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鯨
鯨目鬚鯨科動物
布氏鯨(學名:Balaenopterabrydei)背部深灰色,腹面黃白色,平均長度12米,雌性比雄性長0.3米左右,頭頂有兩個氣孔,氣孔與頭部尖端之間有三個平行突起,鰭相對較小,背鰭突出,呈鐮刀狀,下顎頂部有兩排鯨鬚板,數量約有300個。
布氏鯨與塞鯨極為相似,主要區別在於塞鯨由上領前端至噴水孔的中央脊線兩側各具一條脊線;布氏鯨由臍部到生殖孔處有一條褶溝;腰椎的棘突均向後傾。
布氏鯨是一種不經常浮在水面上的鯨魚,它的體表常附著一些浮游生物,也是一種具有掠奪性的鯨魚。有關其活動細節、交配習慣等方面還沒有較準確的研究成果。
布氏鯨
頭骨很寬、很短,相對較短的吻突前端尖,背腹扁。2枚鼻骨向後漸窄,在後端被額骨的三角形突起隔開。鼻骨的前緣凹人或直。下頜骨粗,內側有1條顯著的深溝。多數頸椎分離。椎式:C7;T13;L12;Ca21~22=54~55(枚)。
注(C:頸椎,T:胸椎,L:腰椎,Ca:尾椎)
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在水溫高於16.3攝氏度的熱帶和溫帶水域終年都可看到布氏鯨類。
它們不集成大群,北太平洋的布氏鯨類通常單獨或2~3頭為一群,12頭是最大的群。它們的噴潮高約3~4m。通常呼吸4~5次后,做一次長潛水。有時在水下呼氣,然後出水,此時幾乎無噴潮。極少見到它們在潛水前舉起尾葉。平時的游泳速度約2~7km/h,快速時可達20~25km/h,可潛至300m的深度,常看到布氏鯨類躍水。
布氏鯨分佈
日本高知縣沿岸的東海海域,春季有時看到與仔鯨相伴的雌鯨,但這並不能證明它們在此產仔。在大洋中的地方種群,交配和產仔的高峰在冬季。南非地方種群的妊娠期約11個月,新生仔鯨長約4m。哺乳期約6個月,仔鯨斷乳時體長約7m。西北太平洋地方種群雄性在11~11.4m達性成熟,雌性在11.6~11.8m。
單型種,尚無有效亞種。
國際捕鯨委員會(IWC1996)將北太平洋的布氏鯨活動海域分為三塊:北太平洋西部(西經150°以西,南緯2°以北)、熱帶太平洋東部(西經150°以東,南緯10°以北)、中國東海和加利福尼亞灣。
南半球則被分為:南太平洋西部(西經150°以西,不包括索羅門群島海域)、南太平洋東部(西經150°以東,南緯10°以南)、南印度洋、北印度洋、南非沿海和南大西洋。
北太平洋西部約26,000(CV=24%)頭(基於1998~2002的調查數據估計)。
熱帶太平洋東部約13,000(CV=20%)頭(Wade&Gerrodette1993)。
國際捕鯨委員會1996年的數據:中國東海有137頭(未計算方差),加利福尼亞灣有235頭。
國際捕鯨委員會1981年的數據:南印度洋有13,854頭、南太平洋西部16,585頭、南太平洋東部13,194頭。
1983年,南非沿海有582(±184)頭(Bestetal.1984)。
南大西洋布氏鯨的有效數據尚缺。1948~1977年,巴西有捕獲5,000頭“塞鯨”的記錄,其中8%可能為布氏鯨(Omura1962,Williamson1975)。
北大西洋,僅有墨西哥灣南部40頭的記錄(Mullin&Fulling2004)。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鯨目*其它鯨類)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IUCNRedList):數據缺乏(DD),2008年評估。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B.edeni是Anderson(1879年)對收集自緬甸的布氏鯨樣本的命名。
B.brydei是Olsen(1913年)對采自南非的布氏鯨樣本的命名。
1950年,Junge在印度尼西亞收集到長12米,屬於B.edeni的布氏鯨樣本。Junge推斷B.brydei和B.edeni為同一品種,直到1990年代,大多數鯨類學者和學術官方都接受這一推斷。
2003年,Wada等人等通過系統進化分析發現,B.edeni(Junge樣本)有一個線粒體DNA標記落在塞鯨和其他布氏鯨的分化枝之外,因此將B.edeni列為新鯨種。但該分類法的系統發生學的統計支撐依舊不足。
2006年,Sasaki等從全套線粒體基因組的分析判斷,Junge的B.edeni樣本屬於B.brydei的姊妹分支,建議將B.edeni從B.brydei劃出。不同意見認為,兩種在系統發生樹上的分離相對較近,兩種仍可視作同一物種的不同亞種,若要彼此獨立成種,則需更多基因標記進行區分確認。
總之,只有對更多地點的B.edeni樣本進行形態學和遺傳學的分析后,才能將其正確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