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鎮

安徽利辛縣城北鎮

城北鎮隸屬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位於利辛縣城北部,介於東經115°54′至116°31′,北緯32°51′至33°28′之間,南臨城關鎮,東毗中疃鎮,北與舊城鎮、江集鎮交界,西與西潘樓鎮接壤。

民國時置劉集鄉,1961年改劉集公社,1983年復置劉集鄉並析置陸小樓鄉,1992年陸小樓鄉與劉集鄉合併更名為劉家集鄉,2015年7月撤鄉建鎮更名為城北鎮。

截至2014年,城北鎮幅員面積67.5平方公里,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2012年總人口5.54萬人。

寧洛高速公路、利渦路、望五路等貫穿境內。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7億元。

歷史沿革


清末年間,城北鎮境內街北有一火神廟,俗稱開化寺,香火旺盛,每年逢兩次廟會,布衣百姓、商販走卒、文人墨客多會於此,說書講古,買賣經商,此往彼來,絡繹不絕,長此以往,便成集市,乃為劉集。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設劉集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置劉集鄉。
1961年成立劉集人民公社。
1965年劉集公社由渦陽縣划屬利辛縣
1969與陸小樓公社合併成劉集大公社。
1983年劉集公社改為劉集鄉和陸小樓鄉,屬潘樓區。
1992年撤區並鄉時陸小樓鄉劃歸劉集鄉並更名為劉家集鄉。
2015年5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安徽省民政廳《關於同意撤銷利辛縣劉家集鄉設立城北鎮的批複》(皖民地函[2015]140號)批複,同意劉家集鄉撤鄉設鎮並更名為城北鎮,實行鎮管村(居)民委員會的體制,鎮人民政府駐劉南村,轄劉家集鄉所屬行政區域。
2015年7月1日,劉家集鄉舉行撤鄉建鎮揭牌儀式,城北鎮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城北鎮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有134個自然村。
• 社區:大管社區;
• 行政村:劉南村、劉北村、翟腰樓村、陳營村、侯寨村、徐田村、劉染村、陸樓村、陸桃園村、陸小郢村、陸店村、三和村。 [2] [8]
城北鎮人民政府駐地位於劉南村。
村、社區自然村個數自然村名稱
大管社區9大管庄、楊小寨、劉庄、一里庄、三里庄、夏前庄、夏後庄、高庄、王橋
翟腰樓村6翟腰樓、翟后湖、翟竹元、翟新莊、翟前樓、馬橋
陳營村10陳營庄、徐老家、徐後庄、后張庄、劉庄、豐庄、東廟台、西廟台、武土樓、三姓庄
侯寨村11侯寨、侯雙海、陳老莊、陳小湖、魏庄、江小湖、張庄、郭馮庄、田莊、新民庄、陳庄
徐田村11徐田、徐老莊、徐劉庄、徐小寨、付庄、賈庄、前徐橋、后徐橋、徐油坊、小張庄、何宅
劉染村7劉染庄、徐染庄、江寨庄、前張庄、戴庄、戴李庄、東張庄
劉南村6劉南、江腰庄、東田莊、西田莊、劉田莊、李庄
劉北村14劉北庄、劉寨子、后荒、江東庄、江西庄、江梨園、江小集、江大庄、江小庄、江竹元、劉小集、閆新莊、李大庄、李花園
三和村17魏營、魏大橋、魏腰庄、胡大營、魏小庄、蔡庄、江信庄、楊庄、張庄、陸小樓、魏元、朱庄、胡小營、陸小庄、盛庄、前劉橋、后劉橋
陸店村7陸店、編張、中張庄、鄭東寨、李郢庄、李瓦房、段庄
陸小營村8陸大營、陸小庄、陸小營、陸瓦房、小李庄、大王莊、小王莊、王梨園
陸桃園村10陸桃園、陸果園、蒸饃店、后小庄、崔元庄、前元庄、大竹元、東竹元、后竹元、后石橋
陸樓村18陸樓庄、陸寨庄、陸水元、陸石橋、江橋、稻窪、前楊庄、后楊庄、魏小庄、陸牌坊、江劉庄、劉庄、小徐庄、陸小寨、陸曹坊、陸柳林子、陸新莊、后劉庄
參考資料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城北鎮位於利辛縣城北部,鎮政府駐地距利辛縣城11公里。南與城關鎮緊臨,東與中疃鎮毗鄰,北與舊城鎮、江集鎮交界,西與西潘樓鎮接壤,介於東經115°54′至116°31′,北緯32°51′至33°28′之間,幅員面積67.5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城北鎮境內為新生代第四紀以來巨厚的鬆散沉積物發育,厚度約1000米左右,其下隱伏有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系和二迭系地層。頂部為灰黑色、紫灰色粘土、亞粘土,含腐植物較多,為古風化殼。岩性緻密細膩,稍有滑感,無微細層理構造,含有較多淡水動物外殼。鎮境位於淮河平原區、淮北中南部砂礓黑土平原亞區,屬剝蝕堆積地形和堆積地形,平均海拔為28米。

氣候

城北鎮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次之東北風,夏季主導風向東南風。

水文

城北鎮境內溝河縱橫,自東向西有黃溝、界溝、柳溝和駐馬溝縱貫南北,藻溝貫穿東西。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09年末,城北鎮共有總耕地資源面積4989公頃。

森林資源

2009年,城北鎮植樹440畝,共35萬株,林木覆蓋率達到32%,2013年城北鎮沿柳溝和高速公路兩側共新栽植4.2萬株樹木。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原劉家集鄉總人口43456人。
截至2009年,城北鎮總人口5018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44人。
截至2012年,城北鎮總人口5.54萬人。其中,鎮政府駐地總人口20120人。

民族

城北鎮屬漢族聚居地區,人口以漢族為主。

交通


城北鎮境內有寧洛高速公路貫穿,雙向4車道,有1個出口,通往渦陽、利辛、阜陽,出口距鎮政府駐地2公里,利渦公路、望五公路路等縣鄉公路貫穿境內。
2009年,城北鎮完成“村村通”道路建設22.6公里。2013年混凝土道路建設10項,長11965米,38663平方米,投資4157225元,砂石路建設長1000米,投資84000元,合計總投資5221325元。

經濟


綜述

2009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71元。2012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2200萬元。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7億元,比2012年增長7.5%;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412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96元,分別增長22.78%和14.5%。

第一產業

城北鎮盛產小麥、大豆、玉米、紅芋、花生、水果等優良作物。2009年糧食總產量2.6萬噸,共新建、改擴建規模養殖場11個,新增養殖大戶27戶,夏糧產量實現24345噸,較2008年增長3.1%。截至2012年,有智能溫室3200平方米,蔬菜大棚2920畝,露天蔬菜、果園、苗木4200餘畝,已引進農業項目15個。截至2013年,綠色果蔬產業園區有智能溫室3200平方米,蔬菜大棚3220畝,露天蔬菜、果園、苗木4200餘畝,2013年新增5家涉農企業共計16個農業種養項目。

第二產業

2011年2月城北鎮開始啟動工業功能區建設,規劃面積為1.5平方公里,至2012年已完成功能區內“五通一平”,入駐企業2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8600萬元。截至2013年完成工業功能區0.6平方公里的起步區建設,入駐企業19家,其中已投產1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功能區提供就業崗位800多個。2013年功能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8億元,全鄉實現工業總產值2.95億元,同2012年比增長31.7%。

第三產業

城北鎮境內有劉集、侯寨、陸大營三個集貿市場。2009年新增民營企業12家,個體工商戶137戶,實現勞務經濟收入6000萬元。2012年實現利稅2282萬元,財政收入1970元,固定資產投入30110萬元。2013年實現財政收入516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9.8%。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截至2013年,城北鎮政府駐地集鎮建設面積已達3平方公里。集鎮區域已建成“四縱四橫”主幹路面全面實現硬化,已修成街道高質量水泥路面28萬平方米。工業功能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至2013年已完成0.6平方公里起步區建設,建成了兩橫三縱道路網,同時配套了排水、供水、路燈、綠化等。2013年完成353戶農村危房改造,建成大管廣場、腰樓廣場和康復中心廣場。
2020年5月26日,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教育

劉家集中心小學一角
劉家集中心小學一角
截至2009年,城北鎮有初中4所,教師113人, 3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000人;小學23所,教師230人,12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300人;幼兒園2所,教師7人,開設5個班,入園幼兒100餘人。

醫療衛生

翟腰樓村衛生室
翟腰樓村衛生室
2009年新建村衛生室2所,全鄉參合率達92%,共發放補償款逾100萬元,。2013年,“最美鄉村醫生”張振江的愛心小屋開始為艾滋病人提供服務,是一座兩層的樓房,一共五個房間,配有先進的醫療器械、門診室、休息室和病房,一共放置著10張病床,免費為艾滋病人使用。艾滋病康復中心和廣場總規劃面積12.6畝,2013年4月在鄉衛生院原址基礎上改建、擴建。該康復中心和廣場的建設方案已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核,廣場已經竣工結束,康復中心主體樓也已基本完成,預計2014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康復中心的建築面積將達到3800平方米,可提供110個床位左右。201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受益人次49351人,計劃免疫接種12760針次,重大傳染病救治救助了16例。

社會保障

劉家集鄉敬老院
劉家集鄉敬老院
截至2009年,已新建國家二級敬老院兩所,入住五保老人100人。 3678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截至2013年,100名五保老人實現了集中供養,分散供養371人,3693人納入農村低保覆蓋範圍,各級別殘疾人和精神病人共計438人享受特困補助,410名缺糧群眾得到冬令春荒救濟, 353戶農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2013年底,新農保綜合繳費率79%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已達到103%,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8860人。

計劃生育

2013年全鎮新出生人口916人,出生率16.56‰,政策符合率68.23%,二多孩政策符合率70.18%,總早孕發現率42.96‰,落實手術1269例,二女戶結紮37例,計劃生育獎扶了47例。

名勝古迹


劉家集烈士陵園
劉家集烈士陵園
劉家集烈士陵園:位於利辛縣城北鎮,陵園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碑祭後邊南北五排,每排東西5座,共計25座烈士墓葬。1948年5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區十一團(曾用龍山部隊代號),分析敵情后,按照六分區電令北返,打擊敵新編七十四師,配合華野大軍即將開始的豫東戰役。途中暫住劉家集鎮劉染、戴庄、張庄、徐庄一帶。國民黨新編七十四師駐望疃董集踞點1200餘人,向解放軍駐地搜索進犯。蘇區十一團團首長觀察敵情后,立即命令部隊從三面阻擊敵人。經過一白天的激戰,終以取得勝利。為紀念在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83年利辛縣人民政府於劉家集南頭建一烈士陵園。由於陵園佔地面積較小,已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1999年利辛縣政府決定將陵園遷移新址。該烈士陵園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廣大幹群和青少年學生前來憑弔祭掃,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