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飛狐陘的結果 展開
- 河北省自然景觀
- 飛狐古道
飛狐陘
河北省自然景觀
太行山中多東西向橫谷(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飛狐陘
隋改稱飛狐縣,隋末廢置。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飛狐縣,屬河東道蔚州,因故城戰亂暫寄治於遂城(今徐水縣遂城),貞觀五年(631年)徙今治,繼隸蔚州,屬河北道。五代時,飛狐縣於後晉高祖天福元年(936年)隨蔚州陷入契丹。宋代,飛狐縣先為遼境,仍屬蔚州;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歸宋,但不久又入遼境;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遼守將陳翊以蔚州降宋,飛狐縣入宋后屬雲中路蔚州;宣和六年(1124年)金又攻取蔚州,飛狐縣入金后屬西京路蔚州。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廢蔚州,飛狐縣改隸大同路弘州;同年復置蔚州,屬上都路,仍轄飛狐縣。明洪武初年,複名廣昌縣,屬大同府蔚州,為山西省布政使司所轄。清代初屬蔚州,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屬直隸省易州。民國2年(1913年)屬直隸省范陽道。
飛狐峽
白石山景區總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世界地質公園白石山和十瀑峽兩個景區,雄險奇幻的白石山風光是北方山嶽的旅遊精品。
從2011年5月起,由淶源縣政府、河北建投旅遊投資公司、黎志管理團隊組建的淶源縣白石山旅遊開發公司對該景區進行為期一年的封閉打造,總投資超過1億元。供水、供電、生態保護、步游路、水景觀等十項工程相繼完成,景區的硬體設施進一步升級,整體服務水平和接待能力得到提升。位於白石山南麓的飛狐峽景區首露“芳容”,讓遊客領略了北方第一奇山的珍奇所在。
飛狐口
飛狐口
然而,險中有奇,奇中有峭,峭中有美,這更是飛狐口別具一格風光獨有的。瞧,一線天、一柱香、八仙洞、插箭峰、箭眼、懸橋等,哪一處名勝不留下動人的傳說!多少名人學士無不為之傾倒而後留下墨跡:明崇禎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在他的《飛狐口記》中就這樣來形容這兒的山勢之險要:“千夫拔劍,露立星攢。”山路回合萬變,如“蛛曲蟻穿”,高處有“天門”,深處“令人旋踵轉足”。清代吳孳昌的詩中又這樣寫道,山似“疑神疑鬼為,人力不當受”,讚歎飛狐口大有鬼斧神工之勢派!
飛狐口最險要之處不在關口而在黑石嶺。黑石嶺在這條大峽谷的正中間,距蔚縣城70華里,距淶源縣城也有70華里。這道嶺在海拔2000米以上,不長喬、灌木,有的背陰處積雪常年不化。清朝以前這裡有重兵駐守,設守備城堡。城堡旁臨深壑,壑口架弔橋。弔橋一拉,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飛狐口在古代不僅是交通、軍事要地,還是通商的咽喉。所以早有“襟帶桑乾,表裡紫荊”,“撮乎雲谷之間,吭背京鼎,號鎖陰重地”之譽。曾有這樣一則悲壯地傳說,至今在蔚縣家喻戶曉:講的是春秋末期的趙國國王趙簡子想滅代國,遂將兒臣們召集起來說:“我有寶符藏於常山(太行山)上,誰得到它,就可獲重賞。”別的兒子騎馬進山尋找,均失望而歸,唯有趙襄子回來說找到了。父王問其寶符在何處?他答曰:“在代國。從常山走飛狐口征服代國,就可得到寶符了。”後來,趙襄子將其姐嫁於代王,又在一次酒宴中將其姐夫殺害隨即吞併了代國。其姐深感亡國亡夫之痛,於歸趙途中自刺身亡。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逐鹿中原,劉邦大敗,欲退守關中。他的謀士酈食其分析了天下形勢,反對西逃,提出東塞太行山險,北踞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之津的建議。劉邦依計而行,果然大敗項羽。
黑石嶺所在的飛狐口俗稱四十里黑風洞,是太行山山脈和燕山、恆山山脈的交接
4張
飛狐陘
點。
在它們之間,自然衍生出一條道路,便是飛狐陘。這條道路有著“天下險”之稱:頭頂一線青天,最寬的地方八九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兩三米。
明崇禎時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曾在遊歷飛狐陘后,對它的“險”印象深刻,在隨後寫下的《飛狐口記》中,他說飛狐口是“千夫拔劍,露立星攢”——像新開了刃的寶劍劍鋒,又像剛剛打好的鋼刀刀身。
抗日戰爭時期這裡還發生過震驚中外的明鋪戰役。侵華日軍從蔚縣境內派部隊經飛狐口去淶源,八路軍得知情報后,提前佔領此地。在明鋪村附近一舉圍殲入侵之敵並繳獲十多輛汽車,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
蔚縣城堡多建於明代,按此推斷,黑石嶺堡也應是建於那一時代。不過,據李新威考證:“它建於漢代或者更早。”
史書記載,東漢劉秀稱帝以後,第一時間便讓手下大將杜茂、王霸扼守飛狐口並在黑石嶺修築亭障和烽火台。也就是自那時起,黑石嶺成了歷朝歷代重兵把守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劉秀一路東征冀州群雄,直到拿下代上谷,一舉控制了飛狐口之後,才宣布登基。飛狐峪在軍事上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在《兩鎮三關志》中同樣記載著:宣大通中原有二門,居庸關當其後,紫荊關置其前;走居庸關者必經雞鳴山,走紫荊者必經黑石嶺——守住黑石嶺就等於守住了飛狐陘,兩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同時由於地處偏僻,駐守這裡的官兵很是辛苦,官兵每日只吃一頓飯。即使如此,給養不足仍是常事。沒有米面下鍋的時候,將士們則用牛糞烤山藥莜麵餅子吃,餅上易沾灰,因此吃的時候總要吹幾下,再來回拍打——為了去掉更多的灰。時間久了,人們便戲謔駐守這裡的官兵:“黑石嶺的把總(負責把守這裡的軍官)——三吹三打”。今日黑石嶺堡的破敗,可能是緣於一場自然災難。
康熙五十九年,蔚縣發生過一次地震,黑石嶺城則在那時毀於一旦。此後,有官員上書康熙希望重建黑石嶺,知縣王育榞說:“黑石嶺實為邊陲要隘,且山勢險峻,道路崎嶇,原把總衙署建其上,一來利於防禦,二來易於瞭望。卑職愚見,應該修復原把總衙署,以復古制。”王育榞的奏表終究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復建計劃自此擱淺。
飛狐口,在大同府蔚州廣昌縣北二十里《水經注》:代郡南四十里有飛狐關。《輿地廣記》:飛狐峪,飛狐關,在蔚州南四十里。其地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迤邐蜿延,百有餘里。《地道記》:自常山北行四百五十里,得常山反,號飛狐口,酈食其說漢高距飛狐之口。是也。《文帝紀》:匈奴入上郡、雲中,以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後漢建武十二年,盧芳與匈奴、烏桓連兵盜邊,詔王霸與杜茂治飛狐道,堆布土石,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後漢書》:建武十五年,馬武代杜茂繕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橋、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陘、中山,至鄴,皆築堡壁,起烽燧,十里一堠。晉建興四年,并州陷於石勒,劉琨自代出飛狐奔薊,歸段匹。後魏太和六年,發州郡五萬人治靈丘道,自代郡靈丘南越太行,至中山。靈丘道即飛狐道也。武泰初,葛榮據冀、定諸州,爾朱榮請發柔然兵東趣下口,以躡其背,而相州重兵當其前。下口蓋指飛狐口。
飛狐陘
唐武后聖歷初,突厥默啜寇飛狐,陷定州。建中四年,朱Г據長安,李晟自易、定西還,出飛狐道,晝夜兼行,至代州即今代州,非故代郡也。光化五年,朱全忠使王處直以義武兵入自飛狐,敗李克用於晉陽。朱梁乾化二年,晉王存勖使周德威伐燕,東出飛狐。後唐清泰末,契丹助石敬瑭圍唐兵於晉安寨,唐主命幽州帥趙德鈞自飛狐踵契丹后以救之,德鈞固請由土門西入,許之。土門謂井陘也。宋雍熙三年,賀令圖與契丹耶律斜軫戰於定西(見靈丘縣),敗績南奔,斜軫追及於五台,又敗。明日,蔚州陷,令圖與潘美往救,大敗於飛狐,於是渾、源、雲、應、寰諸州,悉沒於契丹。飛狐蓋山北諸州之噤喉也,今其地東起宣府,西趨大同,商賈轉輸,畢集於此。紫荊、倒馬兩關,恃飛狐為外險,誠邊陲重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