工巧妙結合的巨石大印,估計重量達數百噸,堪稱世界之最,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大印,現正準備申報“中國吉尼斯”紀錄。印體長約6米、印面邊長4米,上篆刻“法華晨光”四個大字。
“法華”指佛教天台宗經典《妙法蓮華經》,是大乘教義的集大成之作;“晨光”寓天台山最早沐浴大乘佛光,是天台宗的祖山。
巨印前,橫卧一石,可站十數人,石上布滿天然五彩雲紋,是難得一見的“彩雲石”,也是理想的“觀印台”。大印不遠處,六角仿古石亭翼然,名心心相印亭,既可釋為“用心賞印”,又可釋為“心上人心心相印”,含義雋永。

龍游澗

在銅壺滴漏下游數百米處,有一條長十餘米、寬尺余,上寬下狹的天然石澗,宛如游龍軀殼,逢水流湍急時,一噴數十米,如白龍躍空,蔚為壯觀,人稱“龍游澗”。

珠簾春水

澗旁一40餘米的瀑布貼崖下墜,如一匹白練掛於岩壁間,又似千萬串銀珠下掛,組成一張輕柔可卷的水珠簾。清名人齊召南稱“珠簾春水”。

銅壺滴漏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
離大印約100米處,有一形狀如壺的瀑布俗稱小銅壺,其狀與東邊的大銅壺極相似。
[銅壺滴漏]:石樑東行3.5公里,有一因地層裂陷而成的腹大口小的壺形瀑布,壺高15米,徑達7米,壺壁岩石光滑,呈古銅色。瀑水瀉落壺中,迴旋打轉,然後從形似壺嘴的岩隙中噴出,注入深淵,形成一泓碧潭,宛若古代計時工具“銅壺”之滴水,故名“銅壺滴漏”。

交通信息


自駕車線路

走杭甬高速到上虞後走上三高速,在天台出口下,大概需要2小時,從城區至石樑飛瀑大概還需要45分鐘,因為大部分是山路注意安全。
杭州方向:杭甬高速(“沽渚”出口)—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2小時)
上海方向:滬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出口)—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3.5小時)
江蘇、無錫、常州方向:蘇嘉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4.5小時)
南京方向:寧杭高速—杭甬高速(沽渚)—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4.5小時)
溫州方向:甬台溫高速(“三門”出口)—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1.5小時)
寧波方向:在甬台溫高速(“三門”出口)—上三線高速—天台出口(車程1.5小時)
金華方向:義烏—東陽—嵊州—新昌—天台(省道)(車程2.5小時)

公共交通路線

石樑飛瀑
石樑飛瀑
天台客運站在客運站 乘7路到國清木魚山停車場購票,在轉乘旅遊中巴車至景區。
市中心在勞動路乘5路到國清木魚山停車場購票,在轉乘旅遊中巴車至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