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山歌

流傳於湖北省宜昌市的山歌

長陽山歌在三千多年前就被稱為“蠻歌巴舞”、“下俚巴人”。清代長陽著名詩人彭秋潭在《長陽竹枝詞》中寫道:“換工男女上山坡,處處歌聲應鼓鑼,但汝唱歌莫輕 薄,那山聽見這山歌”。在縣境內的地名中留下了不少痕迹,如“對舞溪”、“歌唱坪”、“鑼鼓淌”、“發歌岑”等等。

流傳程度


長陽山歌在全縣各個鄉鎮廣泛流傳。田間邊生產邊喊歌邊勞動邊打鑼鼓喊歌,截止目前已收錄長陽山歌一千四百餘首,分為在田間邊生產邊喊歌和邊勞動邊打鑼鼓喊歌兩種類型。
長陽山歌的內容有反映人類起源的《創世歌》;節勞逸振精神的勞動歌;敘述時事、表達意志的“時政歌”,表達愛情的“情歌”,歌物詠志和奇聞趣事的“雜歌”等。長陽山歌有獨唱、對唱、一人領唱、眾人和等多種演唱形式和多種曲式結構。

山歌旋律


長陽山歌旋律高亢嘹亮,節奏自由奔放、悠長,旋律進行多為級進,音域多在八度與十一度之間;長陽山歌開門見山的七度大跳,先聲奪人,加之山歌甩腔中的顫音,具有濃郁的特型音調和山野氣息。長陽山歌調式的宮、商、角、徵、羽調式均有。以羽、徵、宮、宮羽交替、羽徵交替為常見。長陽山歌調式特點最鮮明的是宮羽調式交替。

山歌曲牌


長陽山歌曲牌分為號子、聲子、五句子、採茶、腔類和雜歌子幾大類。其中五句子是長陽山歌中的主要文學形式,它包括排五句、趕五句、穿五句、花五句等。五句子可以用各種不同山歌曲牌演唱。它的整體性根本在於結構意境的一致,即抒情寓理的一體性。特別是第五句不是畫龍點睛,就是主題深化,常給人以意想不到和俗中見雅的效果。

九板十三腔


長陽山歌中的九板十三腔是一個大型音樂套曲。九板即九聲,十三腔則是十三首旋律起伏多變、結構龐大、各自獨立的十三個曲牌集合而成的套曲。九板十三腔的套中套手法與楚辭九章·抽思》的“少歌”、“倡”“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在結構特色,襯句潤腔、唱和形式、對唱形式的運用等方面,都鮮明的表現出當年楚辭的遺風。因此說,九板十三腔是流行於巴楚之地民間祭神套曲的活化石。

表現手法


長陽山歌表現手法上有很多鋪墊,多設懸念,然後嘩然破題,意外釋懸,於是就產生了痛快淋漓的奇異的審美效果。

山歌曲式


長陽山歌曲式,最具特色的是“尾包頭”,堪稱山歌中的佼佼者。“尾包頭”即將每首歌的尾句或尾段作為起唱句,還有一種將含有襯句的尾段用作起唱句的,這種特殊的演唱方法,在山歌中具有開門見山、揭示主題、先聲奪人的作用。通過完全重複,加襯句重複尾句等形式,可以使只有一段四句的歌擴充為A、B、A三段體的歌,具有獨到的藝術功能。

傳承意義


長陽山歌積澱著數千年土家人的文化信息,不僅對研究民族心理結構、文化特徵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而且具有調整社會關係的作用。十多年來,縣、鄉兩級政府雖然採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更新以及多種文化的影響,長陽山歌的生命環境受到很大衝擊。因此,迫切需要我們採取措施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