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透村
福建省惠安縣螺陽鎮下轄村
尾透村所屬惠安縣螺陽鎮的邊遠丘陵小村,東南西三面均為環山,東南西蜿蜒秀麗的大東山連至五音村海拔四百多米的松山飛爐古地。西北面一條由村民集資建成的通往縣城的水泥公路,距縣城近8公里。東與塗寨鎮庄內村相鄰,相隔一座山,村民均靠梯園耕作,收入微薄。
明末清初,有柯、黃兩姓遷來此地居住,俗稱“西坑頭柯厝尾”,後有姓曾、陳、蔡、張、汪等姓氏陸續遷來一起居住,統稱尾透村。
解放初“土改”時成立塗寨二區,尾透成立“美里鄉”,本鄉由尾透、劉厝、土潭、墩后、古湖、埔上、社壩頭七個自然村組成。1956年撤區拼鄉,仍為美里鄉(現瑞豐片各村)。1958年秋季成立“紅旗人民公社”時至1961年美里鄉拆開為金山大隊和尾透大隊。“紅旗公社”改名為“城關公社”時,仍為尾透大隊。“文革”後期改名“螺陽鄉”時,尾透大隊改為尾透村公所,改為“螺陽鎮”時,尾透村公所改為村委會,延續至今。
尾透村所屬惠安縣螺陽鎮的邊遠丘陵小村
全村總人口2780多人
耕地面積1200多畝。
我村村民以祖傳善良樸素的美德,祖祖輩輩靠著自己的雙手創建著美麗的家園。在群山的環中,於“大躍進”年代在大東山西面築建一個縣建中型水庫——劉厝水庫,壩下二條引水小渠道,一條通往庄內村,一條通往尾透村至金山村。劉厝自然村有五棵古老的大榕樹,但前幾年因村民建房需要,毀掉二棵,至今剩下三棵,據傳說這些榕樹是從明代至今。每逢盛夏,村民可在榕樹下乘涼,勞累后可飽受著清靜與涼快。淳樸的村民生活安寧,充滿著無限的希望……
據說尾透村各姓氏自明代起陸續進入村中開居發展。奎坑自然村有張、謝兩姓;劉厝自然村只有劉一姓;尾透自然村有陳、張、蔡、許、曾、汪、柯七姓,陳、張、蔡三姓的人口居多。劉厝自然村是明末清初,東嶺鎮五劉村一劉氏來劉厝開居,生下三個兒子,二個留在劉厝,一個到后田村樟坑自然村開居。現劉厝自然村發展到七百多人,樟坑自然村也有劉姓的上幾百人。又如尾透自然村的張姓,是明代洛陽塔一姓張的祖公來尾透開居,發展到現四百多人。但在整村各個姓氏中沒有傳說各朝代出過什麼歷史人物,只有在現代,在境內出現過幾位領導幹部。如:劉厝自然村出生后居住在樟坑自然村的劉錫珍,曾長期任“三鋼”黨委書記,任兩屆福建省省委委員。尾透自然村的陳伙法曾任部隊團級幹部、軍事代表;陳溪泉任部隊幹部轉為縣武裝部長,現任泉州市人防辦副主任……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所處的地理位置,歷來沒有顯眼的景觀或文物,只有各自然村中破落後重修建的祖厝、宮廟。改革開放以來,村民大部分出外打工謀生,多為搞建築業為主,依靠黨的政策的扶持,各自構建新居,努力改善人居環境。
螺陽鎮尾透村基本情況我村地處惠安縣螺陽鎮的東南面,東與塗寨鎮庄內村接壤,南與五音村相鄰,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小山村。全村共有718戶, 2962人,全村婦女1164人,佔全村41%。3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村兩委成員4名,其中婦女2名。全村黨員52名,其中婦21名,占黨員總數38%。村民小組和村民代表45名,其中婦女26,佔57%左右。全村的耕地面積879畝。由於城南開發區從我村擦肩而過,村裡有阿陽鐵件加工廠、美光焊接輔料廠和幾個鞋業小加工點,是一較為典型的小農經濟自然村,因地處山丘地帶,農作物增產增收,人均整...
下轄:奎坑、劉厝、尾透3個自然村。
2020年7月,入選福建省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