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農

游農

所謂游農,系農業生產技術還處於幼稚階段之產物。當時游農耕種,似乎為未施耕肥之一種火耕粗種。

詞語解釋


游農的起源
所謂游農,系農業生產技術還處於幼稚階段之產物。當時游農耕種,似乎為未施耕肥之一種火耕粗種。《韓非子》雖有“殷之法刑棄灰於道者”之語,但實難作“用灰肥田”解。反之,甲骨文則屢見卜風卜雨之記載,表示殷人靠天收成,尚不知施用肥料,固火耕粗種意義益顯。所謂火耕,即火燒山林,挖地耕種,數年之後,地力貧瘡,棄之遷移,另在他處,再效斯法,耕種數年,又復如是。四處遷徙,冠以“游農”,名同實情。今日黔桂邊境之苗瑤族人,尤其是瑤族中之“過山瑤”人,尚行此種火耕法。郭沫若承認殷代是由牧畜進展到農業的時期,而社會主要生產,依然為牧畜,本是他一貫之仁張、他早年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編即有此說。而殷之實情,余以為並非如郭氏所論。近人又以殷都自契至湯八遷,自湯自盤庚又五遷,凡十三遷,亦由於游牧之故,實屬誤解。《書經》記載是由於水災,亦非事實。其根本原因,實由於農業初期之粗耕。換言之,即由於“游農”之故。在殷代取得社會生產主要地位的並不是游牧,乃是“游農”——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