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納德·蒙洛迪諾

列納德·蒙洛迪諾

列納德·蒙洛迪諾是位物理學家;他是《時間簡史(普及版)》的合作者,在加州理工學院任過教,曾為《星際航行:下一代》寫過劇本。

人物介紹


列納德·蒙洛迪諾(Leonard Mlodinow)是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他和霍金曾經合著過《時間簡史(普及版)》與《大設計》,代表作還有《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 《醉漢的腳步》 、《歐幾里得的窗口》和《費恩曼的彩虹——物理大師的最後24堂課》。他曾為《星際航行:下一代》寫過劇本,他的作品曾獲英國皇家協會圖書獎。
蒙洛迪諾是猶太人,1954年生於美國芝加哥。他的父母都是納粹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父親曾是波蘭猶太人地下組織的領袖,後來被送往納粹德國三大集中營之一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他在那裡一直堅持到1945年被解救出來,彼時他已經瘦得皮包骨,體重只剩七十多斤。1948年,去了美國后,他在紐約布魯克林遇見了列納德的母親。
1972年,列納德·蒙洛迪諾進入布蘭戴斯大學,但1973年贖罪日戰爭(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游擊隊反擊以色列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他去以色列的合作農場工作了一年,並於下一個學年返回大學繼續學習,獲得了數學和物理學的雙修學位。其實他只差一門課就能獲得第三個學位(化學)了——化學原本是他兒時的最愛,但在以色列的那一年裡,他“叛變”了化學,轉向了物理,這是因為以色列的農場里僅有的幾本英文書都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的著作,他在反覆閱讀中被物理學的魅力深深感染(後來蒙洛迪諾去了加州理工學院,與偶像費曼成為了同事)。1981年,他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了理論物理的博士學位,導師是物理學家艾溫德·維克曼(Eyvind Wichmann),研究公理化量子場論。蒙洛迪諾研究的課題則更加貼近實際一些(至少對於理論物理學家來說),他與Nikos Papanicolaou共同發展出了一套新的近似方法,用以解決無窮維的問題,並對三維的情況做了修正。這一時期,他在《物理年鑒》(Annals of Physics)、《物理評論A》(Physical Review A)和《數學物理學雜誌》(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等期刊上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博士畢業后,蒙洛迪諾來到加州理工學院,成為班特雷爾理論物理研究員,此後又去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物理學與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當研究員。在馬普所,他對電介質中的量子場論產生了興趣:此前,科學家僅僅是簡單地把真空中的電磁相互作用搬到電介質中,但蒙洛迪諾與合作者馬克·希勒里(Mark Hillery)的工作表明這麼做是不對的,並導出了正確的電介質中的量子場論。在研究這個課題的過程中,他在《物理評論A》發表了兩篇論文。
1985年,蒙洛迪諾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放棄學術職業生涯,去追逐自己的好萊塢夢想。後來他在採訪中提到,他對編劇一直抱有興趣,早年在研究之餘也在撰寫劇本。他隻身去了洛杉磯,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只帶著6000美元和他自己寫的一份劇本。6個月後,他的銀行卡里只剩110美元,而他也終於賣出了自己的第一份劇本,隨即大紅大紫,受到眾多劇組的邀約,寫了《獵人》(Hunter)、《麥吉弗》(MacGyver)、《星際迷航:下一代》、《夜間法庭》(Night Court)等電視劇。但他並沒有就此完全放棄物理學研究——作為業餘愛好,他與希勒里繼續合作,有4篇學術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A》。
1993年,他又離開影視圈進軍遊戲界,成為電腦遊戲製作人和設計者,與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和迪士尼公司合作製作的遊戲獲得了數項大獎。1997年,他來到紐約,擔任學者出版公司(Scholastic Inc.)軟體開發部門的副主管,以及數學教育方向的出版人(順帶一提,《哈利·波特》系列的美國版就是由學者出版公司出版的)。他創立了學者出版公司的兒童遊戲部門,並一手把它發展成美國的業界前五。
在學者出版公司的這段時間,他寫了自己的第一本大眾科學圖書:《歐幾里得的窗口:從平行線到超空間》,這本書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目前已被譯成16種語言出版。此後,他根據自己早年在加州理工學院與當時已經身患重病的費曼在同一層樓辦公,共同交談的經歷,寫成了《費曼的彩虹:物理大師的最後24堂課》一書,同樣廣受好評。
2005年,在外面兜了一大圈的他回到原點,回到加州理工學院任教,同時繼續寫書。他的書融合了專業性和通俗性,同時還介紹了精彩的科學史和科學家故事,絕大部分都被譯介到大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