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化門社區
北京東城區景山街道下轄社區
北京市東城區景山街道黃化門社區位於景山街道辦事處轄區的西部,景山公園的東北側呈東西走向。東起東板橋街,西止地安門內大街,南到三眼井衚衕,北到黃化門大街、錐把衚衕。轄區有黃化門街、景山後街、錐把衚衕、吉安所左巷、吉安所右巷、吉安所北巷、碾子衚衕、三眼井衚衕、共六條衚衕,兩條大街,是體育休閑化社區。
黃化門社區
位於區域西部,地安門內大街東側,呈東西、南北直角形。南起黃化門街,西止帘子庫衚衕,東鄰東板橋街,北靠東板橋西巷。全長79米,寬4米,瀝青路面。民國36年(1947年)稱此名。1949年後沿稱。該衚衕東西向較寬,南北向較窄,其形狀類似錐子把,故而得名。1972年將中間截斷分成兩部分,名稱未變。現衚衕內有河北省駐京辦事處,余為居民住宅。
位於區域西部,地安門內大街東側,呈南北走向,多支叉。北起黃化門街,南止景山後街,東鄰吉安所右巷,西靠地安門內大街,中與吉安所北巷相交。全長613米,寬7米,瀝青路面。清朝屬皇城,乾隆時稱碾子衚衕,因此地明朝時多碾磨房而得名。宣統時稱碾兒衚衕。民國后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碾子衚衕。明朝時此地居民多是為皇室服務的勤雜人員,清時為鑲黃旗聚居地之一現均為居民住宅。
呈南北走向。北起黃化門街,南止景山後街,東鄰吉安所左巷,西靠碾子衚衕,全長233米,寬6米,瀝青路面。民國36年稱吉安所右巷。1949年後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司禮監併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榮興衚衕,后恢復原名。司禮監是太監的總領管。清朝,宮眷薨逝,以衾被從宮中裹出,於此殯殮。妃嬪以上喪儀由內務府請旨施行,貴人以下則由吉安所沉喪。吉安所意即吉祥安葬之場所,此巷亦由此得名。舊址在現今10號院,該巷27號院民國時是拔絲廠,今為北京鋼絲廠宿舍,余為居民住宅。
呈東西走向。東起東板橋街,西止吉安所右巷,北靠黃化門街,中與吉安所左巷相交。全長152米,寬7米,瀝青路面。清朝屬皇城,稱鐵匠營。民國后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吉安所北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榮興北巷,后恢復原名。現巷內均為居民住宅。吉安所左巷,呈南北走向。北起吉安所北巷,南止三眼井衚衕,東鄰納福衚衕,西靠吉安所右巷。全長187米,寬3米,瀝青路面。民國36年(1947年)稱吉安所左巷,因此巷位於吉安所左側而得名。1949年後沿稱。“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榮興東巷,后恢復原名。民國時此衚衕有北京大學學生公寓。1918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組織湖南留法勤工儉學時,曾住在此巷的8號院北屋。毛澤東當年一些用具已由國家有關單位保存,現居室仍在,已為民居。1979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衚衕內有人教出版社宿舍外,其餘均為居民住宅。巷內道路狹窄,交通不便。
呈東西走向,中間多支叉。東起嵩祝院西巷,西止景山東街,南與大學夾道相通,北與吉安所左巷、橫柵欄衚衕相通。全長306米,寬7米,瀝青路面。三眼井衚衕清朝屬皇城,乾隆時稱三眼井衚衕,因衚衕內有一口三個井眼的井而得名,宣統時稱三眼井。其井因阻礙交通被毀掉。民國后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二眼井併入,改稱景山東衚衕。1981年復稱三眼井衚衕。今衚衕內61號院(舊門牌17號)是毛澤東早年在北京圖書館工作時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后遷居吉安所左巷8號。街內有三眼井幼兒園后2002年改為三眼井敬老院、景山謄印廠,余為居民住宅。
黃化門社區居委會管轄居民院101個,總戶數936戶,總人數2294人,男1171人,女1123人,實住戶數627戶,實住人數1635人,男836人,女799人,人在戶不在223人,居民小組19個。原吉安所社區樓門戶175個總戶數1119戶,總人數2803人,男1344人,女1459人.實住戶數615戶,實住人數1845人2002年4月黃化門社區和安所社區合併后,黃化門社區居委會管轄總戶數2208戶,總人數5519人,居民院276個,社區代表101人,社區常委委員21人,社區單位6個,個體工商戶12個,社區面積約0.092平方公里。
自1952年居委會成立以來,黃化門大街、碾子衚衕、吉安所、三眼井一個居委會,當時叫鐵匠營居委會,1963年黃化門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