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疃鎮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轄鎮

元疃鎮,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位於肥東縣城西北部、省會城市合肥中北部,現有人口15100人(2017年),耕地面積50877畝,全鎮總面積90.5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10個行政村(居),1個工業聚集區,282個村民組。十一五期間被肥東縣委縣政府列為全縣“三區三帶”發展戰略之一。2006年6月被合肥市確認為第一批鄉鎮工業聚集區之一,屬市政府“141”規劃北部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元疃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民風淳樸,自古是人文薈萃、商賈雲集的地方,三國時張遼威震逍遙津,曹操就在元疃集設立驛站,屯兵牧馬。

“元疃”的“元”字,在《讀史方輿紀要》和《嘉慶合肥縣誌》等古籍中均作“圓”,此地是店埠河的源頭。

歷史沿革


1949年置元疃鄉。
1958年併入白龍公社。
1983年復改鄉。
1992年路集鄉併入建鎮。
1996年,面積89.1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元疃鎮中學教學樓
元疃鎮中學教學樓
元疃鎮交通區位優越。位於合肥市區以北20公里、肥東縣城以西38公里處。南面6公里可接合六(合肥—六安)高速入口處,東面5公里可接合徐(合肥—徐州)高速入口處,與國家級開發區新站綜合實驗區及省級開發區雙鳳開發區、三元開發區、元一高爾夫球場毗鄰。

氣候特徵

元疃鎮位於江淮之間,處於中緯度地帶,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16℃之間,極端最低氣溫-20.6℃,極端最高氣溫38℃以上,無霜期226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夏季雨水較多,冬季雨雪較少。
元疃鎮全年氣溫變化的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總之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

行政區劃


轄26個村委會和元疃居委會。
名稱
強光洪塘
王郢勝利
河南聯合
梨樹曙光
路集童坊
瓦屋汪郢
泗洲余祠
義和馬皇
明新元東
紅星黃圩
紅旗南灣
追崗先鋒
塘西五星
2006年區劃調整
340122108(1居17村):
代碼名稱
001元疃居委會
200曙光村
201強光村
202余祠村
203南灣村
204汪郢村
205聯合村
206黃圩村
207馬皇村
208洪塘村
209紅旗村
210明星村
211路集村
212瓦屋村
213塘西村
214泗洲村
215義和村
216河南村
2013年區劃調整
340122108(3居7村):
代碼名稱
001~121元疃社區
002~220三合社區
003~220路集社區
200~122曙光村
202~220汪郢村
203~220馬皇村
204~220楊祠村
205~220明星村
207~220塘西村
208~220義和村

交通


全鎮共有砂石路18條,自耕路85條,柏油路2條,水泥路9條,合白路、合青路兩條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

自然資源


元疃鎮自來水廠供水管路
元疃鎮自來水廠供水管路
元疃鎮勞動力資源豐富,全鎮18~50周歲勞動力2萬人,周邊15華里內有可用勞力5.5萬人。元疃鎮土地資源廣闊,且土地平整,高低落差較小,境內有日供水量2000噸的元疃自來水廠一座,小一型水庫一座,小二型水庫二座,省級大型水庫—眾興水庫也座落在境內,確保水源供應。
元疃鎮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境內有投資500萬元佔地800畝的市級農業示範園--豐寶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日產蘑菇近10000斤左右,經省級驗收確定為無公害綠色環保食品。境內有大型養豬場5個,養雞場7個,獺兔養殖場1個,農貿市場內農副產品交易繁忙有序。

經濟


2007年上半年,元疃鎮實現財政收入12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948元,遞增8%。元疃鎮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200萬元,協議投資總額總額2.4億元。

農業

元疃鎮種植珍稀菌—猴頭菇
元疃鎮種植珍稀菌—猴頭菇
元疃鎮的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油菜、玉米、花生等。元疃鎮將農業示範園擴大到800畝,新建造鋼架大棚800個,採取“公司+組織+農戶”的模式,實行“四統一、二分散、一集中”的方式,對群眾實行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建造鋼架大棚,統一技術服務,統一供應菌棒,讓農戶分散管理,分散採摘,產品集中到公司出售,以此擴大規模,增加農戶收入。
元疃鎮鼓勵豐寶示範園區和福建菌種基地連手進行珍稀菌種植,如猴頭菇、香菇、靈芝等,擴大園區菌種的種類,使園區向特色化方向發展。在工業集聚區內規劃的50畝土地,建造集加工、包裝、儲藏、研發、觀光為一體的食用菌基地。在此基礎上,形成集生產、加工、包裝、研發、銷售、觀光為一體的生態農業示範基礎,集休閑、觀光、旅遊為一體是都市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豐寶農業科技示範園
豐寶農業科技示範園2005年9月份建立,是一家以股份制公司模式運作,作為龍頭農業企業,園區佔地面積460畝,現有食用菌生產基地100畝,鋼架大棚154個;三個標準化養殖小區,面積3000平方米,綜合水產養殖100畝;優質蘆筍種植100畝,各類反季節蔬菜200畝。
該園總投入4320萬元,是合肥市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生產的食用菌已獲得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無公害認證,產銷合肥、南京等大城市,日本、韓國多家客商前來訂購,預計豐寶農業科技示範園今能收回成本150萬元,占投資成本的80%。
為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該園採取公司+農戶的形式,積極探索旱作農業市場和節水農業的路子,實行產業化經營,帶動周邊農戶150戶,發展食用菌生產,去年一年發放來園打工的農民工工資37萬元,預計需發放農民工工資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近400元。
2007年該園將進一步發展示範帶動作用,利用品牌優勢和深度加工,以食用菌為主線帶動機關產業化發展,帶動周邊農戶致富,為把元疃鎮打造成安徽蘑菇第一鎮做出應有貢獻。

工業

元疃鎮園區發展勢頭強勁,元疃工業聚集區總體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起步區面積2平方公里,位於元疃鎮南部余祠村、南灣村內,主要以機械加工業、傢具製造業、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項目為主導產業。2007年,元疃鎮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200萬元,佔全年任務數的63%;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82萬元,佔全年目標數的79.4%;意向性投資項目16家,協議投資額2.4億元。
元疃鎮園區建設穩步推進,安徽省水文局對工業區一期規劃面積2個平方公里,二期規劃面積8個平方公里,作了詳細的測繪,項目用地已達500畝;規劃設計院對工業聚集區和新鎮區布局進行詳細規劃;元疃鎮共拆遷園區內19戶住宅、一所學校及辦公室等建築物,共2600平方米,拆遷費用達160萬元;落實了新的居民安置點和學校;新遷墳150多座;投資110萬元興建日供水量2000噸的自來水廠,鋪設了2公里長的園區專供水管;新架了一條2公里長10KV高壓線路;遷移了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通訊桿線5000米。
元疃鎮科學灌溉農作物
元疃鎮2007年1—9月份,分別與佳欣雨傢俱製造有限公司、安江汽配公司、豐寶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自立公司、奧來彩色亮麗地磚有限公司、合肥長興汽車制管有限公司等15家企業簽訂了正式投資合同,投資額達2.4億元,完成招商引資任務6500萬元,其中市外資金5600萬元,省外資金4900萬元,佔全年招商引資任務1個億的65%。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截止2007年九月底,正在加緊施工建設的有9家企業(皖中糧油貿易有限公司、安徽佳欣雨傢具製造有限公司等);已基本竣工的3家(乾坤工貿有限公司、富利達傢具、合肥勤思廢舊物資再生利用公司);還有3家待建中。

特色企業

成豐寶種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的大棚食用菌
成豐寶種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的大棚食用菌
元疃鎮豐寶種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3年,佔地面積460畝,是一家集蔬菜(食用菌)種植、畜牧養殖、水產養殖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公司現有員工158人,其中技術人員13人,高級農技師3名。豐寶種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建設有鋼架大棚220畝,常年用於實用菌及蔬菜種植,年產香菇、平菇以及珍稀菇1500多噸,產值600多萬元,成為合肥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2006年9月,豐寶公司所生產的“豐寶牌”鮮平菇獲得中國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產品遠銷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成為市場上知名品牌。
2005-2006年,公司連續兩年被安徽省食用菌技術協會授予“誠信單位”、“先進單位”等稱號;公司年產花卉8萬盒,蘆筍等名優蔬菜產生近400噸;建成養豬小區3000平方米,年出欄自繁良種肥豬5000多頭,其中江嶺牌土種黑豬2000多頭,所產豬糞全部進入大型沼氣池發酵,沼氣用於實用菌滅菌,沼渣進入農業生產再利用;開挖大中魚塘150畝,水面採取魚鴨立體養殖模式。豐寶公司在合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成績顯著,效果明顯,起著龍頭示範作用,被合肥市農委、科技局認定為合肥市市級農業科技示範園,並取得了“合肥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稱號。

招商引資

元疃鎮風光
元疃鎮風光
元疃鎮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現有人口3.2萬人,面積91平方公里,下轄10個行政村(居)。十一五期間被肥東縣委縣政府列為全縣“三區三帶”發展戰略之一。2006年6月被合肥市確認為第一批25家鄉鎮工業聚集區,屬市政府“141”規劃北部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充分調研和科學論證,我們認為元疃鎮具有以下四大發展優勢,可以吸引更多睿智的投資者來此投資置業。

交通區位優勢

元疃鎮交通便捷,區位優越。她位於合肥市區以北20公里、肥東縣城以西38公里處。合白路、合青路兩條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向南6公里可接合六(合肥---六安)高速入口處,向東5公里可接合徐(合肥---徐州)高速入口處。與國家級開發區合肥新站綜合實驗區及省級開發區雙鳳開發區、三元產業園、元一高爾夫球場毗鄰。

資源優勢

1、全鎮有18~50周歲勞動力2萬人,周邊15華里內有可用勞力5.5萬人,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工價低廉。
2、有廣闊的土地資源,總耕地面積50877畝,且土地平整,高低落差較小,園區總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到位。
3、境內有日供水量2000噸的鎮南自來水廠一座,有小一型水庫一座,小二型水庫二座。省級大型水庫—眾興水庫也座落在境內,面積達3萬畝,與上游大別山五大水庫相連,為優質山泉水,能確保水源供應。
4、我鎮有35KV變電所一座,為工業園區專架的10KV線路已架通到園區,確保電力供應。
5、已建成現代化的通訊網路。
6、工業集中區內加油站、停車場、酒店、學校、醫院、銀行、郵局、招商局等服務機構健全。
7、有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境內有佔地460畝的市級農業示範園——豐寶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能日產蘑菇10000斤左右,經國家級驗收確定為無公害綠色環保食品。境內有大型養豬場5個,養雞場7個,獺兔養殖場1個。

地價優勢

1、土地價格:(1)、合肥市規定肥東縣工業用地價格為12.2萬元/畝,而我鎮對前來投資(特別是省外資金)工業項目,依據項目的性質,投資額的大小,稅收的多少,採取政府補貼的方式,讓利於投資者。(2)為了便於投資者低成本擴張,也可以採取投資者只把農戶的“三費”補償(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費)一次性付清,即可開工建設,政府提供工業用地指標,辦證費用由投資者自己交付的模式。
2、指標來源:我鎮土地面積大,農民村莊居住零散,拆遷成本低,利用建設新農村政策,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復墾置換建設用地指標。

人文優勢

元疃集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自古就是人文薈萃、商賈雲集的地方,三國時,張遼威震逍遙津,曹操就曾親自在元疃集設立驛站,屯兵牧馬。
有為緬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夫人馬政娘娘在此行善積德而修建的大型廟宇——馬政廟,長年香客不斷,香煙繚繞。
有市級文明單位——元疃中學一所,教學嚴謹,校園整潔,有口皆碑。
有“陽光工程”專業技術學校一所,能為企業培養大量的農民工和專業技術職工。
元疃鎮還被合肥市評為“四五”普法期間社會矛盾調解先進單位和“平安鄉鎮”先進單位。為進駐企業保駕護航和提供各種法律服務。

政策優勢

元疃鎮重點抓好“一帶、三區、五化”建設(一帶即:合白路經濟發展帶;三區即:工業集聚區、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元疃新鎮區;五化即:工業集中化,基地規模化,產業特色化,鎮區城市化,農村現代化)及元疃鎮工業聚集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元疃鎮眾興水庫生態旅遊區建設項目、元疃鎮小城鎮建設項目的申報工作,努力實現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1、縣政府已出台《肥東縣招商引資若干規定》,給投資者以最大的政策優惠。
2、縣政府已出台《關於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的暫行規定》,給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3、享受合肥市政府辦公廳合政辦[2006]8號《關於免收開發園區工業投資項目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通知》中的免收37項事業性收費政策。
4、享受合肥市政府出台的“合政辦[2006]1號文件和合政辦[2007]18號文件”(《關於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政策》)中的優惠政策。

社會


鄉鎮建設

元疃鎮科學灌溉農作物
元疃鎮科學灌溉農作物
元疃鎮有市級文明單位——元疃中學一所,能為企業培養大量的農民工和專業技術職工。有現代化的通訊網路,光纖傳輸、接入、分組交換、寬頻網等郵政通訊新業務及技術已得到運用。元疃鎮被合肥市評為“四五”普法期間社會矛盾調解先進單位和“平安鄉鎮”先進單位。元疃鎮按照縣委確定的“勇當全省先鋒,爭創全國百強”的奮鬥目標,呼應合肥市141發展戰略和建設“合肥北部現代化生態新城區”的發展規劃,圍繞“融入合肥北城區,打造生態衛星鎮,躋身肥東十快鎮”的發展目標,強力實施“生態立鎮、工業強鎮、農業富鎮、和諧興鎮”四大戰略。
元疃鎮重點抓好合白路經濟發展帶,工業集聚區、生態農業示範園區、元疃新鎮區的發展,做好工業集中化,基地規模化,產業特色化,鎮區城市化,農村現代化及元疃鎮工業聚集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元疃鎮眾興水庫生態旅遊區建設項目、元疃鎮小城鎮建設項目的申報工作,努力實現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文化


歷史事件

元疃鎮
元疃鎮
元疃鎮反“掃蕩”戰1938年秋,日軍約一個團的兵力,從合肥下鄉“掃蕩”。國民黨138師得知這一情報后,決定在日軍必經之路肥東縣元疃鎮附近打一場埋伏戰。138師集中4個營的兵力,埋伏在元疃鎮附近,當這批日軍進入伏擊圈時,4個營的火力一齊開火,打得日軍暈頭轉向。等日軍鎮定下來組織反撲時,國民黨138師4個營的指戰員已撤出陣地。此戰共打死日軍20多人,擊傷30多人,國民黨部隊也傷亡20多人。

文物古迹

元疃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滄桑的古鎮,此地曾是清水驛站。
“元疃”究竟是什麼意思?人們聽到這個地名,總是會有這樣的疑問。來到元疃鎮,當地的老人解釋了這個地名的由來。“據傳明朝時,因元疃交通閉塞缺鹽而致私鹽猖獗,鹽價居高不下,百姓叫苦不迭。有一縣令元大人在此立碑,嚴禁私人販鹽,新開鹽路,確保官鹽售賣,為民除私鹽質劣價高之弊。為紀念元大人之義舉,後人以‘元’姓命名集名,稱圓疃為元疃。”
據《元豐九域志》載:“慎縣有竹里故郡、東曹、大澗、清水、沛城節、袁團六鎮。今惟青陽、圓疃尚存。”此外,嘉慶《合肥縣誌》上也有這樣的記載:“店埠河,源出圓疃鎮西南三里,由圓疃橋東流八里,南轉,入肥水。”
“元疃歷史悠久,從三國時張遼威震逍遙津,曹操就在元疃集設立驛站,屯兵牧馬。在南宋開禧年間,就命名為濠州府清水一鎮,當時元疃是驛站,南來北往通道口,戰略位置重要,屬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鎮外通常屯兵萬餘,而鎮內又是繁榮的商品集散地。”原元疃鎮文化站站長楊中順打趣地說,元疃已經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雨滄桑,民間故事和神話能裝沉船、堆成山。
“據老人說,元疃原是金魚地,風水極好,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吉祥、繁榮興旺。因此名僧、商家、大戶都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紛紛慕名而來,插草為標大興土木,建樓房、蓋祠堂、修廟宇,氣勢宏偉、規模龐大,一時空前。”楊中順說,余家祠堂是當時所建祠堂的代表作之一,祠堂屋檐到處雕刻金魚吉祥物圖案,有鯉魚跳龍門、金魚送福、美人魚等等,“這也佐證說明元疃是金魚地。”
談到過去的元疃,當地村民楊中順表示,過去的元疃繁榮一時,南建南頭大廟、北蓋三姑廟、東修雲水庵、西建大寺廟,雄偉的關帝廟坐落在街中心。“三天一廟會,兩天一逢集,四鄉八里紛紛趕來,真是香客如潮,看客如海,香火盛旺。唱大戲、玩花燈划旱船、舞雄獅,熱鬧非凡,真可謂‘元疃集瓦碟地,栽秧割麥都唱戲’。”
古井
元疃的歷史發展可以說與得天獨厚的天河是分不開的,其猶如一條翡翠玉帶圍繞著元疃穿街而過。三國時期曹操派重兵駐紮元疃,令將士挖井七十二口,給人們帶來了生活用水,至今元疃古井還存留多口。
來到元疃鎮石灣村,據當地人介紹,這裡如今還存有一口古井。在一處涼亭內,幾位老人正在悠閑自得地納涼,至今還為村民們提供著甘甜的地下水。
此井有六丈多深,上有井壇,井壇的四周被取水井繩磨成的道道深溝依然清晰可見。井身四周全是青灰瓦壘成,從上到下逐漸伸大,井底有五六米方圓。“從我記事的時候,就有這口井了,聽老人說這口井是當年劉伯溫在這裡開挖的。”71歲的楊會老人回憶道,由於水質好鹼性大,大米煮稀飯都結紅皮。“我們村的人過去都吃這口井水,這裡的人對這口井都有很深的感情,即使現在家家戶戶有自來水,依然還有人用這口井水過日子。”
據了解,在元疃鎮程大郢村也有兩口老井,由青磚砌成,十丈多深,清澈見底,名曰“老井壇”,供村民吃水。一口現存,一口已被歲月風塵填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古井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雖然如今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老一輩的人們還有很多關於古井的記憶。雖然時過境遷,古井水不再是人們的必需品,但是,它承載著歷史和記憶,讓人難以忘卻。
古塔
當地傳說,青龍是鷺鷥地,與元疃金魚地相剋,鷺鷥隨時都會來吃金魚,該怎樣對付?於是名僧彙集,研究對策,決定在青龍至元疃的途中高地上建立一寶塔,來擋住鷺鷥的眼睛,確保金魚安全。後來塔址就選在原追崗村,建寶塔一座,名追寶塔,七層六角形,高約20米,從此以後,金魚平安無事,人們又安居樂業了。
當然,這僅僅是傳說,不過據當地人介紹說,此塔確實存在,始建於明朝景泰年間,曾經是元疃的地標性建築。遺憾的是,在1941年上四層被日本侵略軍炸毀,下三層於1959年被拆除修路。
在走訪中了解到,元疃在抗戰時期也打過一場阻擊戰。1938年秋,日軍約一個中隊的兵力,從合肥城下鄉“掃蕩”。國民黨138師得知這一情報后,決定在日軍必經之路元疃鎮附近打一場阻擊戰。138師集中四個排的兵力,埋伏在元疃鎮附近,當這批日軍進入伏擊圈時,4個排的火力一齊開火,打得日軍暈頭轉向。等日軍鎮定下來組織反撲時,國民黨138師4個排的指戰員已撤出陣地。此戰共打死日軍20多人,擊傷30多人,獲得了勝利。
古樹
在肥東縣元疃鎮許高頭村,一眼就看到了兩棵虯枝錯落的柿樹挺立在一口淤塞的水塘埂上,柿樹枝頭上星星點點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樹齡有300歲了,屬於二級保護古樹。”該鎮林業站王桂彬說,2013年6月份,肥東縣給每棵樹撥款1800元,砌護欄保護,並從2014年起,財政給每棵樹撥500元管理費養護。
300歲老柿樹至今掛果不衰
根據合肥古樹名木查詢系統記載,目前合肥年齡最大的古柿樹有4棵,都是300歲的二級古樹,兩棵位於長豐,兩棵位於肥東。其中,位於肥東縣元疃鎮三合村許高頭的一棵古柿樹胸圍150厘米,堪稱合肥最大古柿樹。
每棵柿子樹周圍都砌起了長寬高各為一米五的護欄,靠北邊的柿子樹最大直徑達1米多,在近1米處分叉,遠遠看上去好像是兩棵並排成長的樹。柿樹看護人是一位年近80歲的村民羅國環。
“這兩棵柿樹歷經磨難,在我曾祖父的時候,這兩棵柿樹就很老了,並一度幾乎枯死。後來我的曾祖父挑來塘泥,為古樹培土,把塘埂加高,兩棵柿子樹才恢復生機。”羅國環說,在他爺爺輩羅邦凱那一代時,日本鬼子侵入到許高頭村一帶,曾欲將兩棵樹砍倒燒飯。在羅邦凱夫人的求情下,日本人才放過柿子樹。2006年,村鎮搞土地平整,差點也把柿樹砍掉了,在羅氏家族的勸說下,才倖免於難。幾年前高壓線走廊經過兩棵柿子樹,為安全著想,靠南邊的柿子樹被砍下碗口粗的枝節,後來高壓線向東移了七八十米,柿子樹也就怡然自得了。只是靠南邊的這棵柿子樹半邊都枯死了。
為防止風大颳倒柿子樹,2013年春天,羅國環和柿子樹主人羅國平用繩子從另一側拉樁把柿子樹固定住抗風力干擾。許高頭村村民說,說來也真奇了,這幾百年的柿子樹經年掛果不衰,且果實的味道更加甘甜可口。“只是產量沒有以前多了,現在只有幾百斤了。”羅國環說。
七個古樹群中有4個是柿樹
查閱資料發現,目前合肥市共有古樹名木2113株,隸屬26個科、40個屬、45個種。其中114棵是柿子樹。特別在合肥市區發現的古樹中,有一大半都是古柿子樹。比如,合肥苗圃的古柿子樹,就是一高一矮兩棵,彷彿戀愛中的兩口子並肩而立,每年一到秋天,柿子掛滿了枝頭,周圍的人家齊聚在柿子樹下摘柿子,許多年了,已經是苗圃一道獨特的風景。
此外,目前合肥共有古樹群7處,其中柿樹群就有4個,其中包括:新站區磨店鄉張店村陸老組兩處共58棵的古柿樹群;長豐縣造甲鄉李元寬、李元彪、李雲開三戶監管的三棵古柿樹群;肥東縣眾興鄉范崗朱老組的11棵古柿樹組成的古樹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磨店鄉張店村陸老組的三棵古柿樹,樹齡已經有300多年了,北伐戰爭期間,這個古柿樹群曾成為逃難到這裡的躲避殺戮的難民的地標。
合肥古樹緣何柿子樹最多?
據了解,合肥古樹多為古麻櫟和古柿樹,除了在肥西紫蓬山上有三個總數為1827株的麻櫟古樹群之外,就是分佈廬州四處的古柿樹群了,這些古柿樹不僅樹大,且如今大多依然多果而香甜。
業內專家介紹,柿子樹如今已快快成為合肥的鄉土樹了。柿子樹為什麼能在合肥長得這麼好?為什麼合肥古樹中古柿樹和古柿樹群格外多?
歷史悠久的元疃鎮古井
歷史悠久的元疃鎮古井
安徽省林科院教授胡一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合肥柿子樹多,在古樹中多為柿子樹的原因有三點,一個原因是合肥農家自古就有喜歡種植柿子樹的習慣,而另外柿子樹自身也有壽命長的特點,此外,柿樹病蟲害比較少,對生長環境要求也不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