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山鎮
佛子山鎮
佛子山鎮位於天門市西北部,地勢北高南低,屬大洪山余脈。全鎮轄25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246個村民小組,25473人(2017),國土面積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271畝,主產水稻。
1975年為佛子山公社,1987年為墳禁鄉,1992年改佛子山鄉。1996年,面積130平方千米,人口4.1萬人,轄墳禁、店子嘴、五嶺、雷畈、戴河、南巷、佛子山、金杯山、萬店、天龍、雙湖、海灣、陳場、龔巷、毛河、塗樓、五寶山、王場、青龍、洪湖、盧嘴、三湖、青山湖、劉港、康台25個行政村。2004年,鎮政府駐墳禁,人口43491人,面積130平方千米,轄墳禁、店子嘴、王嶺、雷畈、戴河、南巷、佛子山、金杯山、天門口、天龍、雙湖、海灣、陳楊、龔巷、毛河、塗樓、方場、王場、青龍、洪湖、盧嘴、三湖、青山湖、劉巷、康台25個行政村。現人口數量為25473人(2017)。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9006121:~001 121墳禁居委會 ~201 122墳禁村 ~202 220店咀村 ~203 220王嶺村 ~204 220雷畈村 ~205 220代河村 ~206 220蘭巷村 ~207 122佛山村 ~208 122金杯村 ~209 220天門口村 ~210 220天龍村 ~211 220雙湖村 ~212 220海灣村 ~213 220陳場村 ~214 220龔巷村 ~215 220毛河村 ~216 220塗樓村 ~217 220方場村 ~218 220王場村 ~219 220青龍村 ~220 220洪湖村 ~221 220盧咀村 ~222 220三湖村 ~223 220青山湖村 ~224 220劉巷村 ~225 220康台村 ~501 220佛子山林場
佛子山鎮地域遼闊,歷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是長江流域人類發源地之一;風景秀美,有佛子山、金杯山等10餘座大小山峰,山勢奔放,秀美挺拔;人文資源豐富,有佛祖寺、陸羽泉等名勝故跡三十餘處;經濟特色明顯,形成了四萬多畝優質稻、優質魚、優質油、優質果等四大農業板塊基地和集旅遊、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特色產業群,是有志之士投資興業的理想窪地。
佛子山鎮位於天門西北部,屬大洪山余脈,地勢北高南低,全鎮轄25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7780戶, 25473人(2017),國土面積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8271畝,主產水稻。
這裡是佛教文化的播種地和佛祖山宗教文化旅遊開發區所在地。
這裡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鎮委、鎮政府堅持“發展為重、民生為本、生態為基”,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實施“發展特色產業,構建交通路網、建設宜居城鎮”三大戰略。形成了糧食、花卉苗木、旅遊、畜禽、民特水產、楊樹為主的六大特色產業。其中,優質稻面積8萬畝,年生產糧食5萬噸;水產養殖面積18000畝,主要以湖泊養蟹、網箱養鱔、稻田養蝦、鮰魚為主;畜禽以四福養殖有限公司和威泰養殖有限公司為龍頭,全鎮有萬頭養豬場3家,150養殖模式19戶,年出欄生豬3萬頭,10萬隻以上的養雞養鴨小區5個,年出籠20萬羽。發展以香樟、桂花、中國紅、白玉蘭、紫薇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500畝。城鎮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了以楊家墳禁街、佛山大道、陸羽泉大道為主的兩縱兩橫的鎮區新格局。建設通村公路75公里,自來水用戶達到1.5萬戶。全鎮有民營企業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個體工商戶300家,日產200噸以上糧食加工企業3家。其中,天門市天山米業有限公司是全市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將加快推進建設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步伐,創新農村體制機制,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敢開放、真開放、先開放、全開放”的理念,開創佛子山更加美好的明天。
交通
主幹線有天(門)佛(子山)公路、佛(子山)蔣(場)公路。
天門市佛子山鎮共有25個村、3.8萬人,耕地面積58000畝,共有精養魚池5000多畝,其它養殖水面接近6000畝,境內湖泊眾多,溝渠縱橫,排灌自如。前幾年,由於魚價下跌,池塘老化,許多精養魚池因效益低下而被荒廢。針對這一嚴峻現狀,該鎮鎮委、政府及時決策,廣辟渠道,大力進行結構調整,通過不懈努力,一種新型、高效養殖模式——網箱養鱔得到迅猛發展,目前,該鎮年養殖數量達到1.2萬箱,獲純利1000萬元。
網箱養鱔就是在精養魚池上用魚網和竹竿圍成一個長7米,寬2米的箱子,箱內種上水花生,6月中旬,將幼苗投入箱內在水花生上生長,以專用飼料和家魚等餌料餵食,配比1:2,飼養100天後,停止餵食,成魚個大體肥,口味鮮美,價格高,且供不應求。按市場行情計算,每口箱投苗30斤,成本約在420元,生長期每口箱的飼養成本在500元左右;而收穫后每箱可獲成魚90-100斤,按市場價22元/斤計算,每口箱子純收入接近1000元。今年,該鎮網箱養鱔1.2萬餘箱,其中,僅盧咀村就有6000多箱。
一、典型引路,幹部帶頭。2001年,由於上年魚價下滑,很多村的精養魚池出現拋荒,漁民外出打工,漁池不再搶手。該鎮黨委政府針對這一情況,果斷決策,鼓勵漁業生產大村到先進縣市參觀學習。時任盧咀村黨支部書記的盧利軍帶領村支部一班人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立即前往洪湖市沙湖鎮一帶考察,一去就被當地的網箱養鱔吸引住了,他們深入了解了網箱鱔的市場前景,發現養殖效益十分可觀,立即下定決心由支部帶頭髮展網箱養鱔。
說干就干,盧利軍將自己的漁池護坡重新修砌,買來魚網、竹竿、種上水花生,又購買幼苗1200斤,第一次就投資了3萬元餵養40箱幼苗。村長盧銀華、副書記盧根華也養了20箱,年底盧利軍獲利5萬餘元,其他人獲利也大都在3萬元左右。看到網箱養鱔效益如此可觀,該鎮黨委政府及時召開全鎮水產養殖結構調整大會,會上請盧利軍同志作典型發言,號召全鎮大力發展網箱養鱔。從2002年開始,該鎮的網箱養鱔蓬勃發展,目前,網箱養鱔已從最初的3家發展到200多家,從80箱發展到2萬多箱。近兩年,該鎮的網箱養鱔穩定在12000箱左右。
二、政府扶持,信合支持。2003年,網箱養鱔農戶越來越多,養殖規模越來越大,輻射到10個村,150家農戶,鎮政府及時成立了網箱養鱔協會,盧利軍出任會長,並於2003年4月成立了華業水產公司,公司負責種苗的供應、飼料供給、漁具供給、成魚銷售、技術服務。鎮政府還要求公安、工商、稅務等部門要保護公司合法經營,支持其不斷狀大。考慮到部分農戶擔心風險過大,猶豫不決,鎮政府和農村信用聯社協商,由信用社、村委會和華業公司三方磋商,按信用等級給網箱養鱔戶5000—10000元不等的貸款,堅定了養殖戶的信心,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網箱養鱔業得到持續發展。
三、搞好服務,促進發展。一是在養殖技術培訓上搞好服務。在不同的生產環節,該鎮農辦不定期邀請市水產局專家到現場指導,釋疑解惑,指導防病治病。這幾年,該鎮每年都組織了2—3次技術培訓會,向養殖戶免費發放《淡水養殖基礎》、《農家經營管理》等涉及網箱養鱔的專用書籍,和防病治病的技術資料。二是搞好銷售服務。網箱養鱔協會一班人多次到上海、武漢、杭州及其他大中城市看水產品行情,同時在網上發布信息,江浙等地客戶上門高價收購,鱔魚供不應求,很多養殖戶一年致富。
佛子山鎮(共25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墳禁、店咀、王嶺、雷畈、代河、南巷、佛子山、金杯、天門口、天龍、雙湖、海灣、陳場、龔巷、毛河、塗樓、方場、王場、青龍、洪湖、盧咀、三湖、青山湖、劉巷、康台;佛子山鎮墳禁街道社區居委會。
這裡是佛教文化的播種地。相傳佛祖釋伽牟尼曾路過此地,駐足收徒布教,弘揚佛教文化,其弟子禪宗六祖惠能繼承衣缽,在此建廟傳教,並與師兄神秀鬥法,引來萬名僧徒雲集,留下了佛祖廟、墨玉寶座、佛祖踏腳石等遺跡和許多動人的傳說,成為佛教信徒尋根祭祖的聖地。歷史
這裡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五千多年前,原始人就在此依山傍水居住,生息於此,成為長江流域人類發源地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省市考古學家在該鎮的龔家大灣、雷八家及石河鎮的土城等地發掘出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骨器和蚌器,以及殷商時期的銅矛、箭簇、銅鼎等物,被定為石家河文化,並列入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2009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400萬元,比上年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達到7300萬元,比上年增長198%;工商稅收完成75萬元,比市布任務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5210元,比去年增長10.8%。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一、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主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糧食總產達4000噸,水產品產量7400噸,生豬出欄3.35萬頭,存欄1.75萬頭,禽蛋產量1100噸。
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形成了優質稻、優質畜禽、優質水產品、優質林業等四大板塊基地。全鎮發展優質糧4萬畝;大力實施冬季農業開發,王場、陳場、洪湖、龔巷等村對魚池進行了開挖改造,全鎮開挖改造魚池3000畝。初步形成以鱖魚、網箱養鱔、小龍蝦養殖、羅非魚養殖為主的優質水產基地18000畝。以生豬、雞、鴨養殖為主的畜禽養殖基地7個;以綠色長廊、通村公路植樹、四旁植樹、生態林建設為主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創建林業示範鄉鎮,發展優質林業基地1萬畝。
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針對佛子山既有丘陵地區易旱的特點,又有濱湖地區易澇的特點,我們以改造當家堰、疏浚排灌渠、加固防洪堤、更新老泵站為重點,大辦實施“一村一水利”工程建設。全鎮共投入資金186萬元,改造當家堰17口,疏浚溝渠19條、2900米,加固防洪堤4長、9300米,更新改造泵站5座,重點對鎮屬三大泵站進行了改造維修,對大觀橋東西乾渠進行疏浚,對大寨渠進行了清洗,基本上形成了南北水系互通的大循環排灌格局,較好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紮實開展抗災救災工作。2009年,我們遭受了前期洪澇災害和自7月份以來近百天的特大幹旱,面對災情,全鎮廣大幹部群眾與黨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發揚“顧全大局、不怕困難、敢於勝利”的抗旱精神,充分體現了我們幹部在災難和困難面前的奉獻精神和戰鬥能力。一是能夠以身示範,帶領群眾抗災救災,始終戰鬥在防汛抗災現場;二是能夠積極組織,面對特大災情,不等不要不靠,自己解決困難。如洪湖、青龍、天龍、天門口、金杯、墳禁、雙湖、陳場、王場等村克服水源不足,資金缺乏的矛盾,組織村民籌資籌勞、開挖溝渠和維修泵站,解決群眾的燃眉之急。三是能夠搞好協調,各地能服從鎮抗旱指揮部的統一調度,團結抗旱。全鎮沒有發生一起因抗旱不力造成連片乾死農作物現象,沒有發生一例因用水糾紛而引發的群體性上訪事件。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三湖、天龍、王嶺等村完成通村公路13公里,建設沼氣池214口,天龍、青龍、陳場、劉巷、方場、代河等村的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初具雛形。全鎮有12個村新建了辦公活動場所,9個村對活動場所進行了改建,配備了辦公桌椅、電視機、電腦、遠程教育網,辦公設施得到了完善;新建農家書屋5家,建標準化村衛生室5個,天龍等村還建立了集便民店、衛生室、文化活動場所於一體的文化廣場,方便了群眾文化活動。
農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組織2個,舉辦各類農技培訓3次,通過推廣農業新技術,提高了農業科技的貢獻率,為促進農業增產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撐。
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2009年全鎮政策性負擔280萬元,三農補貼資金528萬元。在落實惠農政策上,我們按照廣泛宣傳、認真調查、群眾同意、公榜公示、財政審核的程序,做到了負擔落實到戶,補貼資金到戶,杜絕了卡外收費和截留挪用補貼的現象。
二、強力開展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實力明顯增強。
我們堅持以招商引資為中心,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全年發展規模以上企業2家,成功引進湖北泰爾生物有限公司落戶仙北工業園區,計劃投資1.5億元,去年完成投資2000萬元,生產的活性肽保健品作為天門特產成功打入香港等地市場;總投資23億元的佛祖山宗教文化旅遊項目,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通過詳規評審,現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全市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之一的天山米業,新增投資600萬元,進行了擴規升檔,年加工銷售糧食5萬噸,年產值過億元;威泰養殖有限公司投入資金1000萬元,年出欄生豬5000頭,四福畜養殖有限公司投入資金1430萬元,養殖種豬600頭,年出欄生豬5000頭。以畜禽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和生態文化旅遊為主的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農業以優化結構為先導,形成了優質糧、優質油、優質漁、優質畜禽等四大板塊基地,其中,優質稻面積8萬畝,年生產糧食4萬噸;水產養殖面積14200畝,年產量7400噸,主要以湖泊養蟹、網箱養鱔、稻田養蝦為主;畜禽主要以養豬、養鴨、養雞、養牛為主,現有萬頭養豬場2個,百頭以上養豬專業戶46戶,畜禽養殖小區5個,10萬隻以上養鴨、養雞小區各1個。工業以資源開發為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初步形成了集旅遊、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特色產業群,全鎮現有民營企業7家,個體工商戶300家,日產200噸糧食加工企業2家。
境內最高處位於佛子山,海拔191.9米,為天門市最高點。